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史記》中的成矯叛變的原文

2025-03-18 15:15:06 字數 2364 閱讀 4848

1樓:無盡黎明

史記汪脊·秦始皇本紀》記載,成矯於秦王政八年(西元前239年)率軍「擊趙,反」,此本記中有原文,找到了在《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以下是原文,你說的御改叛亂在倒數第三行!

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

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暢、有詭。歲大飢。

四年,拔暢、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

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冬雷。

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鎮陵判以保魏之河內。

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鶴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2樓:網友

查權威版本的書籍(中華書局出版)是最好的辦法。

「秦質子歸趙,趙太子出歸國」什麼意思

3樓:網友

秦王作為人質的兒子從趙國回來了,趙國的太子也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戰國時,各諸侯連年征戰,有的國家弱小就會把王子甚至太子派到強國去做人質,以求結盟,至少不會再捱打了。

觸龍說趙太后》中就有提到,而且在外當人質的王子算是為國立了功的。

三國演義》裡也有曹操要求孫權把心愛的小兒子送到許昌去當人質的事。

急求關於嚴師出高徒的名言!好的加100分以上!!

4樓:網友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乙個大世界。--魯迅名言。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魯 迅。

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於進行,則越到後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魯迅。

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 —魯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魯迅。

空談之類,是談不久,也談不出什麼來的,它始終被事實的鏡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魯迅。

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 —魯迅。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魯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魯迅。

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掃蕩廢物,以造成乙個使新生命得到誕生的機運。

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偉大的心胸,應該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讀書無嗜好,就不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

評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

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自此創造出來。

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

做人處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別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絕不會是一首好詩。

不恥最後"。即使慢,駛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目標。

5樓:鎖魂v幽龍

短鏈式的經典例子有:1907年度諾貝爾化學得主畢希納,曾求學於阿道夫•貝耶爾門下,老師是比他早兩年步入諾貝爾殿堂的德國著名有機化學專家。

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多次出現師徒相承延續四五代的「人才鏈」,這是長鏈式。例如:獲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培養本國的物理化學家瓦爾特•能斯脫(1920年獲獎),獲獎後的能斯脫有依次協助培訓了美國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1923年獲獎);當密立根進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後,又接受卡爾•安德森(1936年獲獎)為他的學生;然後安德森又大力提攜和熱心指導了唐納德•格拉賽(1960年獲獎)。

這部諾貝爾獎金師徒五代相繼的歷史延續了半個多世紀。

《史記》中的故事,《史記》中的歷史故事

史記 記載了從上古傳說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年的歷史,包含紙上談兵 指鹿為馬等眾多歷史故事。史記 二廉頗藺相如列傳 改編。史記 用為人物寫傳的形式來反映歷史,成巧地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比如,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偉大詩人二他原,西楚霸王項羽,它既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名,又是一部傑出的...

史記中成語故事,《史記》中的成語故事

一 負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後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後來用 負荊請罪 表示...

《史記》中的成語故事,史記中成語故事

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破釜沉舟,臥薪嘗膽 軒轅天子 出自 史記 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 史記 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 史記 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 史記 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 史記 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 史記 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