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目吳會於雲間」中吳會(gui,第四聲),指吳郡和會稽郡,前者在今江蘇省蘇州一帶,後者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又:《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即荀鍵旦早隱)、陸士龍(即陸雲)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即張華)坐。
張令其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遲毀舉手曰:
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
這兩句中的「日下」和「雲間」(陸雲,吳人)借用其語。
這裡作者是就其父王福畤政治遭遇而說的,與上文「家君作宰」句相應。當時王福畤被貶海南,王勃前往探望,路過洪州,遇到洪州官吏大宴賓客,藉此文以抒感慨。
2樓:網友
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遠望長安在夕陽下,遙看吳會在浮雲間。
日下,指京都,吳吵信會:吳郡,在今日江蘇省蘇州市。
雲間:江蘇松江縣( 古華亭)的古稱。
典故: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明吵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張華)坐。
張令其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公升槐輪手曰:
雲間陸士龍。』荀答口:『日下荀鳴鶴。
滕王閣序中,王勃藉此以表現他期望自己被召見,受到重用的心志。
《騰王閣序》中「望長安於日下」後面是「目吳會於雲間」,為什麼會突然提到吳會?
3樓:網友
這是王勃非常精妙的對仗用典。
1、長安與吳會對仗,因為當時的唐朝定都在長安。而吳會是古代紹興的別稱,且是三吳之首(吳會、吳郡、吳興),是當時國際的大都市,與長安齊名。所以提到吳會。
2、日下與雲間對仗,典故出自《世說新語•排調》,原文如下: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陸舉手曰:「雲間陸土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
荀鳴鶴的回答,日下既是取自他的姓氏荀,日下意思是太陽之下也就相當於普天之下,陸世龍說的話,因有古語云從龍故叫做雲間,後來雲間成為松江府也就是上海的別稱。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為什麼要目吳會而不是看別的地方
4樓:悠然一妖道
目吳會是因為從滕王閣向外看去是吳會只地,並不是其他地方,所以不會去看別的地方,作者在這裡並不是因為有其他意圖而選擇的「吳會」之地,而是因為作者從滕王閣向外願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吳會之地。
注:吳會,一指晉唐時期繁華的大都市紹興。古代的會稽郡分成三吳(吳會、吳郡、吳興),吳會紹興曾是東南第一都。
又一指漢朝時期吳郡、會稽兩地的合稱。《三國志》孫賁傳:時策已平吳會二郡。
滕王閣序重要句子,滕王閣序王勃中必考的句子
要求背誦的有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 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 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
關於《滕王閣序》和王勃的問題
王勃當年登樓作賦,一說是十四歲,是他南遊吳越而路經南昌之時,一說他是遠去交趾省父而路出名區之際,那也不過二十七歲。那個海在廣州與交趾之間,應該是南海。人生若只是初見裡有的,我忘了 又找了資料,是因為父親被貶為交趾令而去探親,途中到南海溺死,現在可以肯定了,以前老師也是這麼講的。相關參考 滕王閣序 我...
王勃《滕王閣序》詳細寫作背景,謝謝
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上元二年 675年 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南下探親,路過這裡,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