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夏蟲△語冰
燕然山上還沒有刻上平胡的功績,何時可以回歸家鄉無法預計。
"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內杭愛山。「勒」是在石頭上刻字。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所以,「燕然未勒」有功業未成、邊患未平的含意;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堅守邊疆,保家衛國的決心
2樓:瞻彼日月
"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內杭愛山。「勒」是在石頭上刻字。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所以,「燕然未勒」有功業未成、邊患未平的含意;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堅守邊疆,保家衛國的決心。
但他無法想象自己創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上,他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北匈奴的遠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不久東胡的鮮卑族便乘虛而入,成為草原的新主人,在鮮卑的壓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紛紛內遷漢朝境內,成為日後「五胡之亂」的遠源。
而北匈奴的西遷更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
3樓:羅鳳蘭
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
<漁家傲 秋思>中"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勒"是什麼意思?
4樓:小木葉新
【答案】
勒:刻石記功。
注意:此處有典故,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
據《後漢山·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原文】
漁家傲 秋思
北宋 ·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譯文】
譯文一: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
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灑滿大地。
徵人不能入寐,將軍和戰士們愁白了頭髮,流下了眼淚。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
仁宗時,累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加強對西夏的防禦。慶曆三年(1043)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再進前所陳十事》,要求原有法度的範圍內,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對,主持「慶曆新政」,次年出為河東陝西宣撫使,歷知鄧州、杭州。
皇祐四年,徙知穎州,卒於途中,年六十四。諡文正。
5樓:匿名使用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
6樓:匿名使用者
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
燕然未勒」的意思是什麼?其中的「勒」字是什麼意思?
7樓:阿芬
意思是:刻石記功
一、讀音[ lè ]的釋義:
1、帶嚼子的馬籠頭。
2、收住韁繩不讓騾馬等前進。
3、刻石記功
組詞:勒索、勒令、勾勒、勒抑、貝勒
二、讀音[ lēi ]的釋義:
用繩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緊、繫緊。
組詞:勒緊、勒掯、勒脖、勒脖子、勒緊褲帶
三、勒的筆順:
擴充套件資料一、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勒,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勒,馬頭上繫著馬嚼子的皮革。字形採用「革」作邊旁,採用「力」作聲旁。
1、羅勒[luó lè]
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圓形,略帶紫色,花白色或略帶紫色。莖和葉有香氣,可做香料,全草可入藥。也作蘿艻。
2、勒派[lè pài]
強行攤派:~苛捐雜稅。
3、勒緊[lēi jǐn]
用帶子繫得很緊。
4、勒脖[lēi bó]
粗暴地掐住脖子。
5、勒脖子[lēi bó zi]
粗暴地掐住脖子。
8樓:暴走少女
「燕然未勒」的意思是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其中的「勒」字的意思是刻石記功。
出自北宋詞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詞《漁家傲·秋思》,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詞的下片則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全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譯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邊人思鄉的情緒。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
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鬚髮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裡流下眼淚。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2023年)至慶曆三年(2023年)間,詞人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二、賞析
上片著重寫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了季節。
「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詞人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變換,遠較北人敏感,故用乙個「異」字概括,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
「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區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顯得筆力遒勁。
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
「長煙落日」,很容易使讀者聯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四字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
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宋朝從建立之後,就採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鬆弛。寶元元年(2023年)西夏元吳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
詞人移知延州,到任後,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始終居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於孤立狀態。
所以「孤城閉」三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勢,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是很薄弱的,作為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閉起來,表現了形勢的嚴重性。這一句就為下片的抒情作了鋪墊。
9樓:穆子澈想我
燕然未勒的意思: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勒:刻石記功。
出自北宋詞人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全詞為: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徵夫淚。
譯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邊人思鄉的情緒。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
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鬚髮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裡流下眼淚。
賞析上片著重寫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
「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
「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長煙落日」,這四字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
下片著重抒情。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這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
這「一杯」與「萬里」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
10樓:匿名使用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功,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刻石記功。
後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勳。亦稱為「燕然勒石」,
11樓:匿名使用者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山·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所以在這裡,燕然未勒的意思是:燕然,燕然山,指作者所在的戰場。未,還沒有。勒,刻。
這一句詩連起來就是:因為還沒有打勝仗,把功績刻下來,所以歸鄉還遠遠沒有計畫。
12樓:匿名使用者
燕然未勒 就是未獲戰功 典故出在《竇憲傳》:「勒燕然」
《後漢書·竇融傳》附《竇憲傳》:「(竇憲)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
……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裡,刻石勒功,紀漢威德。」o詠邊塞立功。唐姚合《送任響評事赴沂海》:
「孟堅勒燕然,豈獨在漢朝?」另參見武備部·其他「燕然功」。
「燕然未勒歸無計」中的「燕」怎麼讀?
讀音 y n 出處 出自范仲淹 漁家傲 秋思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