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多數人沒法獨處?什麼是真正的獨處?

2025-02-20 17:40:13 字數 5411 閱讀 4144

1樓:尹朶月

因為對一些人來說,和人交往,尤其和不是最親密的人交往,會耗能。需要考慮別人的喜好和感受,需要聆聽和說話,甚至自己的獨處空間和時間被另外乙個人佔據了,心都會累。對於乙個內向的人來說,乙個人待著會覺得很舒服。

或者換句話說,內向的人從獨處中得到能量,乙個人待著會覺得神清氣爽,會有種充電的感覺。而社交往往是消耗能量的。內向的人並非害怕人際交往,只是沒有太多人際交往的需求。

在社交中損耗的能量,可能需要通過第二天乙個人美美地讀上一本書,或者和最好的朋友吃個飯來重新補足。

2樓:帳號已登出

好的獨處指的是磨礪自己的過程,遇到什麼事幾乎都要靠自己,沒辦法依賴團隊,依賴朋友,所以獨來獨往,往往會磨礪乙個人,但是總是獨來獨往必然會變的孤僻,你所看到的孤僻的人可能真的是不善於交際,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絕不會是因為他喜歡孤獨,我們應該在乙個好的團隊裡做乙個孤獨的人,這樣才不會失去做為人活著的意義,如果真的是每天,或者說大多數時間都喜歡乙個人待著,那就是一定是有問題,要嘛就是自私,怕別人從自己這裡得到什麼,要嘛就是很懦弱,怕別人傷害自己,膽小到對陌生人的排斥,過度緊張引起不適,這往往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大多因為小時候接受的家庭暴力,校園暴力。

3樓:炒蛋哥

我覺得乙個人可以獨處首先這個人一定是可以接受孤獨感的,其次呢他可能並不在乎乙個人時候自己是否孤獨。感覺真正的在於你內心怎麼去想這個獨處,如果你會更渴望朋友一起,你是比較偏向外向孤獨患者吧,有點缺失安全感,渴望他人給你帶來安全感。無法獨處應該最多算一種依賴型人格缺陷,心理問題可以自己克服的。

4樓:闕平真

成長這件事,本來就是乙個人的事情。只有獨來獨往才意味著進步,整天泡在交際圈裡的人,能力也就那樣了。有些人選擇了進步的道路,那就意味著孤寂。

有人選擇了熱鬧的道路,那就意味著不成長。

5樓:阿qi棄

獨來獨往,並不是封閉自己,而是享受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享受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但是,有聯絡,也有距離。

6樓:還酸樣

獨處是種特別的能力。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給你乙個獨立空間、乙份自由。

7樓:回憶

獨來獨往是我在細分物件後主動做出的選擇,我在這種狀態裡修行,在試圖和自己的執念和解,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與他相處的更舒服,也是為了和將來的那個他相處的更坦然 。

8樓:沉夜孤星

也不是,我總是乙個人去熱便當,乙個人泡茶,乙個人插花,我把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都自私的留給自己乙個人。

9樓:心夢瑞飛翔

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喜歡組織活動喜歡social,也為人友善性情溫和,朋友很多。而且我追求效率,很多事情尤其是學習,乙個人時效率是最高的。

人為什麼要獨處?

10樓:焉明旭

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想要研究心靈的真相。那麼你必須獨處。而你自己心靈的真相就是人類社會的真相,幾乎可以等同。

所以古人有不出戶而知天下之說。

不喜歡寂寞,忍受不了孤獨的原因是因為將所有世間的真實都放在外部世界上,而忽視內心的聲音。亂告在獨處的時候,他的心靈譁毀明沒有任何值得**的內容,或他不懂得如何去**自己的心靈。

許多宗教的修行者在成就的過程中都需要乙個絕對的獨處時間,這就是人們常聽說,卻被當成玩笑的「閉關」。還有許多宗教的日常功課中都有打坐冥想禱告。這些都可稱作短時間的完全不社交。

在這些與外界隔絕的時刻,他們只做兩件事情。

1、自我觀察,自省。

2、練習專注力。

如果說向外面的世界去觀察的時候,我們有放大余談鏡,顯微鏡,望遠鏡作為工具;那麼向內的觀察,我們就需要獨處和自省力作為工具。

有了這種向內的工具,我們就可以在獨處的時候觀察到乙個至少不亞於外部世界精彩程度的內在世界。

而你作為你主觀世界的體驗者,隨著內觀經驗的加深,你漸漸會意識到原來外部世界的一切現象都發生在我的內在結界之上。原來曾經以為的內外區別只是自己畫出的界限,無此界限,內外區隔逐漸消融。世界和自己成為圓融的整體,不分彼此。

此時,就可以出山了。

此時社交與不社交便都不是社交了,而成為自己與自己的遊戲。

人為什麼會獨處?

11樓:網友

一、主動選擇獨處,安靜地生活。有些特殊職業,比如,看守倉庫、護林員、夜班值班人員、獨立研究員、畫家、作家、個人手工藝者,等等。他們長期處於「獨處」,注意,這不是孤僻,人家也未必感到孤獨,你們別替別人操心。

比如,史鐵生寫「我與地壇」,他癱瘓後,恨不能指含御與世唯巖隔絕,每天到地壇裡獨自待著,他寂寞孤獨嗎?不,他覺得地壇裡很熱鬧,各種蟲子叫、鳥兒鳴,還有花開的聲音,他享受這個「孤寂的熱鬧」。

二、被動選擇獨處,不願意或者不善於與人交流。這類人,我們身邊也不少,他們經常獨來獨往,見到熟人先羞澀地低下頭,從你身邊擦肩而過。性格內向,膽怯,害羞,不敢於與人交流,擔心受到傷害,內心很敏感,生怕說錯一句話,說話水平不高,一開口就緊張。

這類人是被動地封閉自己,其實他們都很善良,只是害怕這個世界傷害ta,不如獨處感到舒服。很多人,上班從事很具體的事物,有些也不與人打交道,下班就回到家裡,不愛出門,喜歡宅。還有一類人,乾脆不上班,在家裡做電商、做自**、做任務養活自己。

在網上ta是能交流的,也老頌是活躍的,只是不願意與「人」面對面交流。只要他們舒服,何必干預別人的生活呢?

三、逃避式選擇獨處。有些人,遭遇過挫折,受過傷害,就像乙隻受傷的小動物,特別害怕再被其他動物侵害,這種心理陰影長期困擾ta,乾脆選擇封閉獨處,就像給自己裝了乙個保護殼。還有一類是中年人,職場風風雨雨經歷過了,被人暗箭傷人,被朋友背叛,被同事落井下石,總之不再相信別人,不願意再次重蹈覆轍,乾脆怎麼舒服怎麼來,選擇「迴避式」或「逃避式」獨處。

這幾類人,基本都屬於逃避外界,自我保護,只要自己感到安全、舒適,也沒有什麼不妥。

什麼是獨處?

12樓:要來的不稀罕

獨是單獨、獨自,處是相處、生活,獨處,顧名思義就是單獨自處,自己和自己相處。

讀書是和乙個高尚的人對話,那麼獨處就是和自己真誠對話,脫下一切的外衣,好好看看自己,關心一下自己。

一直被生活推著走,一直忙忙碌碌,如果不曾停下來審視自我,長久下去,就會和真我漸行漸遠,內心擱置的最初的理想積上了灰塵,自我是這樣慢慢迷失的。

梭羅說: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裡更為孤獨。

社交可以帶來一定意義上的配鬥滿足,獨處才能讓自己增值。

有價值的社交讓自己充實,無用的社交只是一群人的孤獨。

自己沒有價值,再多的社交也是徒勞的。

我們需要朋友,陳果說朋友是無用的。

朋友是平時各自忙碌,空了相聚,看到彼此的成長,相互鼓勵、祝福。

在真正的朋友面前,是不需要拘束的。

一天忙碌的工作也好,生活也好,結束了需要獨處整理一天的工作和心情。

留出一定的時間獨處、總結,和忙碌過一天而不知所謂,兩種方式長久下來,結果全然不同。

獨處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獨處正歲是對自己的梳理,把多餘的枝杈修剪掉,讓主幹茁壯成長。

對於忙忙碌碌而忘掉自我的人來說,經常抱怨時間不足,沒有自己的生活,不如安靜坐下來和自己來一場交談,為自己的心靈做乙個清單。

把自己打理好了,讓自己舒服了,成為自己,才能從容應對身邊的一切。

叔本華說:只有當乙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乙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曖曖遠人村,舉賣睜依依墟里煙。有時候沉默是最好的傾訴,獨身自處才能更看得清自己,才能適應更多的熱鬧。每乙份看起來的毫不費力,都是私下的加倍努力。

什麼是獨處?

13樓:我的驕傲

乙個人單獨待著,是不是獨處?

不一定。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乙個人單獨待著只能是形式上的獨處,外在的獨處,內心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就很難說的清楚。

這個週末,我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有回家,實打實地單獨待了兩天。但是,我覺得我這兩天不能算是獨處,因為心裡感覺到了孤獨、空虛、寂寞、煩躁……

什麼是獨處?獨處在我認為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狀態,一種自己與自己交流的方式。獨處的時候,內心是平靜的、安詳的,也是自得其樂,樂此不疲的。

週末,我雖然是乙個人待著,內心世界卻是極不平靜的。如果沒有手機的陪伴,我估計會發瘋。有了手機的陪伴,我又覺得是在麻醉自己隱餘,毫無意義,只是為了單純地打發時間。

我曾經獨處過,那種感覺真的很棒,很美妙。乙個人徒步走兩三個小時,一邊欣賞著路途的美景,一邊感悟著人生,反省著自己,真是妙不可言。獨處也可以說是一種內在的整合,一種心靈的保養。

有時候我們需要通過獨處的方式把零散的思緒給串聯起來,把凌亂的思緒給理順一下。這就像我們的家一樣,需要時不時地打掃一下,才能讓家裡保持清潔乾淨。內心世界也是如此,獨處就起到了打掃的作用。

獨處是一種什麼感覺呢?這個很難說的清楚,但肯定不會是焦慮、煩躁、孤獨、空虛。

獨處的時候也許是在深思——深度思考,用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沉浸在深度思考的狀態,一些問題可能會因為獨處而得到很好的解決;

獨處的時候也許是在放攜攜困松——放空自我,什麼也不想純粹地做一些事情,例如跑步、徒步、讀書、做飯、整理衣物……,沉浸在某項活動中辯念,讓自己變得純粹一些,單純一些,把其他思慮全部拋到腦後。

每個人獨處的方式都不太一樣,每個人獨處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都可以在獨處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快樂、輕鬆。哪怕只是長出了一口氣,也是值得的。

獨處就像人生路的小驛站一樣,它給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乙個可以短暫休整的地方。

越是快節奏的生活,高壓力的生活,越需要我們擁有獨處的時間,讓勞累的心靈獲得休息,讓凌亂的心靈得到休整。

好不容易給了自己乙個獨處的機會,卻沒有把握住,其實是挺遺憾的,只能說明內心是浮躁的。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自己的道行太淺了,還需努力!

什麼是真正的獨處?

14樓:網友

高質如滲量的獨處,是讓你在乙個人的時候不會感到孤獨,也不會覺得自己在荒廢時間,而是你可以變得自律,生活可以變得充實。

就像周筆暢自己在社交平臺上說的:「其實以前的我也經歷過新手青銅時期,也一直在為耐橡配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但不管家裡是衣服隨處亂扔堆成山,還是一切歸置得井井有條。

家始終是讓我覺昌指得舒服放鬆的地方。」

所以,真正高質量的獨處,不是讓你感到憋屈,感到孤獨,而應該是愉快的,讓你感到內心愉悅的。

高質量的獨處,是要將其鍛鍊為一種能力。

獨處不等於獨居,它不是要你乙個人生活那麼簡單。

有的人不能獨處,是因為他們覺得獨處的時候空虛、無聊,不知道應該怎樣消磨掉乙個人的時間,往往都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了一天。但其實,這樣的人,在不獨處的時候,情況也不會好到**去,他們還是會想著要消磨時間,跟朋友吃飯、喝酒、扯皮等等,感覺挺無聊的,又好累。

這樣的獨處或者不獨處,對於乙個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是很無聊的。

多數人出生就不記得前世是不是一種報應?

你覺得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今生前世的事情 高速人出生不記得前世你真的是個電視劇集裡的情形嗎?如果是的話,那就是啊 第五就會遇到孟婆,孟婆就不會救他,他們婆湯喝完它就不記得前世的事情,竟然是很正常的呀,為什麼要糾結這個問題呢 但是生活中是不存在今天全是這種事情的。如果說網上有很多雙,現在有很多人長得很像以前...

在家庭中,大多數人是不是更愛母親呢?

是的,一般來說母親陪伴我們的時間一般更多一些,而父親則是在外奔波賺錢,相處的時間也就更少,加上很多事母親心細,很多事要比父親考慮得更好。在家庭中,大多數人是更愛母親的,因為在家庭中,母親給予我們的關愛要比父親要多得多。答 是的,因為每個人畢竟都是由母親的胎中降生的,因而會對母親抱有特別的感情。母愛是...

朋友有個把人品不錯的,多數人品不行,是不是說明自己也有問題

這個問題很簡單,既然你說是你的朋友了,那麼結交的時間一定不短了,所以每專個人什麼性格你屬應該是了解的,像你說的這種,有愛佔小便宜的,有性格直爽的,能珍惜的我認為還是要珍惜的,只不過你需要改變的是自己和他們結交的方法。人品好的多接觸,人品差的學會容忍,實在不行敬而遠之,但是輕易不要提出什麼不玩了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