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傳國玉璽到底落入了誰手中

2021-03-03 22:36:59 字數 6449 閱讀 8269

1樓:廊下聽風

東漢末年,「傳國玉璽」第三次失蹤。何進謀誅宦官之亂,漢少帝出宮避難,返宮後遍尋此璽而不得。不久,十八鎮諸侯討董卓,攻入洛陽,長沙太守孫堅部下自甄宮井中投井而死的宮人身上搜得此璽。

自此,「傳國玉璽」歸孫堅。後孫堅戰死,其子孫策以此璽作抵押向袁術借兵,此璽歸袁術,引得袁術大白天做起皇帝夢來。不久,袁術敗亡,璽歸於曹操。

三國歸晉,璽隨之歸於西晉。歷經五胡十六國的殘酷血腥,此璽歸於東晉。(《晉書》)宋、齊、梁、陳相繼短暫擁有,隋滅陳,此璽歸隋。

隋末大亂,高祖李淵父子乘亂而起,建立唐朝,「傳國玉璽」也歸入李唐皇宮。李淵改「璽」為「寶」,「傳國寶」從此也便成為唐代20帝代代相傳的信物。(《南史》、《新唐書》)

三國演義中傳國玉璽在誰手中

2樓:老頭有點兒帥

《三國演義》第六回《匿玉璽孫堅背約》寫道:諸侯聯軍打敗董卓,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時焚燒宮室民宅,發掘陵墓墳塚。

聯軍先鋒孫堅率先衝入洛陽,撲滅宮中大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掛一錦囊,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匣一看,裡面是一玉璽(皇帝的印章),四寸見方,上鐫五龍交紐,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程普告訴孫堅,此乃傳國玉璽,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運)。孫堅當時就心動了,乃託疾歸江東,企圖別圖大事。盟主袁紹得知此事世缺碰,要孫堅交出玉璽。

孫堅矢口否認,二人幾至動武,聯軍也從此**。袁紹索之不得,便通知荊州劉表,要他中途截擊孫堅,搶奪玉璽,於是又一場「奪寶大戰」。

《三國演義》的描述是根據《吳書》、《山陽公載記》等書的記載,儘管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認為孫堅於聯軍中最以忠烈著稱,斷不會私匿漢之神器,否定了孫堅匿璽背盟之說,然而他卻並沒有否定有傳國玉璽這麼件要緊東西。我們且不計孫堅的是非,單來說說這傳國玉璽。

據有關典籍記載,這顆傳國玉璽系秦始皇所刻,是封建時代最高權力的象徵。據說它是用卞和所獻荊山美玉刻成。這卞和獻的荊山美玉即歷史上著名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可以貫穿一部春秋戰國的歷史。相傳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在荊山上砍柴偶然發現了一塊玉璞,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都被認為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還被誣以欺詐罪先後截去了雙腳。及楚文王即位,失去了雙腳的卞和抱玉璞哭於荊山之下。

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為紀念表彰卞和,稱為「和氏璧」。據記載,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邪魅,楚國從此視為國寶。戰國時期,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是張儀偷盜,把張儀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

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這和氏璧不知怎麼的竟流到了趙國,於是又上演了藺相如使秦完搜談璧歸趙的故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這麼一顆傳國璽,希望作為江山代代相傳的乙個憑證和表記,上面「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也是秦始皇宰相李斯手書。秦始皇於西元前219年巡視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風浪大作,有人獻策丟寶鎮浪,便將傳國璽丟入湖中。說來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風平浪靜。

八年後,有人從湖底撈得此玉璽。當時秦始皇正巡狩到華陰,那人持璽擋道,奉還秦始皇說:「持此還祖龍。

」(皇帝稱「真龍天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皇帝,故而稱「祖龍」)秦始皇雖然自以為「受命於天」,然而他的江山卻並未「既壽永昌」。始皇屍骨乍寒,劉邦就揮師進了咸陽,秦朝末代皇帝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漢朝開國後,此玉璽便代代相傳,成為皇位交接的表證。

到了王莽篡漢,命大臣王舜向漢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兒)索取傳國璽。王莽的女兒身為漢朝的皇太后倒心向著漢室,被逼不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於地上。從此玉璽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鑲之。

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了王莽,奪回傳國璽,此璽又成了漢家天下的象徵。

再說孫堅得了玉璽後並沒給袁紹、劉表搶去。然而孫堅死後,按照《演義》的說法,他扮州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為了向袁術借兵,將玉璽抵押給了袁術。《山陽公載記》及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述的卻是袁術乘孫堅妻吳氏扶棺歸裡之際,把她劫為人質,攫取了傳國玉璽。

說來也是一報還一報,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也從其妻處奪取了玉璽獻於曹操。曹丕廢漢自立,從漢獻帝手中接過了傳國璽,並自作聰明地在玉璽一側刻了一行小字:

「魏受漢傳國之璽」。只不過過了四十五年,這顆玉璽又傳到了司馬炎的手中。司馬炎倒沒有再在上面刻上什麼「晉受魏傳國之璽」的字樣。

要是都像曹丕這麼刻下去,後來搶得皇位的皇帝們恐怕就沒地方去刻字了。不過,後來的皇帝們不管這顆玉璽上有沒有地方供他們刻字紀念搶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顆璽了,因為這顆用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傳傳傳丟了!

這顆玉璽由魏、西晉相傳,經前趙、後趙,又落入前秦?堅之手。

後?堅為其部將姚萇俘獲,姚要他交出玉璽,?堅說已送給東晉了。

作為乙個敵對國,?堅沒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東晉獻還玉璽,其實此時玉璽已下落不明了。因為這個時期中國北方為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顆傳國玉璽應是失落在某個少數民族部落的後人當中。

姚萇自己要當皇帝,覺得不能沒有傳國璽,於是在他建立後秦國時,就偽造了一顆「傳國璽」。他這一招啟發了所有想當皇帝的朋友,與此同時,後燕慕容垂也偽造了一顆。東晉司馬家族素以正統自居,見此情形,也連忙偽造一顆,卻把文字刻錯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他們還順便編造了一則故事,說這顆假玉璽是冉閔的部將蔣幹送來的。

後秦的那顆「傳國璽」在劉裕滅後秦後被帶回了建康(今南京),東晉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銷毀了它。東晉的那顆後來流入北齊。因為後燕的那顆在亡國後已輾轉落入北周,北周滅北齊後,又將東晉假造的那顆「皇帝壽昌」璽毀了。

於是,三顆假璽只剩當初後燕慕容垂制的那顆,假到此時也就算真的了。

這顆玉璽經北周、隋、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後,這顆玉璽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趙匡胤開國後,就未見有傳國璽的記載。

以後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顆,但卻沒了傳國的玉璽。雖然後來的王朝也多有聲稱發現傳國璽的,但那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受命於天」而編造出來騙人騙己的。

其實江山不是靠玉璽來決定是否「既壽永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制玉璽的人江山隔世即亡,那些得玉璽的也從沒有乙個「既壽永昌」的。而且,既然已經推翻了人家的政權,卻去接受人家的傳國璽,也多少有點荒謬的味道。

我們中國人歷來糾纏於正統、非正統之爭,因此,迷信這些傳國玉璽的神話。其實「正統」是最難把握的,傳國玉璽到後來都變成了三顆,你說哪一顆是正統的的?

三國時玉璽到底在誰那裡? 40

3樓:貞觀之風

三飢拆國時玉抄璽歸於戚友曹魏政襲權之手。

東漢末年,何進謀誅宦官之亂,漢少帝出宮避難,返宮後遍尋傳國玉璽而不得。不久,十八鎮諸侯討董卓,攻入洛陽,長沙太守孫堅部下自甄宮井中投井而死的宮人身上搜得傳國玉璽。

自此傳國玉璽歸孫堅。後孫堅戰死,其子孫策以傳國玉璽作抵押向袁術借兵,傳國玉璽歸袁術,引得袁術大白天做起皇帝夢來,不久,袁術敗亡,傳國玉璽歸於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大魏,史稱曹魏政權,玉璽就歸於曹魏政權手中。

4樓:請教教主

東漢末年復,何進謀誅宦官之亂,制漢少歷森帝出宮bai避難,返宮後du遍尋傳

國玉zhi璽而不得。不久,十八鎮諸dao侯討董卓,攻入洛陽,長沙太守孫堅部下自甄宮井中投井而死的宮人身上搜得傳國玉璽。自此傳國玉璽歸孫堅。

後孫堅戰死,其子孫策以傳國玉璽作抵押模困向袁術借兵,傳國玉璽歸袁術,引得袁術大白天做起皇帝夢來。不久,袁術敗亡,傳國玉璽歸肢碼畝於曹操。三國歸晉,傳國玉璽隨之歸於西晉。

歷經五胡十六國的殘酷血腥,傳國玉璽歸於東晉。

5樓:小奇

吳書曰:堅來入洛,掃除漢宗廟自,祠以太牢。堅軍城南bai甄官井上,旦慧伏返有du

五色氣zhi,舉軍驚怪,dao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前飢,探得漢傳國璽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不過這些統統都是野史,可信度不高廳察...

能明確的是玉璽在魏國晉國手上流傳下去

6樓:虛懸醬油瓶

先是漢皇宮抄裡,後遺落民襲間,在八路

諸侯反bai董卓(三國演虛灶宴義裡du說是十八路)時,為孫zhi堅意外辯手所得,後傳至其dao子孫策,孫策為了借得兵權,將它交予袁術,隨後袁術以此稱帝,袁術被曹操擊敗後,被其手下輾轉傳入曹操手,曹操將其還予漢獻帝,曹丕稱帝後,另行魏國玉璽,從此原玉璽下落不明。。。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差銀國演義,易中天品三國,平話三國

7樓:昔日蓬萊客

按照《三國演帶閉義》的說法,諸侯討伐董卓時,董卓火燒洛陽,孫堅進入洛陽後,在枯井內

中打撈出伏兄玉容璽,孫堅死後傳給長子孫策,後孫策以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玉璽缺行襲歸於袁術。後袁術稱帝被曹操所滅,袁術死後,侄袁胤將靈柩及妻子奔廬江來,投奔廬江太守徐璆,徐璆盡殺之,將玉璽獻給曹操。

8樓:小平安小貓貓

開始孫堅父子手中,後來到了袁術手中,滅了袁術,到了曹操手中。

9樓:匿名使用者

開始在孫堅那後來其子拿玉璽和袁術換軍隊就歸袁術了,後來袁術被劉備消滅,最後應該在劉備手裡!

10樓:起個名字求問題

最開始在東吳,後面曹操拿到手了!

11樓:罷

先是孫堅 ,後是袁術,後來是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傳國玉璽下落。

12樓:仙人掌的憂傷

三國演義中意外得到的傳國玉璽是袁術,他是淮南國君王三國時期,袁術因為討伐董卓出名,之後袁術與袁紹對立,但被袁紹曹操聯軍大敗,之後袁術在建安二年的時候獲得玉璽稱帝,但是袁術無治國之方,讓當時的江淮地區民不聊生,眾叛親離的袁術最終被呂布曹操所擊迫,**身亡。

在淮南地區的霸權,袁術說第二沒有人敢說第一,手頭擁有三十萬大軍的袁術,在用兵馬和孫策換來玉璽之後,袁術覺得自己離稱帝夢就差一步之遙,當保護漢獻帝的文武百官被打敗後,袁術覺得時機成熟,建安二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

13樓:俊晨軒

《三國演義》第六回《匿玉璽孫堅背約》寫道:諸侯聯軍打敗董卓,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時焚燒宮室民宅,發掘陵墓墳塚。

聯軍先鋒孫堅率先衝入洛陽,撲滅宮中大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掛一錦囊,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匣一看,裡面是一玉璽(皇帝的印章),四寸見方,上鐫五龍交紐,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程普告訴孫堅,此乃傳國玉璽,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運)。孫堅當時就心動了,乃託疾歸江東,企圖別圖大事。盟主袁紹得知此事,要孫堅交出玉璽。

孫堅矢口否認,二人幾至動武,聯軍也從此**。袁紹索之不得,便通知荊州劉表,要他中途截擊孫堅,搶奪玉璽,於是又一場「奪寶大戰」。

《三國演義》的描述是根據《吳書》、《山陽公載記》等書的記載,儘管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認為孫堅於聯軍中最以忠烈著稱,斷不會私匿漢之神器,否定了孫堅匿璽背盟之說,然而他卻並沒有否定有傳國玉璽這麼件要緊東西。我們且不計孫堅的是非,單來說說這傳國玉璽。

據有關典籍記載,這顆傳國玉璽系秦始皇所刻,是封建時代最高權力的象徵。據說它是用卞和所獻荊山美玉刻成。這卞和獻的荊山美玉即歷史上著名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可以貫穿一部春秋戰國的歷史。相傳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在荊山上砍柴偶然發現了一塊玉璞,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都被認為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還被誣以欺詐罪先後截去了雙腳。及楚文王即位,失去了雙腳的卞和抱玉璞哭於荊山之下。

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為紀念表彰卞和,稱為「和氏璧」。據記載,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邪魅,楚國從此視為國寶。戰國時期,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是張儀偷盜,把張儀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

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這和氏璧不知怎麼的竟流到了趙國,於是又上演了藺相如使秦完璧歸趙的故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這麼一顆傳國璽,希望作為江山代代相傳的乙個憑證和表記,上面「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也是秦始皇宰相李斯手書。秦始皇於西元前219年巡視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風浪大作,有人獻策丟寶鎮浪,便將傳國璽丟入湖中。說來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風平浪靜。

八年後,有人從湖底撈得此玉璽。當時秦始皇正巡狩到華陰,那人持璽擋道,奉還秦始皇說:「持此還祖龍。

」(皇帝稱「真龍天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皇帝,故而稱「祖龍」)秦始皇雖然自以為「受命於天」,然而他的江山卻並未「既壽永昌」。始皇屍骨乍寒,劉邦就揮師進了咸陽,秦朝末代皇帝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漢朝開國後,此玉璽便代代相傳,成為皇位交接的表證。

到了王莽篡漢,命大臣王舜向漢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兒)索取傳國璽。王莽的女兒身為漢朝的皇太后倒心向著漢室,被逼不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於地上。從此玉璽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鑲之。

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了王莽,奪回傳國璽,此璽又成了漢家天下的象徵。

再說孫堅得了玉璽後並沒給袁紹、劉表搶去。然而孫堅死後,按照《演義》的說法,他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為了向袁術借兵,將玉璽抵押給了袁術。《山陽公載記》及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述的卻是袁術乘孫堅妻吳氏扶棺歸裡之際,把她劫為人質,攫取了傳國玉璽。

說來也是一報還一報,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

三國時期到底誰最厲害,三國演義中誰最厲害?

人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謂之名句,然所指多因溫侯勇武,卻少有人讚其品格,正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歷史亦然,試問光憑人言何以定一人之真性,況且時值亂世呢!溫侯先後數次易主,可有一人真心待他?又有一人不嫌,不忌?學得屠龍術賣與帝王家 作為幷州豪男兒,誰不想建功於當代,流芳於萬世,作乙個千古英雄...

三國時期誰殺的人最多啊 三國時期誰活得最久

這個誰知道啊,樓主你總不能叫乙個人跟著大將去數他殺了多少人吧。再說一場仗動輒幾萬幾十萬,誰數的了啊。呵呵不過我想該是諸葛亮,因為蜀國的好多戰爭計謀都是他想出來的。應該是曹操。因為從他起事到三國鼎立,他起兵的時間是最長的,從洛陽戰區到南下戰劉孫,他的兵力並不少,而勝戰打得也並不多。所以應該是曹操。諸葛...

三國時期,魏蜀吳君王都是誰?到底誰才是霸主

三國孫吳 229年 280年5月1日 孫吳 東吳 是中國三國時期由孫權建立的政權。在三國之中,水軍最強,佔據揚州 古代 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孫權以其地古為吳國,而封為 吳王 國號以此得名。所統治地區古稱江東,因此又稱為 東吳 以皇室姓孫,又名 孫吳 太祖大皇帝孫權 182年 252年 2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