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陽光的
哥舒翰雖然手下有很多士兵,但是他的用兵謀略遠遠比不上安祿山,領兵作戰比不上他,所以才被安祿山攻破。
2樓:三棵樹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還是被安祿山攻破原因,由於他率領的兵馬都是新兵,缺乏戰鬥經驗,其次指揮失利,導致作戰失敗。
3樓:小什說生活
因為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兵剿滅叛軍,但是哥舒翰不敵叛軍,戰敗後手下叛將所擒。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是如何被安祿山攻破的?
4樓:samsamdong在旅途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裡儘管握著20萬的重兵駐守在潼關,但最後還是被安祿山攻破,這是因為其本人在治軍、指揮上存在著嚴重的失誤,一手好牌打個稀爛,最終全軍覆沒。<>
想當初因為安祿山的突然造反,大唐的邊兵在前線趕不回來參戰。無奈之下,高仙芝只能倉促的招募市人來駐軍參戰,帶兵的將領正是哥舒翰。哥舒翰在朝堂上除了要應付政治鬥爭外,還要來管理複雜的軍務,身體吃不消,於是就將軍物交給了行軍司馬田良丘去管理。
田良丘本人在軍隊中的威望不高,於是就將自己手上的權力分而治之,將馬軍給了王思禮,步軍給了李承光。可李晨光和王思禮這兩個人的關係一直不對付,這也就導致了軍中的號令不一。<>
哥舒翰除了在軍隊管理上一般,在治軍風格上也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哥舒翰對待將士們的管教非常嚴格,但卻不體恤將士們。早年駐紮在邊境的都是一些老兵油子,哥舒翰嚴格的作風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劑強心針,讓隊伍始終保持活力。
但到了潼關軍這邊,大部分的軍人都是市幕招來的新人,在哥舒翰的嚴格治軍之下難以接受,整日遭到呵斥,使得他們士氣低落,外強中乾,問題重重。<>
哥舒翰在潼關戰役中被安祿山攻破,其本人作為軍隊的領導者難辭其咎。開戰前期,唐軍的戰前準備工作嚴重不足,且前軍嚴重受挫,在看不清形式的情況下胡亂掃射,浪費了大量的**。叛軍從後山迂迴跑過來夾擊唐軍,但唐軍卻毫無準備說明其戰略部署是漏洞百出。
以至於安祿山帶領的叛軍輕鬆獲勝,一舉拿下了潼關。
哥舒翰,儘管手中領著二十萬精兵駐紮潼關。但其本人在軍事領導才能上太過落伍,再加上指揮不利,兵敗潼關,使得長安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
5樓:吳鑫學姐
這是由於安祿山提前拿到了他的潼關鎮守圖紙,分析了他的兵力安排,所以才能夠攻破。
6樓:灰姑娘的姐姐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唐玄宗一味的催站,使得哥舒韓分心,再加上哥舒翰當時已經身患重病,所以沒有守住潼關,
請附上安史之亂時期,哥舒翰與安史叛軍在潼關一戰的詳細資料,謝謝!
7樓:網友
安史之亂時,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受誣被殺,唐玄宗命哥舒翰代替高仙芝守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
哥舒翰到了潼關,風疾愈來愈嚴重,不復躬親,政事悉委行軍田丘良,陣中大將王思禮、李承光爭權。哥舒翰知道敵鋒正銳,應避之以待援軍前來共御潼關。此一策略與封常清、高仙芝所部相同。
經研擬後,哥舒翰在潼關的二十萬大軍即堅守不出,惟受宰相楊國忠猜忌。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被迫開關與崔乾祐一戰。出征前,哥舒翰知此行必敗,大哭。
六月四日,官軍到達於靈寶縣之西原。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為七十里長的狹窄山道。六月八日,兩軍交戰。崔乾祐預先伏兵南面山上,先遣不滿四千羸弱散兵誘敵,或進或退。
哥舒翰乘船在黃河上見崔乾祐兵少,命令大軍冒進,於是唐軍進入隘路,爭路擁塞,無復隊伍。午後,東風大起,崔乾祐命人縱火焚燒數十輛草車堵塞通道,唐軍被煙焰所嗆,一路大潰,相互擁擠,墜入黃河死者數萬人,能夠逃回北岸的不過十之一二。
靈寶一戰,全軍覆沒,哥舒翰帶數百騎得以逃脫,至關西驛站,被屬下火拔歸仁等綁至洛邑。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祿山是如何攻破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的?
8樓:歷史小火鍋
潼關之戰,是「安史之亂」中的關鍵一戰。唐朝名將哥舒翰鎮守潼關,結果被安祿山的部隊攻破,最終導致長安城被叛軍攻佔的嚴重後果。哥舒翰是赫赫有名的唐朝名將,卻守不住潼關,一是因為唐玄宗一味催戰,嚴重干擾哥舒翰指揮權。
二是因為哥舒翰當時已經身患重病,軍事能力大不如前。三是因為安史叛軍採取了正確的戰術。
一、唐玄宗越級指揮,是哥舒翰潼關之敗的根源
哥舒翰抵達潼關之初,安史叛軍士氣正旺,中原各地唐軍連遭敗績,將無鬥志兵無戰心,根本不具備和叛軍一戰的實力。哥舒翰審時度勢,決定採取憑堅固守、堅壁不戰的對策,憑藉潼關的堅固防線,以守為主,待到叛軍糧草耗盡、士氣低落時,再相機出戰。
但後方的唐玄宗卻急不可待,他盲目自信急於求成,認為安史叛軍不堪一擊,極力催促哥舒翰出關與叛軍決戰。哥舒翰向唐玄宗上奏,耐心解釋他堅壁不戰的原因和打算,誰知唐玄宗毫不理會,接二連三派遣使者前來催戰,導致哥舒翰迫不得已出戰,釀成大敗。
二、哥舒翰當時年老體衰,重兵在身,軍事水平嚴重下滑
新唐書》記載,哥舒翰年輕時「好飲酒,頗恣聲色」,結果中了風差點死掉,「絕倒良久乃蘇」,此後就處於病退狀態,長期在家養病,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都不佳。「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無人可用,才趕鴨子上架硬把哥舒翰從家裡找出來送上戰場,實際此時的哥舒翰重病纏身,軍事能力大不如前。
三、叛軍採取了高明的戰術
叛軍主將崔承佑,是個謀勇兼備之人,他先採用誘敵深入之計,再採用火攻計,殺得唐軍大敗虧輸。他的極強的軍事指揮水平,也是導致哥舒翰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三點原因,導致哥舒翰沒能守住潼關。
9樓:小自信
他用了一些計謀,而這些計謀就是利用一些聲音去破壞敵人的腳步,從而讓他們在打仗的時候雜亂無章。
請問安史之亂哥舒翰如果不出擊死守潼關那麼歷史會怎麼寫?
10樓:網友
首先,歷史是不會重寫的!
一段時間後,將會出現其它情況,唐朝滅亡,建立新王朝。
11樓:豬頭的命運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如果哥舒翰真的不出擊,死守潼關,成功防守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由此,安史之亂不能波及都城,造成的危害就不會那麼大,整個中國的封建歷史都要改寫。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在世界上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無力彈壓邊疆,也無力控制西域,無力與阿拉伯人爭奪中亞。從此之後中國人再也沒有以征服者的姿態踏上過帕公尺爾高原。
12樓:網友
安史之亂早就結束了。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幾位大將,如果沒有被殺,是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的。可惜被殺了。我認為可以。因為這三個人實力加起來很強大,所以他們能抵擋住安祿山進攻。我認為他們應該是可以擋住安祿山的,因為他們的實力非常強大,擁有著很強的軍事才能。沒問題,安祿山後方已遭大敗,李光弼以斷叛軍退路,久持,叛軍必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