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鞦韆的傳說嗎,鞦韆的由來是怎樣的?

2025-03-29 13:10:08 字數 1477 閱讀 1100

鞦韆的由來是怎樣的?

1樓:北京創典文化

在清明節,各地還有盪鞦韆的習俗。我國民間盪鞦韆的歷史非常悠久,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

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就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

鞦韆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

從此後,盪鞦韆便成為寒食清明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

那麼「千秋」又何以改為「鞦韆」這一稱呼呢?據說古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人們為了避諱,便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鞦韆這一稱謂從此就被沿用下來。

最初,盪鞦韆只限於女子和小孩的遊戲,後來,盪鞦韆逐漸成為男女皆宜的遊戲。

古人盪鞦韆最初只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兒女遊戲之用,直到南北朝時期,盪鞦韆才流行並盛行於大江南北,盪鞦韆發展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所以,古代清明節也稱「鞦韆節」。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枝丫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民俗相傳,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在漢字中,「鞦韆」兩字的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

隨著發展,人們對傳統鞦韆活動更是花樣翻新。盪鞦韆的形式也由原來的單架式發展為「車鏈式」「八掛式」等多種。

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鍊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一些地方的群眾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

盪鞦韆可分單人蕩、雙人蕩、立蕩、坐蕩等。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鞦韆高手,有時還要舉行表演比賽。蕩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讚揚。

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裡,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

此外還有兩種特殊的鞦韆,「胡悠」和「過樑悠」。

胡悠」也叫木驢。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個鐵軸,軸頭頂在橫樑的正中間。橫樑兩頭各吊乙個小鐵千。人或站或坐在兩頭的鞦韆上,邊悠盪邊轉圈。

過樑悠」是一種比較複雜的鞦韆。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乙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4個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搖動搖盤,使大木輪轉起來。鞦韆上的人隨著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自在悠盪,煞是愜意。

鞦韆的由來

2樓:悟l空

鞦韆的由來是森林裡搖擺的藤蔓演變而來的。

鞦韆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祖先們被兇猛動物追殺的時候,拽著大叔上掛著的藤蔓遊蕩,這個形象就如動畫片裡的人猿泰山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演變,由兩條繩子和乙個板子組合成了現在的鞦韆,而且是在先秦的時候,已經成為了各個民族玩耍的遊戲專案。正毀。

在古代,鞦韆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看起來高階的鞦韆一般只枯巧在富貴人家出現。後來隨著發展後,鞦韆被設計成各式各樣的沒清鍵風格,也摻雜這不同民族的設計理念,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

最主要的是鞦韆也是小孩子的童年快樂。

鞦韆運用了什麼原理,鞦韆的原理是不是慣性原理

鞦韆利用了動能勢能可以轉換的原理。鞦韆的原理是不是慣性原理 鞦韆在向下運動時是因為收到重力的作用,當運動到最低點時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而此時鞦韆能通過最低點繼續運用就是由於鞦韆具有慣性 而後鞦韆開始向上做減速運動是繼續收到重力的作用。簡單說,將鞦韆的運動看作為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在水平方向的運動...

有關鞦韆的詩句,跟去有關的詩句

1 點絳唇 蹴罷鞦韆 宋代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譯文 蕩罷鞦韆起身,懶得揉搓細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突然進來一位客人,她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

關於腿盪鞦韆骨折住院的作文怎麼寫

寫記敘文,記敘文三要素 人物,地點或時間,事件 關於同學腿骨折,我很同情,難受的作文 爸爸腿摔骨折了作文 月光放肆在染色的窗邊,轉眼魔幻所有的視覺 我又蹦又跳地唱著歌往樓下走。哇,前面誰吐的一口痰呀?好噁心!小心點,可別踩到了。我下意識地往左邊避了避。可是這痰怎麼這麼多啊,避開右邊的,左腳又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