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2025-03-24 15:40:13 字數 4369 閱讀 6105

1樓:匿名使用者

三昧就是: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當你靜坐於某處時,摒除內心的雜念,那麼你就會實現了全身鎮念桐每乙個細胞都在專注於一件事。

達到真正的萬化合一,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忘卻了時間乃至空間的概念,內心將歸於自然。實際上仔細想一下,在現實中人們也應該達到這種境界,不然會受到外界的蠱惑,盲目的去追尋別人的腳步,從而忘卻了自己最初高鄭的,最本源的真我。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靜坐在御坦某處,但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一行三昧,就是一日三省吾身,這樣可以儘量的避免因五色而引起的目盲。

2樓:匿名使用者

文殊菩薩禪法 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文殊禪法,也是佛教的根本禪法。它源於《大般若經》和《文殊陸悉般高如若經》。它既是一種頓悟禪,又是一種漸悟早念乎禪和唸佛禪。

至於自由三昧,也是源於這一根本禪法。所以,它對後世禪學,特別是中國特色的禪宗產生了巨大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缺清理解,大意為:經常一動不動的靜坐,無論什麼事都不要干擾到自己,這就是一行三味。這是佛家的話麼!

如果是普通人不必完全照做,因為普通人修心等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應該不是「五色棗扮棗…」的解答。以上純屬本人個人觀點凳拆!

4樓:匿名使用者

談何容易,坐那妄念紛飛。慢慢唸佛吧,也許可以達到。與後者是二回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即六祖之偈 慧空輪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森虧茄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阿彌陀佛 即萬花此察叢中過 片葉不沾身。

什麼是一行三昧?

6樓:撕念

曙提法師答:一行三昧又名常坐三昧,寬跡最初出於《文殊師得所說般若經》「一行三昧」。一行,就是行住坐臥,任何的狀況,都保持實相的、智慧的心。

三昧」,又稱「正定」;這個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脫的歲正定,不是外道的強迫,壓抑的定。簡單一點講「一行三昧」,就是無論行住坐臥,都保持乙個慎雀並虛空的心,保持一顆寬容的心,不離一顆菩提心,這個叫作「一行三昧」。

箇中三昧中的三昧是什麼

7樓:網友

解釋:「箇中」的意思:此中,其中。

三昧」常用的意思有兩個:一是佛教用語,指心專注於一境,使心神平靜,雜念止息。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

另乙個意思是指事物的訣竅或精義。 箇中三昧就是其中(裡面)的精妙。

更深奧的意義 只有親自研習佛法才會有體會了。

8樓:海印放光

(1).佛教語。「三昧」是梵文samādhi 音譯 ,又譯「三摩地」。

意譯為「正定」。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 《大智度論》卷七:

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2).衍生現代語言的意思是:奧妙;訣竅。

9樓:疏曼華豆茶

「三昧」常用的意思有兩個。一是佛教用語,指心專注於一境。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

另乙個意思是指事物的訣竅或精義。例如:「箇中三昧」「文學創作三昧」「得其三昧」中的「三昧」都是「訣竅」或「精義」的意思。

什麼叫不起心,不動念?如何做到不起心,不動念?

10樓:世間法多浮雲

朋友的問題很好,很深入。起心動念由何處發自然在何處滅,念頭來了怕不怕呢?怕什麼呢?

既來之則安之,來了我們制心一處也好,一句佛號也好,攝住,降服住先。久而久之,還來麼?沒用啊,來了就定住。

如此時刻觀照內心,念頭自然由粗變細,由有化無。迴歸自性後得自在了嘛!就是這個道理。

踏實學習修行,慢慢感悟!阿彌陀佛!

11樓:網友

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心本無生因境有。阿彌陀佛。

12樓:網友

不動念不是沒思維了,不是成木頭了。

是迴歸自然,融入本性,一切自性流露。。

自自然然,自得心開。

13樓:長安隱士

師兄在修習定以後一定要進行智慧的修習。

所謂:止觀雙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還有願?

14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師兄,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並不是沒有心,沒有念。這容易墮入斷滅見!

沒有心,沒有念,如同木石瓦塊有何區別啊?佛菩薩的不起心,不動念,乃是不生分別心,不生執著念。佛菩薩看破一切虛妄顛倒假象,入平等無二之佛性本體,一切萬法,無非無二佛性所幻起。

直入本體,法性平等,故無分別顛倒之念。萬法既然平等,則於一切法不執不住,不滯不礙,當用則用,當放則放,任用無礙。

萬法平等,一切名相,皆依義安立。於諸念中,看不破虛妄顛倒假象,執著貪嗔痴之念者為凡夫,是為欲;諸佛菩薩,看破一切虛妄顛倒假象,直入本體,無貪嗔痴之執,乃至破除法執,則為無上之願!名相而已,無非表達義理!

如同佛言,本無慾念,是名慾念;本無願力,是名願力!

願之與欲,本體是一,用則有異。有我則欲,無我則願」。此言甚妙!有我,即是顛倒,是名為欲;無我,是名離顛倒,是名為願!

15樓:網友

不起心不動念只是某一種狀態而已。

參禪悟道、應付生活瑣事、學習思考等等,都需要心念啊。

16樓:

個人理解:發願是因,不起心動念是果,我們不能用果來質問因的合理性。

17樓:網友

【佛菩薩的願 可以理解為應願 無所求的願 是救度的願 是應眾生的願 】 有一念佛幾十年的人 命終後 因見超度的人 漫天要價 有口無心 心疼錢-生恨意。

靠眾人微薄的加持力勉強沒進惡道 生鬼界 在小廟專門撿掉落的香火 一月就只能食一頓。

每晚到處尋覓食物 他生前每次唸佛 都求願生極樂世界 結果關鍵時刻還是心顛倒。

如果一切起心動念 一切妄念都是;阿彌陀佛 就算有我則欲 我執-與菩薩的願定能相應。

【【隨便說說】】】

18樓:南無蓮花尊豐佛

(個人見解)

請記住。您是學佛。不是學石頭。

難道您要把自己的腦袋練成石頭腦袋不成。

常念善法。常生慈悲心。才是佛法。才有佛陀出世。

佛在《金剛經》裡說的很清楚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是要生的。只是生的方式是(無住)而生。

從來沒有說過不生心啊。

學佛並不是為了獲得不起心不動念的狀態。

那樣的人與木石無異。

真正的成就是活潑潑的。自由自在。運用思維。而又不貪住於相。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在生活當中怎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

19樓:網友

如果一點念頭都不起,那如何應對生活?我們的要的是「管理念頭」,而不是拋棄一切念頭。管理念頭包括的具體情況很多,其中就有不起心動念,也就是說不起心動念只是管理念頭中的一項而已。

這項非常關鍵非常重要,也非常難做到,因為我們念頭一直在動。

管理念頭包括一下幾個專案:

想用念頭的時候就去用,不想用的時候就放下不用;

想讓念頭起的時候就起,不想讓念頭起的時候可以暫時壓住;

想跟著念頭走就跟著走,不想跟著走的時候就不跟著走。

知道哪個念頭是好的哪個是壞的,好的就用不好的就不用。

有駕馭念頭的能力,對於破壞力大的念頭,想壓能壓住,想轉會轉化。

有覺知念頭的能力,有認識念頭規律的智慧,有分辨念頭善惡的智慧,有合理使用念頭的智慧,有熟練駕馭念頭的智慧,有靈活善巧的轉化念頭的智慧。等等等等。

在你提到這種情況中(想買零食),你已經覺知到了念頭,也知道了那種念頭的不好,下一步就是駕馭念頭,你既然知道了不好就不跟著它走就可以了,不去買。

你不要為自己起了想買的念頭而糾結不安,其實糾結不安也是念頭。很多念頭的起來都是被另乙個力量推動的,它們的出來都是不由自主的,你能覺知到它們,並且不跟隨它們就很不錯了。我們平時的生活環境是欲界,很多念頭都是非常活躍的,不像關在房間裡打坐。

打坐終歸只是打坐,那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

其實,頭腦越靈活的人,念頭越活躍,念頭不活躍的人,就沒有機靈感和敏捷感,給人呆子的感覺。念頭靈活可以,但是不能沒有管理念頭的能力,否則就給人瘋子的感覺。

關於清淨心,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無染之心,也就是沒有被煩惱汙染。那什麼是煩惱呢?這個可以去檢視相關資料,經典裡都有。

三昧是哪三昧?

20樓:小煜

譯,亦譯「三摩地」。意譯「定」、「等持」。即。

心無雜念,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

智度論》七:「善心一處不動,是名三昧。」

佛教以此為作出確定判斷的心理條件,為佛。

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也用指事物的奧妙、訣竅。

為什麼靜坐不動就大量出汗,為什麼靜坐時會出汗

因為天熱氣溫比較高,身體通過排汗維持溫度。還有就是體虛,腎虛等也會出汗。要不就是有火,比如胃部有火,肺部有火,或者是牙疼上火都會出汗。最好找醫生看看。現在是三伏天啊,氣溫很高,機體只有通過排汗來降低體溫,所以靜坐不動,也會大量出汗。一般容易出汗的,是個人體質原因引起的,一般也沒有多大問題,不要過於擔...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 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意思是 可以吃苦的人是一位有志氣的人,肯吃虧的人並不是笨人。出自清 金纓的 格言聯壁 原文選段如下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 先慮放手,如...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下一句是什麼

靜坐常思己過 閒談莫論人非 選自清 金纓 格言聯壁 上聯講嚴於律己,下聯講寬厚待人。意思是沉靜下來要經常自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 為善去惡 閒談的時候莫議論別人的是非得失,這是儒家倡導的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上聯語出 論語 衛靈公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即是說多反省自己而少責備別人,怨恨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