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2021-03-03 20:50:38 字數 6384 閱讀 2399

1樓:易書科技

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勝任重負的力量。

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志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成就大事業,沒有機巧權變就絕對不行。尤其是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那就更要既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惡,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處世做人的方法。

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隨主投于李淵父子的麾下。當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勣懂得只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把由李密所佔據的「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郡縣土地、人口圖籍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面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們所佔據的土地和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感慨,認為李勣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乙個忠臣。李勣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

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勣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的屍首——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服壤經,與舊僚使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散。」這純粹是做給活人看的。

表面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勣的一種愚忠,實際上李勣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與以前獻土地人口圖籍同樣的神效。果然「朝野義士」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勣取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大都喜歡側面觀察的心理。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多數人不喜歡他人直接表現出來的甜言蜜語,而比較容易相信在與其他人相處時表現出來的品質。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是「藏巧於拙」成大事的典範。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藏巧用晦的做人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而自己則可在此間從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採用耆老朱公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最後吞併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之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什麼意思,謝謝。。

2樓:※淡茗

這句話的意思是,藏精巧於笨拙之中,即使精巧也表現的笨拙,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把清楚的東西寄於渾濁當中,用屈服來當做伸展,這就是處世的秘訣,隱藏身形就像狡兔三窟一樣。

出自:明人洪應明的《菜根譚》,這句話所想要表達的道理就是「大智若愚」,是說乙個人平時不要鋒芒太露,到緊要關頭自然會發生功效。乙個人想擁有足以藏身得三窟,作為自己的渡世的安全之道,第一除了要藏於巧拙鋒芒不露之外,第二還要有韜光養晦不使人知道自己的才華的修養功夫。

3樓:藝術村_畫家

出自《菜根譚》: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曲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翻譯過來是:

人再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志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時也不宜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也不要太過於冒進,這才是立身處世的救命法寶,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有三窟.謝謝採納!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出自**

4樓:夜璇宸

乙個人的bai做人寧可裝得笨du拙一點

不可顯得太聰明,寧可收zhi斂一點不可鋒芒dao畢露,寧可隨和一點內不可太自命清容高,寧可退縮一點不可太積極前進。

原文:出自  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菜根譚》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

洪應明,生平事蹟不詳。據推測,他很可能是金壇縣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隱士。該書成書和刊行的時間可能在萬曆年間的中後期或末期。

這時,神宗皇帝治國無道,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由嘉靖朝開始顯露端倪的內憂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來,有識之士的思想異常沉悶,無法從當時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於是就會有人形諸筆墨,表達時代的心聲。

5樓:沐雨蕭蕭

出自:——陳繼儒 《小窗幽記》回,

意思是:人再聰明也不宜鋒答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志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時也不宜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也不要太過於冒進。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什麼意思

6樓:夜璇宸

乙個人的做人

寧可裝得笨拙一點不可顯得太聰明,寧可收斂一點不可鋒芒畢露,寧可隨和一點不可太自命清高,寧可退縮一點不可太積極前進。

原文:出自  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菜根譚》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

洪應明,生平事蹟不詳。據推測,他很可能是金壇縣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隱士。該書成書和刊行的時間可能在萬曆年間的中後期或末期。

這時,神宗皇帝治國無道,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由嘉靖朝開始顯露端倪的內憂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來,有識之士的思想異常沉悶,無法從當時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於是就會有人形諸筆墨,表達時代的心聲。

7樓:留下一片林

出自《菜根譚》,翻譯過來是:

人再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志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時也不宜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也不要太過於冒進。

8樓:寥寥無幾

這是文言文,形容事情複雜繁瑣很難辦到的意思。

9樓:粉色糖果味的豬豬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時候我們應該將自己的聰明藏於笨拙之下,將自己的鋒芒藏於收斂之下,將自己的清高藏於隨和之下以及將自己的冒進藏於退縮之下。這句話是古人在告誡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有的事情該做,而有的事情不該去做。

01、藏巧於拙在藏巧於拙四個字中,「巧」指的是乙個人的聰明才智,「拙」指的是乙個人的愚笨遲鈍。值得肯定的是,任何乙個人都有著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以及所不擅長的領域,然而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在工作生活中,懂得將自己的「巧」藏於「拙」之下的人才是聰明之人。這樣做不僅能夠為人們贏得好的口碑,同時還能夠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的事業。

02、用晦而明在用晦而明四個字中,「晦」指的是乙個人對一件事情比較模糊,「明」指的是乙個人對一件事情特別明朗。這四個字是在啟示我們,就算是自己特別明朗地知曉一件事情,也不要太過於張揚地表現出來,要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懂得做事收斂一點。

03、寓清於濁在寓清於濁四個字中,「清」指的是乙個人的自命清高,「濁」指的是乙個人的隨和大眾。相信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都是與他人有所不同的,但是有的情況之下最好是選擇隨和大眾,而不是獨自清高,因為這樣做無論是對個人發展還是對社會發展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04、以屈為伸在以屈為伸四個字中,「屈」指的是乙個人的退縮,「伸」指的是乙個人的冒進。或許有的人會覺得人面對事情就應該勇敢向前,而不是退縮,要知道在很多情況下是萬萬不可冒進的,要懂得「以退為進」,這樣才能「明哲保身」。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怎麼翻譯,,百度翻譯的好 10

10樓:極風荷

意思不複雜,難點是怎麼用簡潔流暢的現代語言把它解釋出來。

把深邃的思想隱藏在平凡中,用謙虛來遮掩自己的鋒芒,在濁流中保持高潔的品性,以退卻當做前進的步伐,這才是為人處世的法寶,安身立命的依靠。

滿意請採納,謝謝。

藏巧與拙,用晦而明。寓清與灼,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用笨拙掩飾聰明。

11樓:風中的柚子甜

再見了,我的夢,無論你是真是假現在對我也都不重要了,你可知道你錯過了乙個用生命去愛你的人,從此我的世界不再有你!

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12樓:魔法名字不顯示

說明賣藝人的琴藝高超,引人注目。

這句話出自五年級現代文閱讀《掌聲》,講述了賣藝人在別人投下的錢面前不為所動,卻在掌聲面前潸然淚下的故事。表現了鼓勵給人的積極力量是巨大的。

賣藝人的琴聲悠揚,彈奏的是一首曲調悽婉的曲子。在彈奏過程中,許多行人停下腳步前來欣賞,並且為其傷感,說明賣藝人的技藝高超,彈奏的曲子深入人心,給人以觸動。一般來說,好的**能引起人的共鳴。

後面的情節中,行人紛紛投下錢幣,也能說明他們對賣藝人藝術境界的認可。

《幽窗小記》原文與解釋

13樓:月冷華沙

《幽窗小記》的原文: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無一人不醉,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而天下竟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倚才高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怪小人之顛倒豪傑,不知慣顛倒方為小人;惜吾輩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吾輩。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澹泊之守,須從穠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過高,當原其可從。

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遇嘿嘿不語之士,切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徒,應須防口。結纓整冠之態,勿以施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勿以用之救死扶傷之日。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辯以招尤,不若訒默以怡性;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逞能以受妒,不若韜精以示拙。

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飢餓;構千楹而招徠賓客,孰若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恩不論多寡,當厄的壺漿,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淺深,傷心的杯羹,召亡國之禍。

《幽窗小記》翻譯:

飲了中山人狄希釀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於俗情世務,終日追逐聲色名利,可說沒有一日不在醉鄉。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於民間財富,豪富的人則醉於妙聲、美色、高車、名馬。

如何才能獲得一劑清涼的藥,使人人服下獲得清醒呢?淡泊清靜的操守,必須在聲色富貴的場合中才試得出來。

鎮靜安定的志節,要在紛紛擾擾的鬧境中考驗過,才是真工夫。給予他人恩惠,不如報答他人的恩德來得厚道。邀取好的名聲,不如逃避名聲來得自適。

故意違背常情以自鳴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來得真實。要他人當面讚譽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後毀謗自己。令對方對自己產生初交的歡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會令對方產生厭惡感。

命運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來面對它。

分別賢愚的心太過清楚,則無法與人相親近。內心應該明白人事的善處與缺失,處事卻要仁厚相待,使美醜兩方都能得到平等,賢愚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上天生育我們的德意和心量。情愛最難保持長久,所以情感豐富的人終會變得淺薄無情。

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為的人終不會失去他的天性。真正的廉潔是揚棄廉潔的名聲,凡是以廉潔自我標榜的人,無非是為了乙個「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運用種種技術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好談山居生活之樂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樂趣。好在口頭作厭惡名利之論的人,未必真的將名利完全忘卻。

擴充套件資料

作者介紹:

《幽窗小記》作者陳繼儒,又名《醉古堂劍掃》。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松江華亭人。諸生,隱居昆山之陽,後築室東佘山,杜門著述。

工詩能文,書法蘇公尺,兼能繪事,名重一時。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今存著,除《幽窗小記》外,尚有《見聞錄》、《六合同春》、《陳眉公詩餘》、《虎薈》、《眉公雜著》等。

寫作背景:

《幽窗小記》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內容涉及了修身,養性,經商,從政,處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對當時糜爛庸俗的世風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流露著」好為清態而反濁者,好為富態而反貧者,好為文態而反俗者,好為高態而反卑者,好為淡態而反濃者,好為古態而反今者,不如混沌為佳」的一種無所拘束,高遠超脫的」難得糊塗」的自由人生境界。裡面最著名的一句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這是在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中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洪應明是《菜根譚》的作者,因此,《菜根譚》中錄入了這句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說明了什麼道理

說明抄紙上得來的東西感受bai 總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du深意,往往來自zhi與生活實踐中自身的dao真實體驗,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碰過壁,吃過苦頭,走過彎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運用在教育小孩方面 教育不通的地方,只有放手讓小孩自己去闖,讓小孩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在吃苦受累中摸索成長。答案...

用比喻論證的短句,用比喻論證寫一句話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你可以參考一下我的回答!1學習如爬山你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要因為山太高須仰視而不敢前進,這是懦夫 當你爬到半山腰時,不要因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發退意,這是弱者 當你攀上山頂,俯察萬物之小時,你該高歌,因為你勝利了,但你還須抬頭看看,有一座更高的山橫在你面前,它在召喚你 勇士,前進吧,學無止境 ...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說明了在待人接物中,語言有明顯的高下 美醜之別

d試題分析 材料中的 良言 使人 三冬暖 惡語 讓人 六月寒 說明了語言文明的重要性,對於組合式選擇題,可以用排除法,其中 舉止端莊與題意無關。所以選d 俗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明了 a 態度親和.舉止端莊是與人友好交往必備的 b試題分析 本題bai在審題中尤其要把du握材料zh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