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王飛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節氣,在6月21日或22日;表示炎熱將至,該日晝最長,夜最短。
夏至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
37,20世紀=22.20。 舉例說明:
2023年夏至日期=[10×0.2422+21.37]-[88/4]=21,6月21日夏至。
例外:2023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2樓:書山有頂勤為徑
夏至,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以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回頭向南移動,當太陽直射點到達南回歸線,就是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而黑夜最長的一天。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時,日夜平分,這就是春分和秋分。
3樓:紫無冰淚
地球在黃道平面的執行的二至(夏至和冬至)二分(春分和秋分)點,不是推算的,世界各國的天文學家在不同的條件下,都是把這四個時間,作為曆法的基礎。
夏至和冬至,是日照最長和最短的時間,春分和秋分,是日夜等分的時間。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類明白了這是日地執行關係確定的。
這個時間不用推算,是有規律的。如果說到計算,現在天文學家有能力計算出長時間內的二至和二分的準確時間。
4樓:豹紋旳
夏至和冬至,是日照最長和最短的時間,春分和秋分,是日夜等分的時間。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類明白了這是日地執行關係確定的。
這個時間不用推算,是有規律的。如果說到計算,現在天文學家有能力計算出長時間內的二至和二分的準確時間。
每一年當中的夏至是如何推算的?
5樓:知者不言
地球在黃道平面的執行的二至(夏至和冬至)二分(春分和秋分)點,不是推算的,世界各國的天文學家在不同的條件下,都是把這四個時間,作為曆法的基礎。
夏至和冬至,是日照最長和最短的時間,春分和秋分,是日夜等分的時間。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類明白了這是日地執行關係確定的。
這個時間不用推算,是有規律的。如果說到計算,現在天文學家有能力計算出長時間內的二至和二分的準確時間。
每年初伏第一天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7樓:匿名使用者
你還沒有 說全 立秋後還有一伏 二伏的長短取決於立秋的時間
夏至多少天以後開始數伏,怎麼計算?
8樓:塵震風
立秋後有一伏,中伏20天,也就是說立秋前有30天開始入伏,大概在夏至後十天以後開始入伏…
9樓: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
10樓:端木誠夙鳥
盛夏時節,人們常說「熱在三伏」,那麼,什麼是三伏?三伏日期是怎樣確定的呢?
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
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乾又稱10天乾,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將天乾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0個干支「對子」(見下表)。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60個干支依次迴圈記載日的的順序,並把其中帶甲字的稱為甲日、帶乙字的稱乙日……帶庚字的稱庚日。
按曆法規定: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末伏從立秋後第乙個庚日始至第二個庚日結束(稱出伏)。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氣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乙個月裡。
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後,天氣逐漸轉涼,便進入秋季。
不難理解,每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出伏主要取決於當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為庚日,則該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時間最早,在夏至日後第20天;如夏至日後為辛日,則該年入伏時間最遲,在夏至日後第30天;其餘年份則在夏至日後20-30天之間入伏。入伏時間已定,中伏、末伏則依次類推即可。
例如,查2023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為「戊辰日」,夏至後第乙個庚日為「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庚辰日」,第三個庚日為「庚寅日」,出現於夏至日(戊辰日)後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當日日序為乙卯日,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庚申日」,出現於立秋後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見,2023年的中伏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從干支表上查得。
甲子乙丑
丙寅丁卯
戊辰己巳
庚午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
丙子丁丑
戊寅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
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
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
庚子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
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
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
庚申辛酉
壬戌癸亥
原載《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年第三期
作者秦克鑄
三伏天怎麼計算
11樓:我的行雲筆記
所謂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其具體日期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法來推算的,以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12樓:半鬼半地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
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乾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國農曆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乙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
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時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
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13樓:瑞菱谷春冬
計算:三伏伏十按照幹十數計算所劃三伏:夏至第三幹庚第伏始比2006夏至西曆6月21幹辛28第三庚所20067月20第伏始;十庚7月29進入第二伏;十庚8月9進入第三伏說每進入三伏都熱特別第三伏十熱
14樓:小兔兔很乖吖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暑伏」怎麼算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古代的曆法,暑伏是這樣算的:按我國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暑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暑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暑伏又稱三伏,暑伏的具體日期是由曆法中的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乙個庚日為末伏(暑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
「伏」可稱「長夏」,「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
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二個庚日結束。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暑伏總計三十天,否則暑伏總計四十天。
其中暑伏中最熱的是中伏。
如何讓每的頁首不同,word如何讓每一頁的頁首不同?
滑鼠放在第一頁頁末,插入 分隔符 分節符 連續這時滑鼠就會在下一頁了,檢視 頁首和頁尾 點選其工具欄上 鏈結到上乙個 把它點灰 然後設定好格式 關閉 然後再去第一頁設定,設定完以後,你會發現只有第一頁不同,其它四頁都是相同的,因為你只在第一頁和第二頁分節,接下來,怎麼做知道了吧,重複分節和設定頁首頁...
30歲左右的你一年能存多少錢,一年30萬每天賺多少錢
我現在一年大概只能存到8萬左右,雖然一年工資有20多萬,但是基本的開銷太多,房貸一年3萬生活開支一年6萬,車子一年3萬,人情份子還要2萬 採納哦謝謝 三年你能存多少錢 5 這個要看個人的收入情況和花銷。如果排除大的花銷可能,就是普通日常花銷,我目前三年大概能剩下15萬吧。我在我們這超市包櫃檯賣金鑼冷...
請問我國一年當中季節是如何劃分的
1.四季的劃分,我國與西方有所不同。我國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季節的天文特徵 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季節 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季節 春秋兩季,晝夜均勻,正午太陽高度適中,是冬夏之間的過渡季節。具體地說,它以二十四氣中的 四立 立春 立夏 立秋和立冬 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