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於」與「餘 姓氏區別,姓中的「於」與「餘」有什麼區別??

2022-05-10 17:40:41 字數 4944 閱讀 4494

1樓:116貝貝愛

姓中的「於」與「餘」的區別:起源不同、遷徙傳播不同、始祖不同

一、起源不同

1、於:出自炎帝、黃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黃河流域播遷全國的姓氏。於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獲封於邘國(河南),後邘叔的子孫就以於為氏。

2、餘: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餘之後。餘字因古時讀音區別,故有多種不同的源流差異。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

二、遷徙傳播不同

1、於:於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這裡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於姓的發祥地。 邘國滅亡後,於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

2、餘: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鳳翔東南),佔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應繁衍於這一帶。

三、始祖不同

1、於:邘叔。

2、餘:姬由余。

2樓:匿名使用者

余姓的四個**

⒈**於祖先由余名字中的「餘」字演變而來。相傳,其遠祖黃帝數傳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於唐,後來其子又移封於晉,為晉侯。叔虞裔孫晉哀公,生子由余,避亂於西戎。

後來出使秦國,見秦穆公,深為折服,遂拜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餘的輔佐,一舉滅掉西戎十二國。成為西方盟主。

由余去世以後,他的子孫便以余為姓,以示出自這位名賢之後,並以此來紀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後。夏朝時,夏主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為越王,無餘的子孫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為餘度王(一說餘慶王),其後代以祖先爵號為姓。

⒋春秋時,齊國有人以「餘丘」為姓,後來又簡化成餘。

—————————————————————————————

當今網路上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有關於余姓的三個**論述的文章,其所說的內容實際有很多荒謬錯誤,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對姓氏研究不深,知識膚淺的人,隨意在網上找些資料就寫出來的。例如其中有個結論說:「2、 余姓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

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廢話,作者隨便根據一句話,不加以考證,就對乙個複雜的歷史問題下結論,本人「佩服」!

各位宗親應該記清我余姓的姓氏學界公認的四大**,對那些錯誤的謬論及時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確了解認識我們余姓的真正**。

於(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於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稱於邘叔。

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于氏,史稱於姓正宗。

2、出自古複姓淳於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于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

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於氏改為單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於姓人,後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於姓。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於姓的後代,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於公的後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並且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等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複姓為於而已。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八旗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分為先賢祠、宗祠、神祠。先賢祠和神祠是為了祭奠

古代先賢和傳說中的神仙而設立的。宗廟是中國皇帝專有的祭祀場所,而宗祠建築最普遍,習慣上稱

祠堂,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特

別是自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議決重大事務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

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

號,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世德堂」、「崇本

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大都伴有寓於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複出現於該姓氏的不同支

族。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其餘少量的堂

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著較高的重複出現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斷

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秦、徐、陸、陳、

孫、黃、曹、許、張等數十個姓氏都有此堂號,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現的重複率極高,但

加以姓氏、籍等條件限制,就可縮小範圍。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乙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乙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

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乙個名號,目的是讓子孫們

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記起祖先的功德。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

繁衍,家族就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

的宗族。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由乙個祠

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因此,象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

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堂祠和小祠堂。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

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鬥、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

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

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

等少數民族,內遷後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

堂號和郡望一樣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乙個概

念。在舊時中國各姓祠堂正門上方,往往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 「××堂」。在海外的宗親社團和各

姓聯誼會所,也往往掛有寫著「××堂」的燈籠和牌匾。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歷來每個姓氏、每個

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

義和作用。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

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誌,那麼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誌。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

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乙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

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

直在不斷的增加。各姓的堂號雖然很多,但也不是隨便亂取的。各乙個家族的堂號,往往都有其非常

深刻的含意。根據取名的依據和其用意不同,堂號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型別:

以地名作堂號:許多宗族喜歡以他們的發源地來作為自己的堂號,這在各姓中都是一樣。如王姓的

「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隴西堂」,劉姓的「彭城堂」、「中山堂」。這些堂號,使人一

看就知道這個家族是從**發源來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號:這類取堂號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乙個堂名,就是一

個非常動人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必須是有關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講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

堂」、劉姓的「藜照堂」、吳姓的「三讓堂」。這些故事,往往都極富有教育意義,能使族人緬懷先

祖,激勵鬥志,奮發圖強。

以道德倫理作堂號:這種取堂名的方法,是將一些教育族人勸善懲的詞語作為祠堂名稱。這類堂號

在各姓氏中也比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幾乎各姓都

有。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這一類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

德鼓吹外,事實上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號作為堂號:這種堂號在各姓中也都常見,但相對要少於前幾種。其方法是將某一祖先的

某種有特殊含義的稱號或者居住地,作為本族的祠堂,如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後裔的「伏波堂」、唐代

大詩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後裔的「香山堂」、宋代學者屏山先生劉子翬後裔的「屏山堂」。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

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中國傳統

社會的終結,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生,但是,

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近年來,隨著中國**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

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

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的積極意義。

特別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對於早日實現統一大業,堂號

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乙個意思,,方正都是姓的意思.

百家姓中「於」與「餘"姓氏一樣嗎?

姓氏中傅與付之間的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傅」姓是大姓,歷史上名人很多,最早的是商代的傅說(yuè)。「付」姓是小

姓,歷史上姓「付」的極少,有名的只有明朝監察御史付吉。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姓「付」的似乎多了起來,這其實是將自家的「傅」姓改寫為「付」。這種做法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麻煩。因此,自己家姓「傅」的,應當堅持寫「傅」,不要隨意改寫為「付」;自己家如果確實姓「付」,也應當堅持這一寫法,不要隨便更改為「傅」。

百家姓中凡姓的起源 10,百家姓中祖姓的由來是什麼

不是,凡姓和樊姓詩兩種不同的姓氏。樊姓。凡姓 凡姓 周王朝初建時,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 凡 地,建立了凡國,人稱凡伯。他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氏。凡 地就在今輝縣市西南,即北雲門鄉凡城村西北,現遺址猶存,但該姓較為少見。是的,我也這姓。一樣的,百家姓中祖姓的由來是什麼 百家姓中有代這個姓嗎?百家姓由來 百...

百家姓中有哪些姓讀LIAO,百家姓中yan的讀音的姓有些什麼?

有乙個廖姓 目錄 一 姓氏源流 二 遷徙分布 三 歷史名人 四 郡望堂號 五 宗族特徵 廖姓字輩 廖 遼 療 潦 尥 呵呵,我就知道這麼多 廖,有寥這個姓,不過相當少 百家姓裡面liao字怎麼寫 聊,廖,療,撩,遼,燎 廖1 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 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

哪些姓氏是百家姓裡沒有的什麼姓氏百家姓裡沒有啊?

今天,上海厲雷忙了乙個下午,為百家姓補充了60多個姓氏,說不定您的姓氏就是百家姓裡沒有的呢!如果您的姓百家姓裡沒有,這裡也沒有,告訴一聲,咱給補上!拓 歲 羋 黑 弋 聊 苟 爨 敬 菅 良 英 樸 遇 遲 刀 昂 保 賓 承 崇 達 代 端 來 付 過 鄺 歷 蘭 南 力 蘆 樓 門 茆 冒 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