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三砂群島
湖南方言的分布跟湖南的地理情況密切相關。湖南省位於中國的中南部,省會在長沙市。因為在洞庭湖以南,所以叫做「湖南」。
因為湘江貫通南北,所以簡稱「湘」。湖南還有民間別稱,例如,根據湘江中游跟瀟水交匯叫做「瀟湘」,又說「三湘四水」。這需要解釋。
根據《水經注》:「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始安縣就是現在廣西的興安縣,陽海山就是現在的陽朔山,陽朔山有一塊寫著「湘漓分派」的大石碑。
包括這裡的廣西北部一些地域在漢代屬零陵郡管轄,零陵郡的主要區域就是現在的湖南永州。湘江從這裡向東北流去,漓江從這裡向西北流去,這是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嶺,所以人們把湘江上游叫做「灕湘」。湘江在湖南永州跟從寧遠九疑山來的支流瀟水匯合後向北流去,所以把湘江中游叫做「瀟湘」。
湘江到衡陽,跟支流蒸水匯合,所以把湘江的下游叫做「蒸湘」。把「灕湘」、「瀟湘」、「蒸湘」合起來就叫做「三湘」。三湘其實就是湘江流域,代表著湖南的大部分地域。
湘江、資江、沅江、澧水4條河流從不同路線匯合到洞庭湖進入長江,它們合起來叫做「四水」,幾乎代表了湖南全部地域。
2樓:地球補習班
湖南的方言種類那麼多,那它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嗎?答案來了
從地理角度分析南方方言多的原因
3樓:風落
南方多山脈丘陵,地形破碎,徑流縱橫,區域流動相對困難,各地區之間相對獨立,語言接觸偏少,**政權影響偏小,民族複雜,於是就形成了許多方言可以相對獨立發展的較好的環境。
為什麼湖南會有那麼多的方言!而基本上雲貴川則都是乙個口音!應該是有什麼歷史原音的吧
4樓:匿名使用者
說起湖南,倒也歷史悠久。當年黃帝先生四處旅遊,就曾「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這個帝嚳,據說是黃帝的曾孫、堯帝他老爸,祝融嘛,書上說:
「楚,祝融後也」,南岳第一峰,就名祝融。再後來大禹篡位,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九疑」即今九嶷,「零陵」嘛,早幾年還叫「零陵」,不過現在已改叫「永州」了。
禹開九州,「淮海維揚,荊衡維荊」,今之湖南,古荊州之地也。夏而殷、殷而周,周王室微,然後有楚。周夷王時,祝融先生的第n代孫熊渠趁著****管理乏力,自立為王,說: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不過當時的楚國想來很小,大概現在的湖南只有那麼一小塊屬楚吧(湖北的兄弟愛說湖南人不是楚人,若是指的這個時候的楚,倒也有些道理)。到了楚莊王(就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那位)觀兵周郊問鼎中原的時候,楚國的版圖就大了起來,大概已經包括湖南的一大塊了吧。
當然,在楚國最強大之時,恐怕不僅兩湖,連兩江、川、豫等地都包括了(所以劉、項並非兩湖人氏,也都自稱楚人)。之後秦統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當時南方地廣人稀,偌大乙個湖南只設了個長沙郡(湘西一帶當屬黔中郡)。漢以其郡太大,遂立長沙國,轄現湘東、北,另置武陵、零陵、桂陽三郡,轄現湘西、南。
這個時候,湖南已經不是蠻荒之地了,三郡一國,在西漢全盛時期人口超過了七十萬,當然,相對於全國總人口(六千萬左右)仍然微不足道。漢末,長沙國除為郡。三國時湖南全境屬吳,吳分長沙立湘東、衡陽、安成郡,分武陵立天門郡,分零陵立始安、邵陵郡,分桂陽立始興郡,屬荊州(始興、始安後屬廣州)。
西晉末曾在湖南設湘州,東晉末併入荊州,至宋武帝劉裕,再設湘州,轄十郡,之後直到陳滅,這個大體涵蓋了湖南全境的湘州存在了兩百多年。也許,中國有「湘人」的概念就始於此時吧?隋改湘州為潭州,置潭州、永州總管府,又改易郡州,湘南有衡山、零陵、桂陽,湘北有長沙、巴陵、武陵、沅陵、澧陽等。
唐分天下為十五道,湖南大部屬江南西道(湘北屬山南東道、湘西屬黔中道),有岳州(巴陵郡)、潭州(長沙郡)、衡州(衡陽郡)、澧州(澧陽郡)、朗州(武陵郡)、道州(江華郡)、郴州(桂陽郡)、邵州(邵陽郡)、辰州(盧溪郡)等,並置了湖南觀察使,轄區雖與現在的湖南省有些出入,但「湖南」之名,應該始於此時。五代時湖南大部屬楚,所謂「馬王」,就是這時的楚王。宋時分湖南為荊湖南、北二路,大致分轄現湘東南和湘西北(加湖北部分)。
因宋朝疆域蹙狹,尤其南渡以後,湖南成了腹地,面積、人口近「天下」十一,文化也空前繁榮,顯然此時之湖南,已非復「吳下阿蒙」矣!蒙元海內劃一,天下一家,兩湖兩廣(部分)加海南給合起來成了「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湖南被劃為十幾條「路」,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等路屬江南湖北道,天臨、衡州、道州、郴州、寶慶、武岡、桂陽等路屬嶺北湖南道。明初劃出兩廣,但仍保留了「湖廣」的省名(湖廣布政使司)。
萬曆二十八年,「帝以楚地遼闊」,析湖廣置偏沅巡撫,轄湖南地。「清初因之。康熙三年,析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移偏沅巡撫駐長沙。
雍正二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並歸湖廣總督兼轄。」至此,湖南省基本定形,省名、首府、疆界,沿用至今。
從歷史地位上來看,湖南在宋以前可以說無足輕重。上古時期,「中國」甚小,湖南地處「四夷」,為「要服」之地,境內人煙稀少、文化落後,乃有名的流放之所。即使到了西漢全盛時期,賈誼謫居長沙,尤賦《鵩鳥》、懼「壽不得長」,可知湖南當時不是什麼好地方。
按說兩宋要好些,但事實上湖南在宋代也還是謫戍之地,境內「峒蠻甚夥」,很不安寧,雖然因為「山饒材木、地多金鐵、土宜穀稻」,「賦入稍多」了,但也還遠談不上「物阜民康」。那個時候江浙一帶乃「天下糧倉」——所謂「蘇湖熟,天下足」也,湖南之錢穀較之江西都有所不及,自然更是遠遜江南「魚公尺之鄉」了,人口自然也少得多,人才更是少得不成比例。湖南地位顯著上公升的轉折點是明初:
元明之際,湖南被兵最烈,人口頓減(民間傳說朱元璋為剿陳友諒曾「血洗」湖南,將湖南人趕入一丘大田裡,就留了這一丘田的人,其餘的全殺了),使得本來人口卻少的湖南一片荒蕪。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招撫流亡、放還奴隸、勸課農桑、鼓勵開墾等,並且對湖南進行了大規模移民。這就是所謂的「江西填湖廣」,移民主要來自江西,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來自湖北、安徽。
因江西等地本較湖南開發,大量移民的到來不僅提高了湖南人口的整體素質,也使大量的土地得到開發,特別是湘北洞庭湖區及周圍平原地帶的開發,使得湖南逐漸發展成為乙個重要的糧食產地。由於這時江浙一帶的良田已改種棉花,加之人口稠密,糧食已不能自給,反仰食於江西、湖廣,因此民諺就變成「湖廣熟,天下足」了,到了清朝,這句話甚至出現在了康熙的「上諭」上。明末清初,湖南又重複了一遍戰亂、招撫、恢復的過程,清**也同樣採取了獎勵墾荒、減免賦稅的政策,同樣收效顯著。
如果說明以來湖南還是在追趕江西的話,入清以後則湖南已開始後來居上了。終明一代,湖廣人口都不及江西,可到清末,從湖廣分出來的湖南一省的人口已經超過江西近一倍,所以清以來湖南的崛起、江西的沒落,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農業社會,有人口就有錢糧、有賦稅、有兵源、有人才,也就有地位,因此在過去的幾百年裡,湖南作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農業大省,想沒有地位都難。
但是如今進入工業社會了,不僅工業,連第三產業都已遠遠拋低農業,而湖南前些年還在強調「農業大省」、「農業強省」,結果三個產業都不景氣,湖南欲維持其在全國的地位不**,其可得乎?勢不能矣!好在這幾年的政策方向有所改變,最近又有了「泛珠9+1」和「中部崛起」的概念,重振湖湘雄風,廿餘年後,其庶幾乎?
從地理學角度分析井岡山,南昌,九江三地方言不同的原因
5樓:
江西的方言其它有其歷史原因,但總體來說,井岡山,南昌,九江三地方言,井岡山,南昌是屬於贛方言,九江是官話,具體有乙個圖你可以看一下.
6樓:範獻華
井岡山靠近湖南,方言偏湘語,而南昌、九江、在江西省中部並且距井岡山較遠,偏重與贛語!
7樓:喜歡養眼
井岡山我不曉得
南昌處贛中部,偏贛方言沒的說
至於九江,我就是九江人,對九江略懂 九江原名潯陽,古時,山南水北稱為陽。也就是說九江本是在長江以北,只是後來才慢慢轉移到長江以南,所以九江的方言偏北方方言
8樓:匿名使用者
交通不便,人們之間交流不多。
湖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徵!急
9樓:指引月光
湖南屬於內陸省份,位於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於全境而簡稱「湘」,全省面積過半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圖座標為東經109°—114°、北緯20°—30°之間,相鄰有六個省市即廣東、江西、湖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重慶直轄市。
地 勢全省以中、低山與丘陵為主,面積約為14.9萬平方公里,佔70.2%;崗地與平原約為5.
2萬平方公里,佔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佔5.
3%。本省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衝擊平原,除衡山高達千公尺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公尺以下,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 平原,地勢很低,一般海拔50公尺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
最高點位於石門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公尺。湖南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為炎陵(原「酃縣」)的斗笠頂海拔2052公尺,桂東的八面山2042公尺,城步的二寶頂2021公尺和道縣的韭菜嶺2009公尺。
武夷山脈位於湘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公尺左右。山地地勢大致從西北向東南漸降。澧水的源流與支流多發源於西北流向東南,成為平行狀水系注入幹流,最後轉向東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脈地勢較高,南端高達1500公尺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公尺。雪峰山脈為資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貫穿於湖南西部,成為湖南西部地區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邊緣山地屬南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1000—1500公尺左右,為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湘中大部屬湘中丘陵,台地廣布,一般海拔在200公尺—500公尺之間,紅岩盆地眾多,主要盆地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和攸縣盆地等,均為紅岩盆地,盆地沿河區域常有河流沖積平原,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與農業區。從形態上看,湘中丘陵的起伏與高度不完全一致,丘陵的頂部比較平坦。衡山位於丘陵台地之上,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公尺,為中國名山五岳之一的南岳。
湘北為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公尺以下。河流、湖泊分布廣,堤垸眾多。一般的堤垸邊緣的位置較垸心高,土壤以粉沙壤土或輕粘土為主,土壤肥沃,為重要產糧區。
地 貌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
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
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巖、碳酸鹽巖、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
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公尺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公尺到500公尺地貌次之,佔22.
58%;500—800公尺地貌佔18.43%;800公尺以上地貌佔11.72%。
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
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
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
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面 積湖南省土地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到2023年底,全省農用地面積1790.72萬公頃,建設用地137.
36萬公頃,未利用地190.45萬公頃。根據「十一五」規劃目標:
到2023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為377.20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36萬公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38.50萬公頃以內,全省平均土地產出效益達到491.
91萬元/平方公里 。
地 質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準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準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
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
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在全世界已發現的160多種礦種中,湖南有14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
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乙個弱震,少震區。
土 壤地層發育較齊全,土壤型別多樣。根據分類原則和土壤的具體情況,可分為鐵鋁土綱、淋溶土綱、半淋溶土綱、初育土綱、水成土綱、半水成土綱和人為土綱等7個土綱,紅壤、黃壤等13個土類,29個亞類,129個土屬和463個土種。沿武陵~雪峰山東麓一線劃界,以東紅壤為主,以西黃壤為主。
洞庭湖平原為潮土、紫湖泥地區;湘中為丘陵紅壤、紫色土、水稻土地區;湘南為中低山丘陵黃壤地區;湘西為中低山石灰土,黃壤地區。紅壤840.88萬公頃,佔全省土壤總面積約50.
4%;水稻土275.59萬公頃,佔16.5%;黃壤210.
64萬公頃,佔12.62%;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佔16.54%;紅粘土、石質土、粗骨土、草甸土佔3.
94%。
從自然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為什麼黃土高原適合建窯洞
黃土高原地區氣候乾旱,森林較少,木材缺乏,打窯洞居住可以節約木材等建築材料 黃土高原地區氣溫年較差大,夏季高溫,冬季寒冷,窯洞冬暖夏涼。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說一說,為什麼當地人喜歡住窯洞 由於窯洞土壁深厚,保溫效能很好,夏季曬不透,冬季凍不透,隔音效果也很好,少干擾。這些特性都適合了黃土地區缺少...
從自然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為什麼蒙古包身呈圓柱形
蒙古族同胞居住地多為草原,平原 丘陵,圓形屋頂有助於防風。從自然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為什麼蒙古包保生成圓柱形,包頂成拱形 圓柱形接風面小 利於在大風天氣保持包體穩定 尖拱形包頂除了防風之外 便於外部雨雪排散 同時在內部有利於保持室內溫度 加速煙氣排出 答 因為蒙古民族生活在中國西北草原戈壁地區,自然環...
從自然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為什麼蒙古包保生成圓柱形,包頂成拱形
圓柱形接風面小 利於在大風天氣保持包體穩定 尖拱形包頂除了防風之外 便於外部雨雪排散 同時在內部有利於保持室內溫度 加速煙氣排出 答 因為蒙古民族生活在中國西北草原戈壁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多風沙天氣,蒙古包包體圓柱形,包頂成拱形利於抵禦風沙侵襲,使蒙古包牢固結實耐用 從自然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為什麼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