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徑遠林疏
算的是彎鉤值為什麼還要加上保護層? 保護層指的是 混凝土表面到構件內部的鋼筋的厚度 簡單的理解就是 你不可能讓鋼筋露在外面 鋼筋的外面有層保護層是混凝土的 梁深入支座的彎錨 要+攝入支座的長度 保護層厚度 在03g101 第33頁有的 另外 梁的鋼筋長度計算 不外就是錨固長度+梁跨 +保護層厚度 直錨 彎錨 還有圖紙上所示的 是否是通長筋 其中要考慮的是搭接長度 錨固長度的計算**有的 你給的這個公式我基本沒有看的 ..
2樓:芊雲說電影
梁支座鋼筋計算為第一排和第二排兩種情況。
一、第一排:
1.端支座彎錨=15d+(hc首-保護層)+ln首/32.中間支座彎錨=max(ln首/3,ln中/3)+hc中。
3.端支座直錨=max(hc首/2+5d,lae)+ln首/34.中間支座直錨=max(ln首/3,ln中/3)+hc中。
二、第二排:
1.端支座彎錨=15d+(hc首-保護層)+ln首/42.中間支座彎錨=max(ln首/4,ln中/4)+hc中。
3.端支座直錨=max(hc首/2+5d,lae)+ln首/44.中間支座直錨=max(ln首/4,ln中/4)+hc中。
鋼筋支座長度是怎麼計算的?
3樓:手機使用者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淨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淨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分三種情況:
支座寬≥lae 且≥ +5d ,為直錨,取max {lae,0 . 5hc + 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 或≤ +5d ,為彎錨,取max {lae,支。
座寬度一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 { lae,0 . 5hc + 5d }
、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淨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淨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淨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4樓:手機使用者
有沒有誰可以幫我把kl2的下料鋼筋弄出來啊,柱邊支座鋼筋要多長。
梁支座處的鋼筋(俗稱扃擔筋)長度如何計算,是否是取梁跨的1/4計算?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排鋼筋兩端各伸出支座1/3淨跨長度;
第二排鋼筋兩端各伸出支座1/4淨跨長度;
如果布置三排鋼筋,則第一排伸出大於1/3長,具體值要設計者特殊註明;第二排為1/3;第三排為1/4;
淨跨指梁從兩端柱邊算起的長度,即梁長扣掉兩邊的半個柱邊長。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排鋼筋取梁淨跨的1/3,(單側從柱邊算起),第2排取1/4。
7樓:匿名使用者
父姓:王 母姓:熊 取4個字名字怎麼取。
梁鋼筋怎麼算?
8樓:圭珧郎香馨
你是算重力。
還是算設計配筋?
重量:上部通長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
演算法3:取max(lae,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淨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淨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淨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淨跨長/4+支座寬。
注:淨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淨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注: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淨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淨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75mm)
根數=【(淨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定。
下部鋼筋。下部通長鋼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淨跨長淨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樑高-保護層)*2+,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樑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樑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過梁鋼筋如何計算?
9樓:向天致信
過梁計算。
鋼筋:首先要判斷是否需要布過梁。
如門窗洞的離地高度加上門窗洞的高度加上這所在層梁高已經等於層高或所剩高度不夠放置過梁,或圈樑充當過梁。則不需要放置過梁。
過梁分為預製和現澆兩種形式。
門窗洞口的寬度不一樣,過梁的配筋形式也不一樣。會分成幾種。 首先要去找和你的門窗洞口寬度相匹配的過梁型別。(一般結構設計總說明中有具體形式) 現澆。
一般指當過梁與柱相遇時,導致的預製過梁無法放置。這時改用現澆過梁。 類似牆體拉結筋,在柱端鑽孔鋼筋伸入(按15d計算),外側然後與過梁的主筋搭接計算。 預製。
鋼筋分為主筋、箍筋 主筋。
一般先計算出單根長度。乘以根數。
長度是門窗洞口的寬度+500mm減保護層的厚度(厚度一般在說明中有規定) 箍筋。
箍筋長度,細分:分為3個部分。
分別為:周長(一般過梁都只給出了高而沒有給寬,是因為寬度要根據放置門窗洞口牆的寬度就是過梁的寬度)、彎鉤、4d(8個箍筋的半徑,因為箍筋如按中心線計算,因為保護層是保護主筋的,在計算箍筋長度時多減掉了8個箍筋的半徑)
箍筋的根數,過梁的長度/箍筋的間距(四捨五入加一)
(b-2bhc+h-2bhc)*2+[max(10d,75)+
混凝土,截面面積*長度,模板。
計算2個側面與1個底面(洞口長度)的面積。
梁的鋼筋工程量怎麼算啊?
10樓:八零後電影院
框架梁鋼筋計算公式: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
5hc+5d)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演算法為:hc-保護層+15d;取。
下部通長鋼筋計算: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同上框架梁下部縱筋可在柱支座外內力較小處搭接,即距邊緣ln/3範圍內連線。抗震框架梁須避開箍筋加密區。
箍筋和拉筋的計算: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75mm)+2d拉筋根數=((淨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弧形梁箍筋加密區範圍按弧形梁中心線,箍筋間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由梁和柱連線而成的,梁柱交接處的框架節點應為鋼結構成雙向梁柱抗側力體系。剛接即梁的兩端與框架柱(kz)固定相連。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樓屋蓋的荷載並將其傳遞給框架柱外,還有乙個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剛接形成梁柱抗側力體系,共同抵抗風荷載和**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據建築材料的不同,框架結構可分為:混凝土結構框架、鋼框架、鋼-混凝土框架。即可以採用鋼筋混凝土、建築鋼材或者鋼-混凝土製作框架梁或框架柱。
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行業標準《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jgj3-2010第條規定,兩端與剪力牆剛接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連梁宜按照框架梁設計。
鋼筋:梁鋼筋怎麼算?
11樓:生活居jia達人
是上部支座筋,梁的邊支座的彎錨長度計算為什麼仍然要在和中取較大值啊?
我看03g101第54頁的梁邊彎錨只標註了,只在直錨中標註了。
答:您怎麼把是上部支座筋,梁的邊支座的彎錨長度計算≥和縱筋在端支直錨構造(一至四級抗震等級)中標註了≥lae≥0.
5hc+5d混為一談呢?3gg101第04頁的梁邊彎錨只標註了≥沒錯!
縱筋在端支直錨構造(一至四級抗震等級)中標註了≥lae≥。在這裡應取大值。
急鋼筋上說的梁支座是什麼意思,鋼筋圖中說的支座是什麼意思
這個話說的這麼彆扭呢?是不是說的梁的支座筋,一般框架梁配筋分貫通筋和支座附加筋,貫通筋顧名思意,就是通常布置,支座處負彎矩比較大的話設定附加支座筋,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 梁的支座 與梁接觸,承受梁傳來荷載並承受的構件。如 主次梁的節點,梁與柱的節點,梁與承重牆的節點等,總之就是能支撐梁的那個 座 梁支...
什麼情況下樑下部鋼筋不伸入支座,梁上部的鋼筋什麼時候伸入支座什麼時候不伸入支座
用於避免伸入支座底筋擁擠。將不需要進入支座的底筋數字前冠以 號表示。例如某梁下部縱筋標註為6 25 2 2 4,表示底筋共6 25,上排2下排4,上排的2 25全部不伸入支座,下排的4 25伸入支座。不伸入支座底筋的截斷位置離支座邊0.1ln,ln為該跨淨跨長。梁上部的鋼筋什麼時候伸入支座什麼時候不...
懸臂樑支座安裝預偏量計算方法,橋梁實際支座安裝溫度與設計溫度不同時,應通過計算設定(支座順橋方向的預偏量),括弧裡面的怎麼理解?
連續梁縱向活動支座安裝時要預留偏心量,預偏量計算按照參照圖紙中說明進行計算。如計算結果與前期計算結果出入較大,需現場從新調整支座預偏量。預偏量計算公式 1 2 式中 1 箱梁在預應力 二期恆載及收縮徐變作用下引起的各支點的偏移量,圖紙中已給出。2 各支點處梁體由於實際合攏溫度與全年平均氣溫之間的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