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是怎樣計時的,日晷是古代計時工具,它是怎樣發明的

2021-03-03 20:30:11 字數 5924 閱讀 8302

1樓:往來格

日晷,bai又稱「日規」,是du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zhi種計時儀dao

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版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權劃分時刻。

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製的圓盤組成。

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製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玉日晷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

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

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標,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

接著,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日晷是古代計時工具,它是怎樣發明的?

2樓:wui崔

日晷是我們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它是由乙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和乙個指標構成,它是通過觀察指標在刻度盤上影子的位置,來計量一天中時間的變化。像我們的中華世紀壇,就是按照日晷的模樣來計算的。

它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製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製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而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標,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所以雖然它是用來計時的,但是在陰天或者夜晚的時候,就補鞥發揮他的作用了,因為它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所以天氣不好,它也就罷工了,畢竟在那個年代是沒有電的。

人類使用日晷的歷史非常遙遠,古巴比倫在遠古時期的2023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是開始使用日晷計時了。

所以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是很聰明的,會利用太陽的東昇西落來計算我們每天的時間,讓我們現在可以有時間可計算。

3樓:青春恍若浮兮

日晷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由乙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和乙個指標構成的。

4樓:永伴他梁是我

日晷包含一根表(晷針)和有刻度的晷面,可分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及垂直式日晷三種。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主要是因為祖先根據日落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不同時刻反映出不同的現象而長期時間積累下的經驗。

6樓:維娜心

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來計時的,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

7樓:暮光夢緣

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標,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8樓:愛生氣的貓

日晷是通過觀察指標在刻度盤上影子的位置,來計量一天中時間的變化.

9樓:雅兮

它是利用太陽的東昇西落,來計算我們每天的時間的。

10樓:永伴他梁

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裝置,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

11樓:韓禹雪

日晷由一根晷針和乙個刻有刻線的晷盤組成。當太陽的方位變動時,晷針在晷盤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不一樣。

日晷是如何計時的?

12樓:go陌小潔

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裝置,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最常見的設計是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乙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跟著變動。其實,日晷可以設計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讓固定的指標產生陰影來測量時間,因此日晷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

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真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平太陽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

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

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標,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台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乙隻豎放乙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公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鐘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

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西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乙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鐘錶。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錶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鐘、油燈鐘、蠟燭鐘等。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乙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

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乙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舊**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

「『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午時指從現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乙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鐘乙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乙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天色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鼓】 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於現代的24分鐘。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是誰最早發明的日晷和滴水計時和沙漏

是中國人。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是遠古時期的日晷,發明人已經不詳。而沙漏,據 隋志 記載 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至於滴水計時出現的時間,查不到相關資料 日晷是誰發明的?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 漢書 律曆志 制漢歷 一節 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

除了日晷沙漏書鐘,還有哪些計時的方法

在歷史程序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 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 日晷 漏刻 見圖 機械計時器等。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 周禮 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

古代的日晷是誰發明的,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 漢書 律曆志 制漢歷 一節 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 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 而 漢書 藝文志 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