1樓:青萍之末
眾 1.多。
《左傳‧哀公十一年》:「魯之群室眾於齊之兵車。」
《墨子‧法儀》:「天下之為學者眾而仁者寡。」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道德眾,人不知所由;法令眾,人不知所闢。」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集句:「憂患眾兮歡樂鮮,一去可憐終不返。」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四:「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2.集中;增多。
《墨子‧尚賢上》:「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人,敬之譽之。」
《穀梁傳‧莊公十年》:「﹝公﹞乃深其怨於齊,又退侵宋以眾其敵。」
《荀子‧富國》:「然後眾人徒,備官職,漸慶賞,嚴刑罰以戒其心。」
梁啟雄釋:「眾人徒,謂招徠人徒人數眾多。」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荀子主張『省工賈,眾農夫』,以為『工商眾則國貧』,加增農業生產者是國富的根本。」
3.廣泛;普遍。
《荀子‧非相》:「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議論之卑爾。」
楊倞注:「聞見不廣,議論不高。」
4.眾人,群眾。
《易‧晉》:「眾允,悔亡。」
高亨注:「馭民者,帥師者,眾人信之,則悔亡。」
《論語‧學而》:「**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楊伯峻注:「眾:群眾,眾人。」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遠僧有來,近眾無闕。」
唐韓愈《送窮文》:「利居眾後,責在人先。」
《人民文學》2023年第6期:「人們把我加以特殊化,好像我與眾不同。」
5.指諸事,萬事。
《禮記‧仲尼燕居》:「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
孔穎達疏:「眾,謂萬事也。」
6.指百官;群臣。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鄭玄注:「眾謂群臣也。」
《後漢書‧仲長統傳》:「然則寡者,為人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
7.兵;軍隊。
《左傳‧昭公元年》:「既聘,將以眾逆,子產患之。」
杜預注:「以兵入逆婦。」
《管子‧輕重乙》:「誰能陷陳破眾者賜之百金。」
《晉書‧劉聰載記》:「願大王以重眾守此,染(趙染)請輕騎襲之。」
《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八年》:「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
清葉廷琯《吹網錄‧開趙埋銘》:「寶(李寶)命趙率其眾傍海以行。」
8.指丁壯可為兵者。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昨按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9.漢代軍賦編制的一種。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因井田而製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眾,眾十為同,同方百里。」
10.佛教稱其教徒的人數。
《大乘義章》卷十:「所言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一,目之為眾。」
《法華義疏‧序品》:「四人以上至萬二千人以還悉名為眾。」
11.量詞。個。
《太平廣記》卷一**引唐胡璩《譚賓錄》:「諸將決死而戰,殺賊萬餘眾。」
《西遊記》第十九回:「一行三眾,辭別高老及眾親友投西而去。」
12.量詞。群;行。
《老殘遊記》第八回:「﹝老者﹞將車子同驢安置南頭,一眾五人安置在炕上。」
13.量詞。種。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千眾**齊向亮,萬般花木自芬芳。」
14.通「終」。既。表示並列關係。
《詩‧鄘風‧載馳》:「眾稚且狂。」
王引之曰:「眾當讀為終,終猶既也。古字多借眾為終。」見《經義述聞》卷五。
15.通「終」。始終;一直。
《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眾皆若是。」
洪頤煖注:「古文毋作無,今文眾為終。」
16.通「終」。盡;完結。
漢王充《論衡‧答佞》:「舉世為佞者,皆以禍眾。」
黃暉校釋:「眾、終古通。」
17.連詞。通「縱」。參見「眾然」。
18.姓。
明有眾心悅。見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僻姓》。
--漢語大辭典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幾個字?(越多越好)???
2樓:黃德智
常用文言文本詞(25個)
(一)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 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乙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三)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四)於
1. 表示物件,譯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 表示物件,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卻」。 例: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者。
(的人)(《**》) / 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例:吳廣者,陽夏人也。
(「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表停頓。)(《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3.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若為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例:餘聞之也久。(《傷仲永》)
(九)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由於」、「憑藉」、「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依照」。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而因以及乎其跡。(《墨池記》)
(十一)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可譯為「姑且」、「暫且」。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並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並且」。例: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岳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三)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於「了」、「啊」。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啊)(《岳陽樓記》)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於「了」、「啦」。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曹劌論戰》)
(十四)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2)表反問,可譯為「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表推測,可譯為「吧」。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4)表感嘆,可譯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出的處所,相當於「於」。例:醉翁至於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十五)所
1. 與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記》)
2. 「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藉,可譯為「用什麼方法」、「用這些來」。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例: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可譯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詞,譯為「那」。例: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2. fú,句首發語詞。例: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聲起。(《**》)
4. 成年男子的通稱,可譯為「人」。例: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詞,可譯為「就」、「於是」。例:遂逐其師。(《曹劌論戰》)
2.副詞,表原因可譯為「因而」。例:恐遂汩沒。(《上樞密韓太尉書》)
(十九)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表轉折關係,譯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二十一)故
1. 舊的,原來的。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 / 兩狼之並驅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 原因,緣故。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十二)苟
1.連詞, 表假設,可譯為「如果」。例:苟富貴勿相忘。(《陳涉世家》)/ 苟慕義強仁(《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2. 副詞,可譯為「苟且」。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3. 副詞,表希望,可譯為「且,或許」。例: 苟無飢渴。(《君子於役》)
(二十三)會
1. 副詞
(1)適逢,恰巧。 例:會賓客大宴。(《**》)
(2)一定。 例: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
(3)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密州出獵》)
2. 動詞
(1)回合,聚會。 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岳陽樓記》)
(2)體會,領會。 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四)或
1. 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 副詞
(1)有時。例:或王命急宣 。(《三峽》)
(2) 或許。例:或異二者之為 。(《岳陽樓記》)
(二十五)諸
1. 兼詞,「之於」的合音合義。例: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眾。例: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3. 各位,眾位。例: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文言文狗父單字翻譯,越多越好,文言文單字翻譯
笑林廣記 中這一段文言文不需要單字翻譯,對照譯文就能理解。原文 陸某,善說話,有鄰婦性不好笑,其友謂之曰 汝能說一字令彼婦笑,又說一字令彼婦罵,則吾願以酒菜享汝。一日,婦立門前,適門前臥一犬,陸向之長跪曰 爺!婦見之不覺好笑,陸復仰首向婦曰 娘!婦聞之大罵。譯文 有個姓陸的人,很擅長說笑話。他家隔壁...
歌名有累字的越多越好,歌名有累字的 越多越好
劉德華的 累鬥累 信樂團的 累了 戴愛玲的 累格 高峰的 男人累 還有 聰明累 真的好累 我好累 累不累,累啊累,累,累格,累了 求5個字的歌名.越多越好 心中的日月 王力巨集 我就是喜歡 王力巨集 放開你的心 王力巨集 愛我還是她 陶喆 寂寞的季節 陶喆 完美的一天 孫燕姿 我也很想他 孫燕姿 愛...
字,紫色的花,越多越好,三個字,紫色的花,越多越好
銀蓮花,繡球花,百子蓮,紫芳草,耬鬥花,飛燕草,玉簪花,紫露草,龍膽,還亮草,喜林草,藍鈴花,勿忘草,花菖蒲,玻璃苣,美女櫻,萬代蘭,薰衣草,假連翹,紫鳶尾,藍花楹,夕霧。勿忘我,補血草,藍花楹,紫露草,桔梗花 三個字,紫色的花,越多越好 紫荊花 紫玉蘭 紫茉莉 紫葉草 紫丁香 翠雀花 勿忘我 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