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低溫育苗技術有哪些,水稻育苗技術

2022-09-08 00:20:04 字數 4571 閱讀 7155

1樓:匿名使用者

水稻機械化插秧是一項最為直接高效的輕型簡易栽培方式,近年來,較大範圍推廣運用水稻機械化插秧的技術已經成熟,而育苗技術是機插關鍵技術之一,現提供以下技術措施供參考。

1.插秧機對秧苗的要求步行式或高速乘座式插秧機要求的秧塊規格為58.0釐公尺×28.

0釐公尺×2.0~2.5釐公尺(長×寬×高),四角垂直方正,不缺邊缺角。

每平方厘公尺成苗1~2株,苗高10.0~20.0釐公尺,秧苗整齊均勻,根部盤結,提起不散,可整體放入秧箱內。

2.常用育秧方式近年發展起來的機插育秧方式有硬碟育秧、軟盤育秧、雙膜育秧和其他育秧方式。硬碟育秧成本較高,因此適宜採用軟盤育秧和雙膜育秧方式。

不管哪種育秧方式,均可採用旱育秧和濕潤育秧,旱育秧苗易控制苗高,根系發達,盤結較好,秧齡彈性大,栽後緩苗期短,更有利於高產。

3.播種期的確定播種期應綜合考慮茬口、秧齡、品種和本地的氣候條件確定。與小麥茬口相配套的機插秧的秧齡一般為25天以內。

因此,冬閒田和早茬口田的播種期與當地手插秧一致,在適栽期提前栽插。而麥(油)茬田則應根據前作收穫時間倒推25天播種。

4.播種量的確定播種量主要由機械抓秧要求和秧苗素質決定,在滿足抓秧的情況下,單位面積播量越低,則秧苗素質越高。按每平方厘公尺成苗1~2株,平均1.

5株計算,則每個秧盤(58釐公尺×28釐公尺)需播80~90克,千粒重越低,則播量越小。

5.機插旱育秧技術要點

(1)精做秧床。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土層深厚、肥沃疏鬆、運秧方便、便於操作管理的田塊作秧板田,按照秧田與本田1∶80~100準備秧田。播種前翻(旋)耕秧田,整平整細。

然後開溝做秧床,秧床寬1.40公尺,溝寬0.40公尺,溝深0.

15公尺。要求廂面平整,灌透底水。

(2)配製營養土。培育大田的秧苗每公頃需750千克營養土(供約240~270個秧盤用)。提前取肥沃菜園土或疏鬆稻田土澆入人畜糞尿,並在100千克中加2千克過磷酸鈣堆漚,然後風乾打碎過篩。

播種前用壯秧劑拌土,但要注意壯秧劑的型別和用量,且必須先試驗。提倡使用適合當地土壤性狀的壯秧劑代替無機肥,在床土加工過篩時每100千克細土勻拌0.5~0.

8千克旱秧壯秧劑。

(3)秧盤排放。對於軟盤育秧,橫排兩行軟盤,盤與盤的飛邊重疊相交,盤底與床面緊貼,確保秧盤不變形,不翹邊角。

(4)鋪平底土。在秧盤上鋪平底土,厚度為1.8~2.0釐公尺(約2.5千克營養土),鋪好後,用木條刮平,厚度要均勻一致。鋪土後用灑水壺澆濕底土。

(5)均勻播種。採用日浸夜露的辦法使水稻種子達到破胸露白。播種時要按秧盤稱種,做到勻播、分次播。

(6)覆土。用已備好的未加壯秧劑的營養土覆蓋種子,蓋種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邊框上不應有泥,以防因串根而不利於起秧。

(7)苗期管理。播種後1週內管理的核心是水分的調控,要做到保持秧床的乾濕適度。掌握的標準是:

秧床的表土不發白不澆水,澆水時要採取措施使水滴霧化或細化,不能大水滴猛澆猛灌;每次澆水不能在盤面和盤周圍形成積水,始終保持落谷部位的土壤濕潤就行了。強調在這個時期,既不能讓盤土乾炸裂,也不能讓盤上盤底有積水,使水氣協調,以利扎根立針形成壯芽壯根壯苗。

(8)起秧移栽。軟盤育秧可起盤後卷秧移栽。移栽時儘量減少秧塊搬動次數,做到隨起隨運隨栽,保證不變形、不斷裂、不傷苗。

2樓:匿名使用者

水稻的育苗技術 精選種子。由於秧苗三葉期以前,其生長所需的養分主要由種子胚乳本身**,種子飽滿度與秧苗的壯弱有密切關係。因此,選用粒飽、粒重和大小整齊的種子是培育壯秧的一項有效措施。

晒種。播前晒種可以增加種皮的透性,增強吸水性、酶的活性和種子活力,還可以降低種子內的發芽抑制物質的濃度,因而晒種有促進提早萌發、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的作用。一般浸種前晒種1-2天。

浸種消毒。浸種消毒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播種前用新高脂膜+4000~5000倍液的「浸種靈處理種子藥劑浸種60-72小時,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徹底消滅和預防種傳病害,提高種子發芽率。

3樓:h娜筆小星

目前比較先進的技術可採用機械化育苗技術,播種機全自動精量播種、雙膜覆蓋保全苗。

水稻育苗技術的發展歷史。最好詳細一點,還有各個時期的要點 10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oryzasativa),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o.perennis),在中國東起台灣桃園、西至雲南景洪、南起海南省三亞縣、北至江西東鄉的地區內都有分布。中國野生稻的馴化、品種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起源和產區

野生稻被馴化成為栽培稻由來已久。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見彩圖)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2023年左右的歷史。這些遺址的先民都已營相對定居的農耕生活,由此推溯以遷徙為主的種稻業的產生當為時更早。

根據3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已發現40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尤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或公尺)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

上述稻穀遺存的測定年代多數較亞洲其他地區出土的稻穀為早,是中國稻種具有獨立起源的證明。

由於中國水稻原產南方,大公尺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公尺的**基地。

唐代韓愈稱「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間也有「蘇湖熟,天下足」和「湖廣熟,天下足」之說,充分反映了江南水稻生產對於**全國糧食需要和保證**財政收入的重要。據《天工開物》估計,明末時的糧食**,大公尺約佔7/10,麥類和粟、黍等佔3/10,而大公尺主要來自南方。黃河流域雖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開始種稻,但水稻種植面積時增時減,其比重始終低於麥類和粟、黍等。

品種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品種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國家。《管子·地員》篇中記錄了10個水稻品種的名稱和它們適宜種植的土壤條件。以後歷代農書以至一些詩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種的記述。

宋代出現了專門記載水稻品種及其生育、栽培特性的著作《禾譜》,各地地方志中也開始大量記載水稻的地方品種,已是秈、粳、糯分明,早、中、晚稻齊全。到明、清時期,這方面的記述更詳,尤以明代的《稻品》較為著名。歷代通過自然變異、人工選擇等途徑,陸續培育的具有特殊性狀的品種有別具香味的香稻,特別適於釀酒的糯稻,可以一年兩熟或災後補種的特別早熟品種,耐低溫、旱澇和耐鹽鹼的品種,以及再生力特強的品種等。

現在儲存的水稻品種約有3萬多種,它們是幾千年來變異選擇的結果。

栽培技術

早期水稻的種植主要是「火耕水耨」。東漢時水稻技術有所發展,南方已出現比較進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術。唐代以後,南方稻田由於曲轅犁的使用而提高了勞動效率和耕田質量,並在北方旱地耕-耙-耱整地技術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一套適用於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術。

到南宋時期,《陳旉農書》中對於早稻田、晚稻田、山區低濕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已提出整地的具體標準和操作方法,整地技術更臻完善。

早期的水稻都行直播。稻的移栽大約始自漢代,當時主要是為了減輕草害。以後南方稻作發展,移栽才以增加復種、克服季節矛盾為主要目的。

移栽先需育秧。《陳旉農書》提出培育壯秧的3個措施是:「種之以時」、「擇地得宜」和「用糞得理」,即播種要適時、秧田要選得確當、施肥要合理。

宋以後,歷代農書對於各種秧田技術,包括浸種催芽、秧齡掌握、肥水管理、插秧密度等,又有進一步的詳細敘述。秧馬(見圖)的使用對於減輕拔秧時的體力消耗和提高效率起了一定作用,此外還發明了使用「秧彈」、「秧繩」以保證插秧整齊合格等。

關於水田施肥的論述首見於《陳旉農書》。其中如認為地力可以常新壯、用糞如用藥以及要根據土壤條件施肥等論點[1],至今仍有指導意義。在水稻施用基肥和追肥的關係上,歷代農書都重基肥,因為追肥最難掌握。

但長時期的實踐經驗使古代農民逐漸創造了看苗色追肥的技術,這在明末《沈氏農書》中有詳細記述。

中國水稻的發展還與農田水利建設有密切關係。陝西省漢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閘門、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術方面,早在西漢《泛勝之書》中已提到用進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錯的方法調節灌溉水的溫度。

北魏《齊民要術》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乾田對於防止倒伏、促進髮根和養分吸收的作用,為後世「烤田」技術的濫觴。南宋時樓?曾作《耕織圖》,其中耕圖21幅,內容包括水稻栽培從整地、浸種、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環節直至收割、脫粒、揚曬、入倉為止的全過程,是中國古代水稻栽培技術的生動寫照。

耕作制度

水稻原產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自從有了對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型別品種,水稻種植範圍就漸向夏季日照較長的黃河流域推進,而在南方當地就可一年種植兩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變過程包括:

利用再生稻;將早稻種子和晚稻種子混播,先割早稻後收晚稻;實行移栽,先插早稻後插晚稻,發展成一年兩收的雙季間作稻。從宋代至清代,雙季間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的主要耕作制度;雙季連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時代,長江中游已以雙季連作稻為主。

太湖流域從唐宋開始在晚稻田種冬麥,逐漸形成稻麥兩熟制,持續至今。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紀時已實行冬季種植苕草,後發展為種植紫雲英、蠶豆等綠肥作物。沿海棉區從明代起提倡稻、棉輪作,對水稻、棉花的增產和減輕病蟲害都有作用。

歷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國稻區複種指數增加、糧食持續增產,而土壤肥力始終不衰的重要原因。

水稻移栽田雜草的防除技術有哪些,水稻田有哪些雜草

根據各種水稻移栽田雜草的發生特點,化學防除策略是狠抓前期,控制中 後期。通常是在移栽前或移栽後的初期採取毒土處理,以及在移栽中 後期採取毒土處理或噴霧處理。前期 移栽前至移栽後10天 以防治稗草及一年生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為主。中 後期 移栽後10 25天 則以防治扁稈藨草 眼子菜等多年生莎草科雜草...

水稻的分類有哪些,水稻的種類有哪些?

1 秈稻。有20 左右為直鏈澱粉。屬中黏性。秈稻起源於 帶,種植於熱帶和 帶地區,生長期短,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殼成為秈公尺後,外觀細長 透明度低。有的品種表皮發紅,如中國江西出產的紅公尺,煮熟後公尺飯較幹 松。通常用於蘿蔔糕 公尺粉 炒飯。2 粳稻。粳稻的直鏈澱粉較少,低於15 種植...

早熟水稻品種有哪些,水稻的種類有哪些?

早 中 晚稻的根本區別在於對光照反應的不同,而不是品種。早 中稻對光照反應不敏感,在全年各個季節種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對短日照很敏感,嚴格要求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通過光照階段,抽穗結實。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變形成的基本型,早 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溫光條件下分化形成的變異型。北方稻區的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