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黃鶴樓》
鑑賞: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巨集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
亮而不拗口。意境雄渾高古,詩味醇厚。前四句仙人跨鶴,本屬虛無。
但作者以無作有,借樓名起興,說仙人「一去不復返」,由回到現實,句式也由散漫不拘而變為整飭。前人或認為「似對非對」,認為「歷歷」下屬「漢陽樹」,而「萋萋」上屬「芳草」,結構上不一致。解詩不該如此拘滯,「歷歷」修飾「晴川」又有何不可,故當看作是對偶句,而且對得比較巧妙。
尾聯以登樓望遠以懷鄉作結,情由景生,吐屬自然,餘韻悠悠。
翻譯:以前的仙人已經騎著黃鶴飛走,此地只剩下這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去以後再也不回返,千載的白雲,依舊在樓前蕩蕩悠悠。
登樓遠眺,晴朗的江面上,歷歷在目的是漢陽城上草樹和那佈滿芳草景色悽迷的鸚鵡綠洲。天色將晚,暮色瀰漫,我的家鄉**呢?煙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無數的憂愁。
《秋日》
鑑賞: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乙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乙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托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尾句,「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裡」的遠大志向。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寫景為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翻譯:上邊有人答了,我就不贅述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遊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弔古傷今之感和遊子的鄉愁
3樓:匿名使用者
「晴空一鶴排雲上」,
「排」,推,這裡是衝的意思。這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
「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字裡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極為合理。
4樓:匿名使用者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乙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給以下詩寫出詩的含義和鑑賞
黃鶴樓,送友人,秋詞,魯山山行,浣溪沙,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詩文,詩意,感情,作者.
5樓:囧囧有神的
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古詩鑑賞
6樓:我是戰將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雲集的勝地。
(1)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
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緻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
「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誌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乙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這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沉含蓄。 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
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餘味無窮。
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於《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黃鶴樓》,《秋詞》等詩
7樓:匿名使用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
昔 人 已 乘 黃 鶴 去,
此 地 空 餘 黃 鶴 樓。
黃 鶴 一 去 不 復 返,
白 雲 千 載 空 悠 悠。
晴 川 歷 歷 漢 陽 樹,
芳 草 萋 萋 鸚 鵡 洲。
日 暮 鄉 關 何 處 是,
煙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渙溪沙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桃花源記》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公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乙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於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秋詞》
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9樓:匿名使用者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遊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誰知道黃鶴樓上刻的詩句,描寫黃鶴樓的詩句(5句)
黃鶴樓 崔灝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烟花三月下揚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
黃鶴樓的傳說,關於黃鶴樓的傳說
江夏郡辛氏賣酒。有一先生飄然而來,衣甚藍縷,人物軒昂,入座謂辛曰 有好酒肯與飲否。辛以巨觥斟美釀奉之,飲畢而去。明日復來,不待索又與飲,如此半載,辛未嘗嗔。先生謂辛曰 多負酒債,無以為酬。取黃橘皮畫一鶴於壁,謂有客來飲,但令拍手而歌,鶴即下舞,以此還汝酒值。試之果然,四方豪士聞而欲觀,俱揮金買醉。歷...
黃鶴樓 崔顥的賞析,崔顥《黃鶴樓》全詩
此詩前四句抒寫人去樓空 世事蒼茫的慷慨,後四句描繪登樓所見,烘托思鄉之情,視野開闊,抒情真摯,為詠黃鶴樓的絕唱。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曾想寫詩,見到此詩佩服之至,並說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題上頭。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