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翰墨雲山
1、冷處理。不強迫孩子馬上停止哭鬧,而是靜靜地坐在一邊,或者乾脆去幹別的事,等待孩子「冷靜」下來,再跟他講道理,使他認識錯誤,感到大哭大鬧「要挾」不了父母,只有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才會給予滿足。如果屬於爸爸媽媽的錯誤引起孩子哭鬧,則應勇於改正。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越是孩子感興趣的事,越能更快地把孩子從哭鬧中引開,如讓孩子玩喜愛的玩具,或開啟電視,讓他看喜歡的電視節目等。
2樓:匿名使用者
防止寶寶哭鬧,那就是家長自己注意給寶寶的愛不要太氾濫,有時候寶寶摔了,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不要馬上去抱,有無理要求時,家長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要輕意向寶寶妥脅,讓寶寶適當的哭,適當的遇到點挫折是百利無害的,說來簡單,在中國這種爸媽教育,爺奶護的教育環境裡還是有點難的,唉!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哭鬧要挾?
3樓:老王育兒
這些處理方式為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1、冷處理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羅靜:冷處理=關愛撤離,損傷孩子的安全感。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等於徹底的對孩子撤離關愛,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情緒被忽視,造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會認為自己得不到媽媽的理解,並且難以從這樣的相處中,得到此類問題解決方式,更難以了解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並讓其得到舒緩。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倔強。
孩子的訴求一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又缺乏好的表達方式,只能選擇哭鬧。在哭鬧的過程中,其實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撫,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
2、一哭就給
有些媽媽恰恰相反,他們不會堅定的拒絕孩子,一旦孩子開始哭鬧,害怕在引起關注議論的媽媽們選擇滿足孩子的要求,只為安撫孩子的哭泣。
顯然,對孩子的哭泣妥協,一哭就給,只會讓孩子變得任性,嚴重缺乏自控力。
3、暴力壓制
打、罵、怒吼、強硬壓迫等等,都屬於暴力壓制,包括冷暴力。
暴力壓制對孩子造成的危害不僅是安全感缺失,還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卑,甚至懦弱。
過去中國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可隨著如今網路的發展,無數成年人過去不敢表達的情緒在網路上得到傾訴。
許多人都在訴說自己年幼時被父母暴力壓制,看到別人抬手就怕得不行,別人在大方的抓住機會時,自己卻因生怕犯錯而不敢伸手,哪怕是在網路上,只要對方有一點看起來比自己厲害,就下意識的討好、諂媚,膽小、自卑討好型人格籠罩著這些人的一生。
暴力壓制也許換來的是孩子一時的乖巧聽話,卻壓制了孩子的天性,更為孩子的未來埋下禍根。
看到這裡,也許有的人就要問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撒潑打滾耍賴皮嘛!
1、有需求
孩子有需求,不被滿足,但又缺乏良好的訴求方式,於是孩子開始哭鬧,希望通過哭鬧來告訴父母,自己有需求。
在孩子心裡,既然家長決定帶自己出來買東西,應該是要滿足自己需求的,但等到自己表達需求時,家長又拒絕自己,於是孩子心裡就會覺得莫名其妙,還很不爽。
他們想不通為什麼父母會拒絕自己,又因為父母強硬的態度而情緒壓抑,並因此而不安,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只能選擇哭鬧。
2、情緒難以發洩
孩子向家長表達了需求,但家長不予通過,甚至因此大發雷霆或置之不理,孩子的情緒完全不被父母接納,也得不到理解,只能以哭鬧來發洩情緒。
這也是有些孩子就算當時已經被父母用其他東西哄好了,過後依舊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的原因之一。
3、訴求不被尊重
孩子也是乙個單獨存在的人,他們需要平等的對待,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很多家長們都選擇性的忽視了這一點
就像知乎上的乙個高讚答案說的:小時候向父母要錢買東西,父母一開始不答應,後來儘管給了,卻選擇將錢丟在地上,讓孩子自己撿。
儘管當時沒說什麼,但這件事已經成為那個孩子心底難以抹去的記憶,哪怕二三十年後,依然深刻清晰,因為當時的尊嚴被父母踩在了腳底,這也讓這個人心底缺失了對父母的那份純粹的信任和愛。
找到應對孩子哭鬧的合適辦法,需要父母們更加的用心。
避免孩子「胡鬧」,掌握孩子心理很重要
面對孩子的「哭鬧要挾」,很多家長表示頭疼又無可奈何。滿足吧,下次鬧得更歡,不滿足吧,眼前這樁就難以解決。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哭鬧要挾」?1、 表達共情
在孩子還沒有開始哭鬧打滾之前,父母就應該向孩子表達共情,及時的向孩子表達共情,不至於給孩子留下太多的心理陰影。
如在孩子表達需求後對孩子說:「媽媽理解你,這個玩具很不錯,但是我們今天沒有計畫買玩具。」
如果孩子的哭鬧真的讓父母猜不到原由,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時候也很笨,會猜不到你在想什麼,也許你可以直接的告訴我們,這樣我們才能理解你。」
2、 提前商量
在準備出門時,提前與孩子約定好今天的計畫,能夠很好的幫助孩子學習自控力。
如在出門前與孩子一起列出購物清單,充分考慮孩子和家庭的需求,準備好合適的錢數。
等到孩子在商場或其他地方被計畫外的東西吸引時,也會試著控制自己,如果控制不了,父母好好的和孩子商量,提醒孩子出門前的計畫,也能安撫孩子的情緒。
此外,一旦孩子習慣了這樣的約定和規劃,之後再遇到心儀的物品或玩具,也會有與父母溝通的慾望,也許下一次孩子就會對父母說:「我很喜歡這個玩具,我們在購物清單上加上這個好不好?」
3、 規則為前提
要有規則,但別把孩子的正常需求當洪水猛獸。
當孩子最初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父母並不一定就要慌著拒絕。也許可以告訴孩子:「這個玩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玩,要等你長大一點。」盡可能的讓孩子了解,不是需求不會得到滿足,而是需要等待。
如果孩子了解了需求會得到滿足,或者稍後就會得到滿足,孩子自己也並不會樂意於哭鬧打滾。
正確的看待孩子的哭鬧,不因為孩子哭鬧就直接的將孩子判定為「無理取鬧」,尊重孩子的同時也是在尊重自己。孩子的哭鬧只是一種溝通方式,父母溫和的處理問題,更能幫助孩子建立乙個溫和的待人處事習慣,對孩子的未來更有利。
4樓:曉月山河
如果孩子進行這樣的行為的話,那麼最好是把孩子教育一番,然後再滿足他的要求。
5樓:娛樂曉得
我覺得遇到用哭鬧來要挾家長對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要理會,讓他隨便鬧,不搭理他,時間長了也就改過來了。
6樓:我是李李哦
需要跟他講道理,並且進行一定的耐心教導,不要對他使用冷暴力和打罵。
7樓:e時光再燃
面對這種情況,應該保持自己的立場。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孩子總是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請問作為家長的我們該怎麼辦?實在很不講道理的時候可以打孩子? 10
8樓:優勝教育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
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乙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乙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不希望他幹的事,也不去**想讓他幹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在唐山大**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乙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乙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乙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乙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乙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乙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孩子容易發脾氣哭鬧,一哭父母就會火,這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就是父母應該冷靜下來,然後每次在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多思考一些問題之後就是孩子在哭鬧的時候,父母也應該去哄一下孩子,告訴孩子不要繼續哭鬧了,然後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父母應該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多學一些育兒知識,去理解孩子發脾氣哭鬧背後的原因,去幫助孩子控制情緒,而不是隨著孩子一起發脾氣。...
孩子想要買玩具,得不到就開始哭鬧,我該怎麼辦
如果他哭鬧的厲害,而你又不差這幾個錢,同時又害怕他會哭壞了嗓子,那就掏錢給他買了算了。不過這樣就會給孩子傳遞出一種資訊,那就是我想要什麼東西,只要大哭大鬧,就能夠得到。如果不想養一個那樣的孩子,想培養自己的原則,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試試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還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我家的孩子現在特別喜歡玩那種瓶...
孩子三歲上幼兒園哭鬧,我該怎麼辦呢?
這是正常的分離焦慮,耐心安慰,麻煩老師多多照顧,等他從幼兒園回來,問問他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就算第二天上幼兒園還哭,只要哭的時間少了,也記得誇獎他一下。有沒有觀察孩子的異常情況,孩子上幼兒園有可能不太適應,造成一時間不正常情況出現。如果孩子不是因為不適應幼兒園的話有可能是小兒多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