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李丹辰
(1)、巧在潤物無聲。商隱詩的使事用典有 許多非常隱蔽,用如未用。讀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會造成閱讀障礙,而一旦知道典故出處,則有會心如悟之妙,對詩句的意蘊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
如《園中牡丹為雨所敗》之二雲「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詩從題外起以榴花作襯。雖不知用事,亦覺自然可誦。
但若聯絡孔紹安詠石榴事,則可悟商隱借史事,以古人詩自況,抒發其早歲雖為令狐楚激賞,但終遭際不幸的一種感情。可謂是「語如己出,無斧鑿痕」(《說詩粹語》)。
(2)、巧在騰挪跳躍,縱橫馳騁。李商隱善於把本來不相關的故實巧妙地織入一聯之中,跨越時空,通過對照顯示其間的因果聯絡,具有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如《馬嵬》(其二)的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用筆非常靈活,運用對比,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跳躍。
(3)、巧在推陳出新。義山對典故的運用往往有別出新意的發揮,在藝術上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如「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南朝》)。
「徐妃半面妝」的故事,本來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會意義,作者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絡起來,對腐朽昏聵的封建統治者以辛辣的諷刺,不僅使事靈變,而且思想深刻。義山用典還注意將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語」出之,所謂「熟事新用」(《說詩粹語》)。如《和人題真娘墓》「虎邱山下劍池邊,長遣遊人嘆逝川」。
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熟事」出之,而僅取「逝川」二字,所謂「新語」也,省卻了許多文字,而能使語義塗上一層濃重的歲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
(4)、巧在形象逼真,立體可感。如七律《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頷聯以虛擬推想的語氣說:如果不是由於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楊廣不會以游幸江都為滿足,他的錦帆,大概一直要飄到天邊去吧!而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實,卻又問而不答,餘味無窮。
不僅突出了煬帝縱慾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這個亡國之君的揶揄嘲弄,諷刺物件和諷刺者的形象都躍然紙上。
無題為首,寄託比興
縱觀李商隱詩歌,我們會發現,他特別喜用「有」「無」二字進行詩中對比。如「楚雨含情皆有託,漳濱臥病競無渺」(《梓州罷吟寄同舍》)「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峰俱有情」(《二月二》),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輿高秋!
」(《重有感》)。通過「有」「無」的對比,達到一種無中生有,似有卻無的境界,營造出一種「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禪趣。如《無題》雲「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它的妙處在於:一為情人相別設定背景,時在暮春三月,春風綿綿(東風無力);二在於移情於景,春花凋謝,木葉飄零(百花殘),從而使情人相別更加具象化,為兩情相別營造、瀉染一種悲愁傷感的氛圍;三在於暗示與象徵此情已如春亡消逝,不可復返,如百花凋殘,不可復開。
李商隱繼承並發展了古代詩歌比興寄託的藝術傳統。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詠史》中雲:「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盤?
」詩人對金陵龍盤虎踞的雄奇之勢,用乙個有力的反問句作了徹底的否定,「三百年來」均為「曉夢」一場,看來「龍盤」是無處可覓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權亦能倖免麼?詩人似在為古人哀嘆,實為今人憂慮。
與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比較,可謂異曲同工吧。寄託之深,由此可見。李商隱詠史或假託前代帝王勛貴,以喻指現實中的同類人物。
如《富平少侯》,「富平少侯」雖是個假託性的人物,但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據唐敬宗少年繼位,好奢喜獵,宴遊無度,和漢武帝每自稱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斷此詩系借諷敬宗,其說頗為人所信。或通過對歷史人事別出新意的議論以藉端寄慨。
誠如黃世中先生概括雲「商隱詩多托物寄情,亦物亦人;借史興懷,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物之與人,古之與今,道之與俗,或同構對應,或隱喻暗示,或比興象徵,言此意彼,故多含隱之致」。詩人筆下,似無不可寄託之物。
舉凡枯荷敗柳、危樓清池、飛蜂舞蝶、鳴蟬流鶯,信手拈來,均成可托之物;前人故事、神話傳說、歷史陳跡,也往往成為詩人傷時嘆事的契機。商隱寄託比興之詩,選材之廣、寄託之深、意旨之隱,每每令後人望塵莫及。黃世中先生論及
李商隱詩歌的隱秀特徵時曾說「比興是李商隱詩旨義含隱的重要手段」。正是李商隱工於比興手法的運用,在他的詩歌中創造了許多出色的意象。王澤龍先生把比興手法看作是詩歌意象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
李商隱是善於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詩人之一。每每由感物而興會,再到感物而興思。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觸物抒懷,將家國之感、身世之痛,與時光流逝之嘆熔為一爐。情景與哲思化而為一,耐人尋思。
前人論及李商隱七絕,曾有「寄託深而措辭婉,可空百代」之說,這種藉藝術形象的整體來託寓較為概括、抽象的感情內容的寫法,是元旦詩的乙個特點,也是李商隱對比興寄託這一傳統手法的一種發展。
含蓄溫婉,構思縝密
李商隱詩歌的抒情,情調幽美,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別致力於婉曲見意,採取幽微隱約、迂迴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著一重情思,表現得幽深朦朧。如《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這首詩憑藉作者敏銳的感受力,飄渺的遐想,營造了幽深精微的意境。這種意境極有層次感:
秋空明淨,霜華月光,似水一色的自然景象,是一層意境;霜月之神在爭妍鬥美的美麗遐想,又是一層意境;詩人嚮往在幽冷環境中一試身姿的「耐冷」的精神,又是一層意境。這些霜月交輝、「水接天」等意象,美麗而又細薄迷濛,加上情緒的暗淡迷惘,意境的重疊交錯,詩境遂顯得幽約朦朧。
李商隱之所以能把詩歌表現得委婉迂曲,不直不露,在於他常用近離遠合、點情染景、翻轉透跌、宕出遠神等藝術手法。李商隱詩很少純為情語,也很少純為景語,從出句到對句,常先情語點之而後景語染之。李商隱詩少直抒胸臆之作,多深情婉曲之篇。
詠史、懷古詩雖揭露嘲諷尖銳辛辣、不留餘地,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很含蓄蘊藉,委婉不露。他的一些詠物贈別之作,也常能因含蓄和重婉曲而顯得情味雋永,耐人咀嚼
如何看李商隱的詩歌風格
2樓:李丹辰
(1)、巧在潤物無聲。商隱詩的使事用典有 許多非常隱蔽,用如未用。讀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會造成閱讀障礙,而一旦知道典故出處,則有會心如悟之妙,對詩句的意蘊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
如《園中牡丹為雨所敗》之二雲「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詩從題外起以榴花作襯。雖不知用事,亦覺自然可誦。
但若聯絡孔紹安詠石榴事,則可悟商隱借史事,以古人詩自況,抒發其早歲雖為令狐楚激賞,但終遭際不幸的一種感情。可謂是「語如己出,無斧鑿痕」(《說詩粹語》)。
(2)、巧在騰挪跳躍,縱橫馳騁。李商隱善於把本來不相關的故實巧妙地織入一聯之中,跨越時空,通過對照顯示其間的因果聯絡,具有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如《馬嵬》(其二)的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用筆非常靈活,運用對比,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跳躍。
(3)、巧在推陳出新。義山對典故的運用往往有別出新意的發揮,在藝術上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如「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南朝》)。
「徐妃半面妝」的故事,本來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會意義,作者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絡起來,對腐朽昏聵的封建統治者以辛辣的諷刺,不僅使事靈變,而且思想深刻。義山用典還注意將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語」出之,所謂「熟事新用」(《說詩粹語》)。如《和人題真娘墓》「虎邱山下劍池邊,長遣遊人嘆逝川」。
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熟事」出之,而僅取「逝川」二字,所謂「新語」也,省卻了許多文字,而能使語義塗上一層濃重的歲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
(4)、巧在形象逼真,立體可感。如七律《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頷聯以虛擬推想的語氣說:如果不是由於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楊廣不會以游幸江都為滿足,他的錦帆,大概一直要飄到天邊去吧!而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實,卻又問而不答,餘味無窮。
不僅突出了煬帝縱慾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這個亡國之君的揶揄嘲弄,諷刺物件和諷刺者的形象都躍然紙上。
無題為首,寄託比興
縱觀李商隱詩歌,我們會發現,他特別喜用「有」「無」二字進行詩中對比。如「楚雨含情皆有託,漳濱臥病競無渺」(《梓州罷吟寄同舍》)「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峰俱有情」(《二月二》),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輿高秋!
」(《重有感》)。通過「有」「無」的對比,達到一種無中生有,似有卻無的境界,營造出一種「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禪趣。如《無題》雲「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它的妙處在於:一為情人相別設定背景,時在暮春三月,春風綿綿(東風無力);二在於移情於景,春花凋謝,木葉飄零(百花殘),從而使情人相別更加具象化,為兩情相別營造、瀉染一種悲愁傷感的氛圍;三在於暗示與象徵此情已如春亡消逝,不可復返,如百花凋殘,不可復開。
李商隱繼承並發展了古代詩歌比興寄託的藝術傳統。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詠史》中雲:「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盤?
」詩人對金陵龍盤虎踞的雄奇之勢,用乙個有力的反問句作了徹底的否定,「三百年來」均為「曉夢」一場,看來「龍盤」是無處可覓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權亦能倖免麼?詩人似在為古人哀嘆,實為今人憂慮。
與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比較,可謂異曲同工吧。寄託之深,由此可見。李商隱詠史或假託前代帝王勛貴,以喻指現實中的同類人物。
如《富平少侯》,「富平少侯」雖是個假託性的人物,但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據唐敬宗少年繼位,好奢喜獵,宴遊無度,和漢武帝每自稱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斷此詩系借諷敬宗,其說頗為人所信。或通過對歷史人事別出新意的議論以藉端寄慨。
誠如黃世中先生概括雲「商隱詩多托物寄情,亦物亦人;借史興懷,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物之與人,古之與今,道之與俗,或同構對應,或隱喻暗示,或比興象徵,言此意彼,故多含隱之致」。詩人筆下,似無不可寄託之物。
舉凡枯荷敗柳、危樓清池、飛蜂舞蝶、鳴蟬流鶯,信手拈來,均成可托之物;前人故事、神話傳說、歷史陳跡,也往往成為詩人傷時嘆事的契機。商隱寄託比興之詩,選材之廣、寄託之深、意旨之隱,每每令後人望塵莫及。黃世中先生論及
李商隱詩歌的隱秀特徵時曾說「比興是李商隱詩旨義含隱的重要手段」。正是李商隱工於比興手法的運用,在他的詩歌中創造了許多出色的意象。王澤龍先生把比興手法看作是詩歌意象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
李商隱是善於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詩人之一。每每由感物而興會,再到感物而興思。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觸物抒懷,將家國之感、身世之痛,與時光流逝之嘆熔為一爐。情景與哲思化而為一,耐人尋思。
前人論及李商隱七絕,曾有「寄託深而措辭婉,可空百代」之說,這種藉藝術形象的整體來託寓較為概括、抽象的感情內容的寫法,是元旦詩的乙個特點,也是李商隱對比興寄託這一傳統手法的一種發展。
含蓄溫婉,構思縝密
李商隱詩歌的抒情,情調幽美,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別致力於婉曲見意,採取幽微隱約、迂迴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著一重情思,表現得幽深朦朧。如《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這首詩憑藉作者敏銳的感受力,飄渺的遐想,營造了幽深精微的意境。這種意境極有層次感:
秋空明淨,霜華月光,似水一色的自然景象,是一層意境;霜月之神在爭妍鬥美的美麗遐想,又是一層意境;詩人嚮往在幽冷環境中一試身姿的「耐冷」的精神,又是一層意境。這些霜月交輝、「水接天」等意象,美麗而又細薄迷濛,加上情緒的暗淡迷惘,意境的重疊交錯,詩境遂顯得幽約朦朧。
李商隱之所以能把詩歌表現得委婉迂曲,不直不露,在於他常用近離遠合、點情染景、翻轉透跌、宕出遠神等藝術手法。李商隱詩很少純為情語,也很少純為景語,從出句到對句,常先情語點之而後景語染之。李商隱詩少直抒胸臆之作,多深情婉曲之篇。
詠史、懷古詩雖揭露嘲諷尖銳辛辣、不留餘地,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很含蓄蘊藉,委婉不露。他的一些詠物贈別之作,也常能因含蓄和重婉曲而顯得情味雋永,耐人咀嚼
結合具體作品談談李商隱詩歌的特點及風格
這類詩篇大多題旨隱曲,頗費索解,卻纏綿精緻,具有高妙的藝術美感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 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點 李商隱的詩歌內容豐富,師承極廣,繼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託手法,阮籍旨趣遙深 難以情測的風格,杜甫的憂...
在馮驥才看來的散文,小說,詩歌有何特點
書是可以幫助人們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與書交上朋友,真是我人生的一大樂事.記得小時候,我總看見爺爺捧著書,一看就是大半天,陶醉的樣子讓我的心裡充滿了新奇.那個叫 書 的東西裡究竟有什麼讓爺爺這麼著迷 噢,肯定是有好吃的,要不就是好玩的.可當我開啟一本書看時,裡面卻只有密密...
中國現代詩有什麼派別?各有何特點風格
詩歌的特點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詩歌區別於其它文體樣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點。2.飽含真情 沒有情,無以談詩,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詩人。3.立意新穎 詩歌強調意的重要性,實際上意不光重要,還應該新穎,應該寫出 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 的新意來,應該有獨特新奇的發現和感受。4.聯想自然 聯想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