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與杜甫。
稱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的李白杜甫,他們之間的友誼是讓人十分感動的。杜甫在很多詩裡面都表達了對李白詩才的欽佩與尊重:
春日憶李白。
杜甫。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 重與細**。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白雖然年紀已大,仍然想尋找機會報效國家,一展才華。天寶十五年(756),太子李亨於甘肅靈寶即位,是為唐肅宗,尊稱玄宗為太上皇。李亨的即位激枝滑起了諸王的不滿,永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打算自立。
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於是李璘想將這位譽滿天下的名士羅致旗下,以壯聲威,於是派心腹謀士韋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亂、復興大業的名義,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應聘下廬山,入永王軍為僚,夫人宗氏竭力勸阻,李白不聽。不久,野心勃勃的李璘兵敗被殺,而曾被李璘奉為座上賓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獄,命在旦夕,後來,賴郭子儀和高適的搭救,李白才得以免除一死,被流放夜郎。
關心朋友安危的杜甫寫下了《天末懷李白》一詩,這首詩也成為唐詩中表現真摯友誼的經典之作。
天末懷李白。
杜 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 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很久沒有李白的訊息,關懷朋友的杜甫就會覺得寢食難安:
不見(近無李白訊息)
杜 甫。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這樣的友誼,怎能不讓人感嘆唏噓!
李白寫給杜甫的詩要少一些,質量也稍遜一籌,但是我以為並無損他對杜甫的牽掛。
沙丘城下猛李臘寄杜甫。
李 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因為思念杜甫,李白連喝酒都沒有了興致,這樣的友誼,實屬難得擾啟。
如何評價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2樓:天問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是非常深厚的,兩位都是當時詩歌的代表人物,在詩歌方面可是響噹噹的人物,英雄之間必會惺惺相惜,感覺相見恨晚,他們在杜甫父親杜閒的家裡相識,兩人不僅有詩歌的往來,而且共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飛行;聖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現實的荊棘與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寫幻想,杜甫寫現實;李白是天之驕子,杜甫是國之人傑,李白詩秀在神,杜甫詩美在骨。這兩位詩壇巨匠間的忘年之誼是無庸質疑的,杜甫對於李白詩歌的推崇極大地擴大了李白詩歌的影響,而且對後人欣賞李白的詩歌,指示了乙個方向。
雖然當時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後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上公升到和李白同樣的高度。
在李白被流放後,杜甫在洞庭湖遊玩時,做了一首詩就是表達對故友李白的掛念,叫兩岸猿聲抵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還有就是在離別的時候,李白和杜甫是互相贈送對方禮物,以表達情意。可以說李白和杜甫的情意比天高比海深,可歌可泣,實在是羨煞旁人,在這個充滿利益的時代,能做到的這麼純粹的友情關係,實在令人佩服。
3樓:雙手繡長城
他們之間的友情確實是被很多人傳頌,他們兩個雖然是同行,但是他們也彼此關注的,所以在這個社會當中很值得我們學習,往往有很多人他們是同行,是存在著競爭,但是古代的李白與杜甫則完全不同,他們是惺惺相惜,相互欣賞。
李白與杜甫之間,有著怎樣的神仙友誼?
4樓:青蘋果大娛樂家
李白、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被後人合稱為李杜。
唐玄宗。天寶三年即西元744年,兩位偉大的詩人在東都洛陽相遇,這一遇詩仙。
詩聖相見恨晚。由此,兄弟二人開始了三次在一起,且時間又不短的交往。「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二人在攜手共遊吟詩抒懷中,結下了高山流水的知己之情。
對此,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
的相遇能與之相比。並把這次相遇比喻為「太陽和月亮的相碰」。
李白年長杜甫11歲,杜甫對李白心存崇敬仰慕,寫下了《贈李白》
贈李白》、《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八仙歌》、《冬日有懷李白》
春日憶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
不見》、《昔遊》、《遣懷》這十四首詩表達了對李白的無比思念之情。
李白視杜甫為知己也寫詩抒發想念之情(據專家考證李白寫給杜甫的詩現僅存三首),如:《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從李白寫給杜甫詩的數量上看,好像李白對杜甫情不至深。但如果從歷史現實的角度看就會理解了。
1,古代交通不變,路途遙遠而艱難,各地方的信使不知多少天才能往返傳送一次。信件是否丟失都是未知。
2,李白由於官場不得志,常年遊走於名山大川拜訪尋道。根本不知道杜甫給他寫了那麼多思念之詩,但就詩的量上看也不能說明李白對杜甫的情不深厚。
3,李白早成名於杜甫,且又是詩壇前輩又是兄長,加之杜甫對李白崇拜致極,所以杜甫對自己敬仰的詩人多寫幾首想念的詩也是正常的。
5樓:行樂先生
兩個人本就是很好的朋友,李白比杜甫的年齡要大一些。李白曾經為杜甫寫過一首詩。
6樓:桃子本家
杜甫一生中給李白寫了很多首詩,流傳下來的就多達13首,李白,他一共給杜甫寫了三首詩,《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7樓:石焱焱
李白和杜甫兩個人的感情其實並不深厚,尤其李白比杜甫要大很多,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但是李白對杜甫就比較無感了。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如何?
8樓:鄉村小巖哥
李白和杜甫是詩歌史上的一對雙子星,他們是我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位詩人,乙個被稱為詩仙,乙個被稱為詩聖。
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絕對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曠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雖跨越千年卻光彩依舊。說到李白,就不能不說到盛唐,人們喜歡用盛唐氣象來形容那個恢巨集浪漫的時代,而李白與他的詩,正是盛唐氣象最典型的人格與藝術象徵。李白不僅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民間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詩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千百年來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培育著我們對祖國、親人、朋友,對自然山川的深情厚誼。
李白不僅是唐朝、唐詩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同時李白又是乙個矛盾體,他經歷過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飽受過「安史之亂」的戰爭苦痛,他的文學成就與他的仕途經歷構成了他人生中的兩個冷熱極端,命運總是讓他在成功與失敗間遊走。
唐代詩壇的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的友誼卻讓後人稱道。郭沫若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
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雖然兩人在文學道路上的追求與探索各不相同,卻惺惺相惜。
李白和杜甫於西元745年初夏相識於洛陽。在這一年多之前,李白自信滿滿地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以為此去可以大展巨集圖,但最終卻被「賜金放還」。出京後,李白在東都洛陽認識了杜甫。
杜甫對李白的情誼
9樓:愛創文化
《天末懷李白》唐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盛唐時期,李白傻乎乎地加入了永王李璘的軍隊,李白單純地以為是永王要去討伐安祿山,誰知竟然陷入了永王和唐肅宗兄弟間的權力之爭。後來唐肅宗鎮壓了永王的軍隊,李白也受到了牽連,經過多方活動,李白最後被流放到夜郎這個地方。
要知道,當時李白犯的罪是附逆罪,相當於造反,這在封建社會是要被殺頭的。當時皇帝派高適處理這個案子時,李白以為憑藉當年的情誼能夠讓高適幫助他,結果高適卻躲著李白妻子避而不見這事對李白傷害很大。
在講到《早發白帝城》時,去夜郎的路上,走到白帝城的時候李白知道自己被赦免了,恢復了自由。超級開心地寫下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千古名句。此時,老朋友杜甫得知李白已經被赦免,放心多了,寫下了這首《天末懷李白》。
雖然經過這件事,但是杜甫沒有放棄過他,一直在給李白寫詩,這種友誼就是患難見真情吧!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前兩句有四個字形容顏色,「黃「,」翠」,「白」,「青」。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春天圖畫。
後兩句「千秋雪」和「萬里船」,乙個說的時間長,乙個說的空間大。
李白和杜甫的比較,李白與杜甫的比較
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比較 1李白是浪copy漫主義 詩人bai,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2七言詩李白似 du 莊子zhi 杜甫似 史記 3李白的詩清新瑰麗dao 杜甫的詩沉鬱頓挫.4李白詩豪放,酒酣筆落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州 惟太白當之,而杜甫詩感傷時世,語長心重,憂國憂民,有 詩史 之稱.5李白傷感時有...
李白和杜甫的區別,李白與杜甫的比較
李白年齡比杜甫大 李白詩風浪漫 杜甫是現實主義的 李白給我們現在人的印象是白長衫飄飄的中年人,杜甫則是一個好瘦的老頭李白較杜甫有錢 林黛玉與薛寶釵 王蒙先生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的女兒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黴不可 如果是薛寶釵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縱觀 紅樓夢 林黛玉帶給人的是一種詩人般的感...
李白和杜甫互贈的詩有哪些,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各有什麼特點?
1 贈李白 一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2 贈李白 二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3 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