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墓葬在遺址區還是在遺址外

2025-04-17 23:50:21 字數 3071 閱讀 2586

1樓:泰雅容

西周墓葬,物皮西元前11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西裝墓葬在遺址區隱螞攔,也有部分因為墓主地位差別和地理原因等,沒明確的墓室範圍,甚至分佈在遺址外。灶胡。

有商周遺址無墓葬為何?

2樓:匿名使用者

要慢慢找 灰坑面積大不大?文化層厚度? 是山地還是平地?

河道距離?河道與遺址的朝向關係? 而且加沙 紅陶 基本可以判商了!

有可能是灰坑與墓葬並存 看看就沒有成型的灰坑!灰坑是否帶底子?貴族墓區 可能離得遠些 多研究地勢。

3樓:w別y雲j間

商周還是有墓葬的。比如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河南省濬縣辛村衛國墓地等。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巨集大的規模。

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建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

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而且在西周已經有合葬制度了。

西周時期的墓葬形式是怎樣的?

4樓:北京創典文化

西周的墓葬形式多為仰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一般放在頭前兩層臺上。早期大、中型墓中有殉人。發現的墓葬及附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約400座。

其中除少數出自普度村外,餘均在張家坡及客省莊。墓葬多為長方形,流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數為俯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多放在頭前、棺內或棺槨之間,兵器放身旁,祭食放在頭前二層臺上或容器內。

早期墓有殉人,一般一人,多則3人。車馬坑有方形、扇形、長方形3種。前兩種都埋一車兩馬,長方形豎穴中埋兩車4馬、兩車6馬或3車8馬。

車廂下常有殉人;馬坑多長方形豎穴,內埋馬兩匹;牛坑為圓形或長方形,內埋牛一頭。

西周甲骨文有哪些已知遺址?

5樓:漫閱科技

西周甲骨文自1954年在山西洪趙坊堆村發團罩襲現以來,陸續在西安張家坡周代遺址、北京昌平白浮村塌兄有所發現,但由於數量甚少,未能引起學術界與文化界的重視。1977年,陝西周原考古隊在陝西岐山鳳雛村發掘周代建築基址時,發現了16700餘片卜甲,1979年再一次發掘出400餘片甲骨,清理後發現有字的290餘片。每片面積都很小,上面的刻字也小如粟公尺。

這批甲骨出於周文化的發祥地周原,悶巧又稱周原甲骨。

西周有什麼遺蹟

6樓:凌鴻暉

西周燕都遺址。

岐山文化,即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都城文化遺址西周豐鎬遺址。

位於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都城遺址。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京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在河西,鎬在河東,周王朝在此建都約300年,周平王東遷後廢棄。

河北邢臺南小汪西周遺址發現了一件刻辭卜骨殘片。

7樓:網友

歷代出土的西周青銅禮器、用具、兵器、工具、飾物,數以千計,近年更有成批的出土。 岐山西周宮殿線描復原圖。

如1976年3月在陝西臨潼出土一批青銅器,達60件,其中的利簋的銘文載錄了武王伐紂的事,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同年12月又在扶風發現乙個青銅器窖藏,內有微史家族的青銅器103件。

在陝西岐山、長安,河南濬縣、洛陽和江蘇丹徒等地的西周遺址和墓葬中,都發現了原始瓷器,有簋、豆、罐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的原始瓷器,有碗、盂、豆、尊、盤等,數量和種類都超過前代。

周王陵在什麼遺址

8樓:大朗

【周文王、武王墓】傳說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現在陝西省咸陽市的原坂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紂王封為西伯侯,在位期間,圖志改革,國勢強盛。周武王姬發是 文王之子,繼承父王滅商的事業,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傳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鄰,形狀類似山丘。陵上草木叢生,陵園周圍綠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祭殿裡儲存著歷代碑石,大多為祭告之文。

歷來人們都把奮發圖強、開基立國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業績和咸陽原上那高高聳立的陵冢聯絡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並且留下了種種神話般的傳說。請採納。

西周王陵的遺址考察

9樓:無清潤

2004年2月,有關部門對周原遺址進行常規普查時,在周公廟風景區發現一處兩週時期最高等級的大型墓葬群。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周公廟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大面積鑽探和搶救性發掘。共鑽探出墓葬22座,其中有四條墓道的10座,三條墓道、二條墓道和一條墓道的各四座,另有陪葬坑14座。

在這以前,由於現有的技術條件、地下文物出土後難以妥善保管等原因,文物法規定各地不得擅自發掘王陵等高階別墓葬。這次周公廟獲准發掘,主要是因為目前掌握的周代資料極其有限,此前也從來發現或發掘過一座周代王陵墓葬。發掘周公廟地下墓葬對於填補、豐富夏商周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在以前的發掘過程中,已經出現成果,如: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周代磚瓦、瓦當,打破了「秦磚漢瓦」的說法,把我國建築用磚瓦的歷史至少提前了。

六、七百年。

在西漢時期有怎樣的墓室?

10樓:漫閱科技

中國以石壁建造墓室,鏈茄就現已出土的實物說,是從東漢時代開始的,但在西漢時代,已經有應用空心大磚建造墓基虧室的風習。這種磚墓,在陝西西安郊區和附近各縣多有出土,河南的洛陽鄭州一帶也多出土這類空心大磚,磚面的雕刻紋飾,陝西、河南各有搏喚神不同。只是有關磚墓室的結構,迄未見有考古文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