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的作用是什麼

2022-04-10 20:43:38 字數 5387 閱讀 6809

1樓:手機使用者

分水魚嘴 使江水從兩邊分流

飛沙堰、寶瓶口 我也不曉得

都江堰的「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幾部分的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都江堰分水魚嘴:內江:灌溉外江:分洪飛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

3樓:秋之芙蓉

魚嘴:分水工程 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寶瓶口:飲水工程

4樓:堅頎犁天薇

分水.防洪,灌溉用的

都江堰是什麼朝代建造的

5樓:酷娛記

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西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的建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乙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擴充套件資料:

都江堰主要景觀

1、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執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2、岷江魚嘴分水工程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湧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

3、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洩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4、寶瓶口引水工程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乙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

5、二王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建築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巨集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橋渾然一體,體現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為此有著「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美譽。

2023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這裡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1℃左右。

7樓:可宛菡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汲取後人的治水經歷,帶領外地人民,掌管建築了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全體計畫是將岷江水流分紅兩條,此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如許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羅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都江堰位於岷江下游,距成都市50餘公里,是現在天下上仍在發揚作用的最陳舊的水利工程,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全堰...始建於西元前256年的都江堰,由事先的秦國蜀郡守李冰率眾所修,至今已運轉2250多年。

戰國時秦國的李冰父子

8樓:惠暢繆修平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候的秦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

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都江堰為什麼叫都江堰

10樓:匿名使用者

都江堰名稱的來歷

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名稱是經歷多次演變以後,直到宋代才正式確立的。

都江堰是乙個龐大的水利系統工程,除具有代表性的分水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外,還包括成都平原灌區內的眾多堰、渠和水流量節制設施,都江堰的名稱在歷史上的各個時期有不同的稱謂。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到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為什麼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條江呢?《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志》說:「都江即成都江」。

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11樓:匿名使用者

看下歷史典故吧,應該有所發現的!

都江堰坐落於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

這項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目前都江堰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2023年超過一千萬畝。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

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區。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由於河道狹窄,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乙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乙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

主要景觀:

魚嘴分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洩洪道」具有洩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位;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乙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伏龍觀:伏龍觀位於都江堰市離堆公園由,其下臨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

清同治五年(公元2023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

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二王廟:二王廟的修建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築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巨集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

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占地約5萬餘平方公尺,主建築約1萬平方公尺。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

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築,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疊交錯。巨集偉秀麗,環境幽美。

安瀾索橋:安瀾橋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橋,又名"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公尺。現在的橋,下移100多公尺,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

《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