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徑紅稀
送遠。杜甫。
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
杜甫詩鑑賞。
杜甫乾元二年(759)離秦州,此時「不言所送,蓋自送」(浦起龍)之作。
首句以提問開篇。「帶甲」,全副武裝的戰士,「滿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詩開頭就以新穎的語言,矯健的筆力,引起讀者注意。
次句「君」為詩人自指。作者向自己發問:兵荒馬亂之際,為何在這樣的時刻「遠行」?
親朋」二句寫啟程時情景。親差拆友同聲痛哭,因為正值離亂,不知此後能否重逢。而詩人則無言地跨上「鞍馬」,他實際上也是含著眼淚,告別孤城秦州遠去的。
一邊有聲的痛哭,一邊無聲的飲泣,悲悽之狀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點出遠行的時間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時入歲暮。「霜雪」飄灑,關河冷清。
這是辭別親友後途中景緻。此聯「歲月」二字本當用平,詩人出於內容上的考慮,突破聲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語言,描繪寒冬的旅程,成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乙個詩例,有其值得借鑑之處。
別離」二句回憶親朋相送的情誼。與親朋「別離」雖「已」成「昨日」,由於感念難忘,彷彿就在今天。由此可「見」,「古人」殷殷惜別,是有深「情」厚意的。
這裡字面上在說「古人」,實指今日之世態炎涼,人情淡薄。
詩以「送遠」為題,但從後四句看,「當是就道後作」。這樣,前四句應是「從道中追寫起身時之情事」。(浦起龍)沈德潛極贊此詩開頭是「何等起手」,浦起龍更用「感慨悲歌」四虛源棗字盛譽前四句。
杜甫在戰火紛飛的時刻,離秦州,入蜀道,卻並無乙個明確的目的。離別時雖然親朋同聲「一哭」,卻無人以詩相送,情景是頗為淒涼的。為了自壯「行色」,他「就道」後補寫了這首名作。
這與他天寶十四年「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時所寫《官定後戲贈》,很有點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詩作於安史之亂前夕,純出於遊「戲」筆墨,而且「微祿」「耽酒」,「聖朝」「 狂歌」,還可為「故山歸興」,「向風」「回首」。而這首詩則寫於裂野安史亂中,「帶甲滿天地」的時刻。
鞍馬」入蜀,茫茫前路,還不知依「託」何人。
哪還有以筆墨為遊「戲」的閒情。回味「昨日」告別場景,想「見」「古人」惜別「情」意,無怪乎要「感慨悲歌」,放聲長吟了。
2樓:網友
草木」二句點出遠行的時間和征途的感受。「草木」滲耐零落,時入歲暮。「霜雪」飄灑,關河冷清。
這是辭別親友後途中景緻。此聯「歲月」二字本當用平,詩人出於內容上的考慮,突破聲律常格,上句叢鄭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語言,描繪寒冬的旅程,成為杜甫五律中叢巧以入代平的乙個詩例,有其值得借鑑之處。
祝你好運!
3樓:若雪艾
草木"二字是對當時景逗如物的描寫,表現出長程之感,「歲月晚」是正此指出一。作者的朋友的年齡大。二。
是指出時間的晚。「關河」是乙個地名,'霜雪清"也有兩層含義。舉指迅一。
是指當時的時間和天氣是下雪的,二。是指他乙個人十分的淒涼孤單。
非馬《鳥籠》賞析,非馬三篇《鳥籠》賞析
鳥籠 作者非馬,全詩如下 開啟 鳥籠的 門 讓鳥飛 走 把自由 還給 鳥 籠 詩歌賞析 這首 鳥籠 是一首著名的短詩,一共只有17個字,甚至比五絕還少3個,幾乎算得中國最短的詩歌了。但篇幅小,內容卻不少,意境更大,且含有哲學意味。開啟鳥籠,放鳥返歸大自然,一般常識都是這樣。而非馬卻硬是將它拉向相反的...
南鄉子送述古(蘇軾)的賞析秋雨晴時淚不晴賞析
南鄉子 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秋雨晴時淚不晴 這句運用了擬人和襯托託,情景交融 1.將秋雨擬人化,賦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緒,將無生命的景物寫活。2.其次是襯托,秋雨晴時淚不晴 用秋雨...
《三國演義》第三回求好句加賞析,《三國演義》第三回求好句加賞析!!!
三國演義第三回好詞好句好段如下 1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2 奔騰千里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韁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3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4 丁原仗義身先喪,袁紹爭鋒勢又危。5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順我者生,逆我者死,只見呂布頂束髮金冠,披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