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的「明經進士」就是貢生,也就是照顧那些考不上舉人的秀才,給他們一些名額到國子監,算是有做官的資格了——這種不算正途出身,含金量不高。
包括: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恩貢,凡遇皇室或國家慶典如皇帝登基,據府、州、縣學歲貢常例,除歲貢外,加選一次作為恩貢。清特許「先賢」後裔入監者,亦稱恩貢,比如,朝廷每年都會給孔氏後裔一定的貢生名額,以示尊孔崇儒。
歲貢,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歲貢,由於大都挨次公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
優貢,每三年各省學政三年任期滿時,就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國子監的,稱為優貢。每省不過數名,亦無錄用條例。同治中規定,優貢經廷試後可按知縣、教職分別任用。
拔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參加朝考合格的,稱為拔貢;初每六年選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2023年)改為每十二年一次。名額是每個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
副貢,鄉試也就是秀才考舉人的考試中,沒有考中舉人,但成績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貢生。始於元朝至正八年(2023年)。清朝定製為各省學政在鄉試錄取名單外增列的優秀落榜名單,入國子監讀書肄業,稱為「副榜貢生」。
例貢是指捐款於官家「援例捐納」取得貢生資格,分附貢、增貢、廩貢等。
2樓:漆新壘
古代進士和今天的高考一樣分科的,所以叫科。
舉。明經是其中一科,顧名思義,就是試題內容以四書五經中的經義為主,是比較難考的一科,有四十(歲的)老明經之說,當然,明經進士含金量也最高,所以儘管難考的人卻很多。考中者授明經進士或進士及第。
3樓:匿名使用者
明授 明經進士,清照例也授明經進士。
明經和進士有什麼區別?
4樓:漫染流雲
好像不是官,只是科舉的名目(據我所知進士是一種頭銜。
明經和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兩種主要科目。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
為名。進士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
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員。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員。由貢員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另:明經科主要是靠儒家經典,比較容易;而進士科是考察詩歌詞賦,政治見解,比較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明經和進士分別是什麼時候創立的 5
5樓:匿名使用者
明經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進士始於隋煬帝時,《通典》以為在大業三年(607年)。
6樓:網友
明經是唐太宗時期的,而進士則是隋煬帝時期的。
明經和進士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明經與進士二科為構成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考試之法,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禮記》、《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稱小經。通二經者,通大經一部加上小經一部,或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
科目則由舉子自選。另外,《孝經》、《論語》是必考課目,有時還加試《老子》、《爾雅》。
唐人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因此唐人有諺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
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因為明經科較易,而五十歲登困難的進士第,已經很年輕了,一般是進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經十人中取一二人。韓愈稱進士考試,到最後錄取時,「有終身不得與者焉」,一旦得第時,「班白之老半焉」。
韓愈曾說:「及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或出禮部所試詩、賦、策等以相示,僕以為可無學而能。因詣州縣求舉,有司者好噁出於其心,四舉而後有成。
又說「以明經舉者,誦數十萬言,又約通大義,徵辭引類,旁出入他經者,又誦數十萬言,其為業也勤矣。」。岑仲勉說:
明經多帖兩經,似乎較難,然《孝經》、《論語》文字無多,不難兼習。……進士詩、賦限韻,要須自出心裁,比口試專憑默記者,難易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