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 桓公曰 「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的翻譯

2025-03-16 04:00:23 字數 1911 閱讀 5704

1樓:匿名使用者

以安定人民居處,安排人民職業,用此為治民體制。還嚴格實行『六秉』,這樣民心就可以掌握而百姓可以統治了。」桓公。

說:「什麼是六秉?」管子說:

殺、生、貴、賤、貧、富,這就是六秉。」桓公說:「怎麼叫國分為三?

管子說:「定全國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個,士、農之鄉十五個。

您統帥十乙個鄉,高子統帥五個鄉,,國子統帥五個鄉。三國就成了三軍。您還要安排三國官府的官吏:

市場立有三鄉。

手工業立有三族,湖澤立有三虞,山林立有三衡。確定五家為一軌,軌有軌長。十軌為一里,裡設有司。

四里為一連,連有連長。十連為一鄉,鄉有良人。五鄉定為一帥。

桓公說:「五鄙又怎麼辦?」管子說:

確定五家為軌,軌有軌長。六軌為一邑,邑有邑司。十邑為一卒,卒有卒長。

十卒為一鄉,鄉有良人。三鄉為一屬,屬有大夫。五屬設五個大夫。

武事聽從於屬,文事聽從於鄉,各自保證其所管,不準有所荒怠。」桓公說:「劃定人民居處,安排人民職業,應怎麼辦?

管子說:「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遊睜冊他們雜居,雜居則說的話做的事都早輪不一樣。因此,聖王總是安排士住於閒靜之地,安排農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場。

使士人們居處相聚而集中,閒時父與父言義,神巨集子與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悌。朝夕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從小時就習慣了,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

2樓:匿名使用者

桓公說,"使人民安居,幫助人民做成自己的事業"

3樓:網友

在《管子.小匡》篇中,記鎮卜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說:

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淨的地方、農民一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御擾穗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麼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干擾而改變他們的意志。

後來「見異思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李核中的「見異物而遷焉」演變而出,比喻意志不堅定。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翻譯

4樓:萌伊

焉」在這裡是疑問代詞。

可譯為「怎麼」「哪兒」。如《列子。湯問》

且焉置土石?

這句話的意思是: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棚吵以安下羅網。

坑害百姓的做法呢?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鏈蠢侍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譯文:沒有固定的產業,卻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於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隨之就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

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就會胡作非為,壞事檔胡沒有不幹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後就用刑法處置他們,這就像是安下羅網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理的呢?

這裡主要是體現了孟子的仁政。

愛民思想。孟子認為,百姓犯罪往往是因為沒有「恆產」。百姓不是士人,填飽肚子是第一位的;如果他們因為沒有恆產而犯罪,不應該一味懲罰。

因為讓百姓豐衣足食是一國之主的本職工作,君主沒有盡職,百姓犯罪也是被逼的;君主用刑罰百姓,就是不知自己悔改,錯上加錯。這樣的為君之道不是孟子所提倡的。

與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的翻譯

5樓:諾綸鎖凡靈

1.與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罷了。

2.百姓之所以作亂是因為他(她)們的糧食被搶奪,百姓高模感到禪差危害是因他(她)們已戚襲緩耗盡了他們的氣力。

3.上天出生了這般民眾,各有不同的職業,大家都能憑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

定曰至樟木的交通

駕車路線 全程約4387.7公里 起點 定日縣 1.日喀則地區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東方向出發,行駛50公尺,右轉 2 行駛670公尺,左前方轉彎進入協白路 2.沿協白路行駛5.7公里,左轉進入滬聶線 3.沿滬聶線行駛230.6公里,直行進入扎德西路 4.沿扎德西路行駛600公尺,直行進入扎德中...

誰有公子我娶定你了電視劇集百度雲全集資源

公子我娶定你了講的是富家千金葉小棠 向涵之 飾 重金招夫,卻因 意外一摔 對新晉探花郎慕謹言 邱士綸飾 一見傾心,自此猛烈追求。瀟灑不羈的九皇子凌子然 柏程俊 飾 和二人不打不相識,即便知道葉小棠心有所屬也在一旁默默守護。與此同時,懸案頻發,葉小棠聰明善良,慕謹言思維縝密,凌子然武力值爆棚,三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