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嗎?

2025-04-20 18:30:44 字數 1652 閱讀 7116

1樓:網友

是。麻黃、芍藥、細辛、炙甘草、乾薑、桂枝、五味子、半夏。

傷寒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的區別是什麼?

2樓:哆啦愛生活

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區別如下:

1、適合**的傷寒型別不同:大青龍湯在**中兼有清熱除煩的作用,也就是外有表寒,裡有鬱熱。它主要是為了讓人出汗的,用於太陽中風,體表發熱,身上疼痛,不出汗而煩躁的人。

而小青龍湯在使用的時候兼有溫化水飲的功效,用於外有表寒,裡有水飲。它主要是棗滲為了化飲,用於傷寒、乾嘔、發咳、小便不利、咳喘的人。

2、在藥方上也有所不同:大青龍湯是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尖,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而小青龍湯是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公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炙,桂枝三兩,去皮,半冊汪夏半公升,湯洗,細辛三兩。

臨床應用:

1、內科:流感:裡熱明顯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暑熱:高熱、無汗效果、急性腎炎:咽喉痛甚者加銀花、連翹、牛蒡子;浮腫者者加茯苓、澤瀉、蘇葉。

2、外科:隱疹:熱甚者加大青葉、蟬蛻;氣血虛甚者加黃芪、白朮、生地、何首烏;淤甚者加當歸、丹參。

3、兒科:小兒夏季外感高熱:咽紅、扁桃體大加銀花、蒲公英、牛蒡子;煩躁不安加鉤藤、蟬蛻。州巖仔。

傷寒論小青龍湯第40、

3樓:夕志畫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表不解,即無汗惡寒身痛等證;心下有水氣,即水飲停聚於胃脘;乾嘔,胃虛寒上逆;發熱,傷寒症狀,與大青龍湯熱結胸膈煩躁相較,此熱在表;咳,肺虛寒不降而上逆,肺經不降胃經亦不降,肺胃關係密切,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膈屬肺。。。中焦有水飲,就會通過肺經而入於肺,肺咳痰;

或渴,脾胃陽虛,水不能吸收,體內津液少,另外溼旺氣鬱,津液不行;或利,脾胃不能吸收水分,水入二腸,溼盛則濡洩;或噎,『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脾胃肺溼盛則咽喉不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 『六日厥陰受之,其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脾陷肝木下陷,厥陰經氣不利而小腹滿,木鬱疏洩不及而小便不利;或喘,肺氣鬱滯較重。可見小青龍湯或然證皆因於脾胃溼寒而起。

小青龍湯方。

病機: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病症:1)咳喘,痰多色白,質地清稀寒涼,如蛋清狀,或落地為水,2)舌苔白滑或津垂欲滴,舌質胖淡嫩,3)面部有水斑、水環、水色,4)脈沉、緊、弦、滑等,5)或有傷寒表證、或然證。

治法:外散風寒,內化水飲。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公升, 半夏半公升(洗)

麻黃辛溫,發散榮氣,溫表寒溫肺;五味子與細辛性皆收斂,皆溫腎藥;乾薑溫脾,半夏燥胃,公升降脾胃;炙甘草溫補中氣;芍藥桂枝公升降甲乙木。 『細辛但用末,不可過一錢』 ,細辛有毒,高溫下毒性揮發。

溫腎陽,運補中氣,公升降肝肺,中氣運,氣機行病癒。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公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公升,去滓,溫服一公升。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小青龍湯證,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即服湯已渴,為病癒的標誌。

烏梅丸三劑,小青龍湯三劑 葛根湯三劑 小柴胡湯三劑 理脾公升陷

烏梅丸是 蛔蟲病的,小青龍湯是 風寒束表水飲內停的,小柴胡湯是 少陽證的,理脾公升陷湯大概和補中益氣湯差不多都是 中氣下陷的,跟相火都沒有關係,也就葛根的清熱作用能沾點邊。還是看大夫當面診斷 吧,自己找藥吃沒效果耽誤病情不說,吃出別的毛病就更不上算了。別以為老掉發就不敢洗頭髮了,那是理解上的錯誤,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