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啊大歪哥
漢國,是國家名稱!大漢帝國,是國家尊稱!漢朝,是歷史名稱。
漢武帝驅逐匈奴之前,漢國百姓和貴族,鑑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影響,往往都自稱國家為漢國。
驅逐匈奴之後,國家榮譽感空前高漲,對外夷介紹自己的國家時,往往尊稱大漢或大漢帝國。
大漢百姓,尊稱帝國統治中樞,為朝廷或大漢朝廷。
只有大漢帝國之後,歷史上新建立的帝國,才會叫自己的之前兩代的帝國漢朝,而迭代的帝國往往稱前乙個帝國叫前朝。如,大唐帝國,叫大隋帝國為前朝,而不是叫隋朝。
2樓:步餘年
這個兩種說法應該都還是可以的,事實上這兩個在用處算,或者說在用法上還是有一點區別,如果說是漢朝事上,應該主要也就是比較注重他的乙個接替的作用,也就是說,和其他王朝的乙個承接關係,另外一般也只有統一的王朝才會被叫朝代,其他的時候一般也就是叫某乙個國家之類的,這個應該也是乙個主要的關係,這個應該也是乙個重要的方面,這個從歷史上來說應該也是有很多情況,這兩個稱呼在歷史上應該都存在,所以應該都能夠用,這個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那也就是從這些朝代的乙個歷史發展來看。
3樓:慢慢和懶懶
我們都知道「秦朝」與「秦國」是不算在一起的,為什麼呢?很簡單,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為天下共主者才敢稱朝,而古人認為稱朝與稱朝前是不一樣的,所以秦朝統一後稱」朝」了,而秦還未稱朝前就是秦國,春秋戰國諸國也沒有稱朝,當時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漢亦同,劉邦雖早已是漢王,但在稱朝前並不被認為是漢朝的一部分,但劉邦立國號為漢,就已經統一了天下,所以應該稱漢朝。
4樓:小小鍋蓋
劉邦。和各路諸侯滅掉秦國,後來滅了項羽。
統一華夏,建立漢朝。
漢,是乙個統一的朝代,初期實行分封制。諸侯的領地稱作「國」,大夫的領地稱作「家」。
5樓:千姿流雲
你好!劉邦立國號為漢,官方說法應該是叫漢朝,是大漢朝庭領導國家呵!
6樓:龍湖之東
漢朝,也不弱。
秦朝是西元前220,所以夏商周。
狄公拔除了大涼山中的蛇穴! lllll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一直叫漢朝,而立國就乙個「漢」字。
8樓:gogo1978的家
漢國,大漢帝國。我們說的漢朝是根據歷史上的朝代通俗性的叫法。自己不是這麼叫的。百姓叫大漢子民。
9樓:生生不息之謂易
那時候沒有朝代概念,所以漢就是指大漢帝國。
漢高祖劉邦建立的王朝國號為什麼是「漢」?
10樓:大超說教育
因為項羽把劉邦封為了漢王,所以劉邦建立的王朝國號是「漢」。
11樓:情感小柒柒
因為劉邦原來就被封為漢王,等他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以後他也是選擇了漢這個字,建立了自己屬於自己的朝代漢朝。
12樓:李佳楠那男
因為他們在漢中待了很長時間,所以可能是為了紀念這個地方,所以才叫做漢。
劉邦要以漢為國號,究竟與什麼有關呢?
13樓:力哥來說車
劉邦要以漢為國號,究竟與很多有關。由於劉邦建立的漢朝具有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深遠的影響,因而漢人的名字和漢人的文化深入人心。歷史上的政權都以 "漢 "為國名,特別是開國皇帝為劉人,還以劉邦後裔為名,以突出皇帝的合法性,建立政權的正當性。
劉裕是徐州彭城人,是楚元王劉交的後代,是漢太祖劉邦的弟弟。因為劉裕沒有當過漢朝皇帝的祖先,他不是皇室成員,而且他的時代離漢朝不遠,所以劉裕要用漢朝的名字來說服人並不容易。首先,為了顯示自己的合法性,乙個人的出生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來說,漢高祖建立漢朝後,用漢作為國號,更容易顯示出他們的出身,顯示出他們的皇室地位。在蜀漢建立之前,劉備將自己視為漢的叔叔。既然劉裕是楚國元王劉交的後裔,為什麼他的國家被命名為宋國而不是楚國呢?
這就要拉攏劉裕發財了,瞭解東晉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劉裕控制東晉王朝之前,出現了一場大亂。東晉**桓溫的兒子桓玄造反,迫使皇帝退位。
這個國家被命名為楚國,在歷史上被稱為桓楚政權。然而,桓玄終於被劉裕等人消滅了。在消滅了東晉叛軍桓玄後,大楚國的皇帝劉裕用楚國這個名字來侮辱自己。
所以劉裕不得不考慮其他國家的編號。劉裕的家鄉彭城在變成楚國之前就在宋國,所以劉裕在北伐之後要求封為宋國公,最後自稱皇帝,然後保留了自己的爵位。
我們來看看在各代建立的那些劉興仁王朝,劉邦就不用說了,他建立的西漢王朝是漢朝的第乙個名字,第二個是劉秀,他是漢朝的主宰,東漢的開國皇帝。他直接冒充西漢王朝的繼承人,第三個是劉濞,他建立的蜀漢也是**東漢王朝的繼承人,第四個很奇怪,劉元海,他是匈奴人,但被賜姓劉。攻打西晉時,他認為自己與漢朝世代通婚,認為自己是漢朝的繼承人,尊劉邦、劉秀、劉備為祖先,建立了漢朝,但在其侄子時改國號為趙。
漢朝的國號為何叫「漢」?
14樓:成大文化
1、漢朝分別東漢和西漢,西漢過後是王莽建立的新朝(西元8~23年),東漢過後是三國,之後才是西晉。
2、西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3、漢武帝即位後開闢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西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4、西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
5、西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西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劉備建立的政·權)國號是「漢」,為什麼不叫漢國,叫蜀國_
15樓:乾萊資訊諮詢
蜀漢政權的國號為「漢」(劉備自稱是漢室的延續)。而由於其所建立的政權以蜀地為根據地,所以多被稱為「蜀」。以其地稱其國,後人逐漸習慣了這個稱呼,而又為了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室政權,故稱其為蜀漢。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西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
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漢朝的國號是怎麼來的?
16樓:網友
因為漢朝的開創者劉邦。
之前被封為漢王。
秦漢之間的時間次序是。
一、各地先後造反;二、項羽好褲悶。
的叔叔項梁擁立熊心為楚懷王,之後沛公。
劉邦加入;三、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純困王;四、劉邦先入關中,秦朝滅亡,項羽不爽,邀劉邦到鴻門宴,劉邦在期間找機會逃脫;五、項羽架空楚懷王,尊其為「義帝」,項羽以「義帝」的名義分封天下,把自己封為西楚霸王。
把劉邦封為漢王,把章邯等三位秦朝投降的大將也封了王,在劉邦的封地周邊,主要做監視和防衛之用,還封了其他的一些王;六、漢國元年,項羽自己還都彭城,逼迫義帝遷徙郴(現在的湖南郴州市),暗中命九江王英布等三位王擊殺義帝,義帝身死;七、漢國二年友彎,漢王劉邦以項羽弒君為名征討項羽,開啟了楚(西楚霸王)漢(漢王)之爭;八、漢國五年,劉邦滅了項羽,一統天下,建立漢朝。
17樓:邢臺市技師學院
漢朝統治影響力極大,已經深入人心漢朝歷史上是自秦統一天下後,另乙個強盛的大一統王朝,漢朝在我國有「強漢」的稱呼,統治了接近二百年的漢朝影響力極大,統治深入人心。漢高祖立下的「白馬之誓」也是極具影響力的,王莽篡政沒多久,各地紛紛反抗就是例子。西漢末年農民起義的農民不會自己做皇帝,因為他們怕出身的原因無人擁護他們的起義,所以決定找乙個有身份的人來鎮場。
他們也有各自擁護成皇帝的人選。
乙個是劉玄,另乙個則叫劉盆子。為什麼選他們呢?因為他們姓劉,而漢朝皇室也是姓劉的。
漢朝統治深入人心,光武帝沿用「漢」國號也是必然。‖表明法統建武元年,劉秀櫻首在洛陽立廟祭祀高祖、文帝、武帝三位西漢皇帝,次年佔領長安後,才將西漢十一位皇帝統一立廟祭祀。
因為漢朝實行的是「七廟制」,有了高祖、文帝、武帝廟後,再建當世皇消頌念帝的四親廟(從自己往上數四代)就行了,本來劉秀需要建立西漢元帝、成帝、平帝、哀帝就行了,光武帝劉秀將四親廟建成自己這一支的四親廟(就是劉秀自己的高祖父劉買往下四代),組成了七廟。劉秀死後的諡號「漢世祖光武帝」可以得到佐證:稱「祖」是因為開創;稱為「光」是因為他延續了大漢國祚;稱為「武」則是因為他英明神武,平定了天下。
他沿用「漢拿困」國號,表明自己的法統性,也是為了更好的統治。
清朝為什麼叫清,大清朝的國號為什麼叫「清」?
女真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 大金 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 後金 很多蒙古人 漢人 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 後金 國號已不適應 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 一類國號對招徠漢人並非所宜 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 1636 改...
朱元璋生於哪年?坐了多少年皇帝?國號為明嗎?何方人氏?求大神幫助
生於公元1328年,做了31年的皇帝 籍貫 濠州鍾離 今安徽省鳳陽縣 國號 大明 朱元璋生於1328年,1368年 1398年在位共31年,在朱元璋剛開始時是叫吳,他自己也叫吳王,在1368年時稱帝國號明,定都南京。他的祖籍在江蘇盱胎,他爺爺的時候搬到安徽鳳陽的。祖籍是江蘇,出生地是安徽 7 明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