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微胖的黑麥
事實證明全世界的人類都起源於智人。由於不同生活環境產生了不同的體貌特徵,經歷上萬年的積累分化出不同基因型,區域差異則產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由於上古時期洪水為患,一些智人聚集於地勢較高的西南地區。無論是彝文化還是漢文化的史書和傳說中都有對上古時代洪水滔天的記載和描述。
在食物匱乏的洪荒時代,善於遷徙的智人比土著的直立人具有更多生存技能,因此得以繁衍,洪水退去後,一些智人由於不願與直立人繼續發生衝突,選擇與世無爭的西南地區定居下來,並率先創造了文字,這些智人就是最早的古夷(彝)先民。
《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由於各地方言的差異,所收集的古籍資料存在一定差異,但都表明上萬年前的「哎哺」是古夷先民最古老的部落政權,而且當時還處於晚期智人的母系氏族社會。
彝族是西南昆明古夷的主要支系,2023年雲南呈貢金寶山發掘出距今一萬兩千多年的三個古夷文字,足以證明古夷人在萬年以前已經生活於西南,隨後又向四周輻射遷徙,傳播文明。
目前中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地區先後陸續出土或發現了大量的古夷(彝)文字。而國外在義大利、邁錫尼、印度等地都已經發現大量古夷文,這些都是古夷人遷徙的痕跡。也表明了人類文明的多源性。
了解人類基因學,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各民族父系幾乎都具有較高比例的o系。彝族父系基因除存在較高比例的o系外,還存在較高比例的f系,而o系是由f系分化而來,這也進一步證明,古夷也是中國各民族的重要祖源之一。
可以說,無論是考古發現還是人類基因學的角度,都表明彝文化為中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彝族歷史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遠古部落時代(例如:哎哺、尼能、實勺、慕靡、武僰、舉偶、六祖等)——地方政權時代(例如:
古滇國、古蜀國、夜郎國、古芒國、南詔國、自杞國、羅甸國、羅氏鬼國等)——彝族土司時代(例如雲南武定納蘇鳳氏、雲南建水尼蘇普氏、雲南巍山臘羅左氏、貴州畢節烏撒安氏、四川雷波諾蘇楊氏等)
涼山彝族的起源和發展
幫我介紹一下彝族的起源和歷史
彝族的風俗習慣
2樓:匿名使用者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
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型別,各種型別又可分為若干式樣。這裡介紹其中幾種。
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繡、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
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具有以下4個特點:(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公尺,次為蕎麥、大公尺、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
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莊舞」等。
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曆:曆法是人類文明的標誌。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曆法。
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曆。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曆法--彝族十月太陽曆。據推測,此種曆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
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3樓:愛情傻瓜
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彝族不准和漢
人結婚嗎;是火把節。左腳舞傳說。彝族不准和漢人結婚。
婚俗;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
4樓:匿名使用者
彝族的風俗習慣彝族先民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很早就產生了分支。史籍載,幾千前的篤慕之後就有了武、乍、糯、恆、布、慕的六祖分支。這六祖(支)分向雲南、四川、貴州各地遷徙,經長期歷史發展、繁衍至今。
彝族支系很多,現依自稱而分的較大支系如阿細、撒尼、阿哲、羅婺、土蘇、諾蘇等等。涼山彝族社會中又存在著一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家支。家支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人們聯合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涼山彝族社會從未形成過較穩定的統一的政權組織,家支這個人們聯合體就組成了彝族社會的基本社會組織,並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地方性政權組織的作用。
總體上,家支分黑彝家支和白彝家支。解放前,家支與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相應,黑彝家支佔統治地位,白彝家支分屬於黑彝家支。黑彝家支互不統屬,乙個黑彝家支就是乙個地方小王國。
白彝家支除具有依附和從屬黑彝的一面外,還具有在一定條件下保護自身利益的作用,最低等級瓦甲和呷西沒有自己的家支(有極少數瓦甲有家支)。家支在彝族社會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彝族道:"猴子*樹林,彝人*家支。
""少不得羊子,缺不得糧食,離不得家支。"每個家支都有數目不等的頭人,彝語稱為"德古"、"蘇易"。這些頭人不是來自選舉和任命,也不世襲,而是由於他們"能言善辯"嫻於習慣法,在日常生活中善於權衡各階級和家支力量,有排解糾紛的經驗,辦事相對公道而為社會和家支公眾認可者。
當然,如辦事、排解糾紛出現"偏袒不公",則會失去其頭人地位。
解放後,彝族地區奴隸制及其等級制度被徹底廢除。作為原統治集團的黑彝及其家支的政治經濟地位被摧毀,廣大白彝、"瓦甲"、"呷西"得到解放,翻身作了主人,白彝家支不再依附和從屬黑彝家支。雖然解放後有了人民**,但家支的意識及其作用尚未完全消失,仍在社會的各個方面起著作用。
彝族有父子連名的習慣,每個家支都有世代相傳的父子連名譜。
彝族婚姻形態以一夫一妻制佔統治地位。聚居的大小涼山地區,實行家支外婚、等級內婚、買賣婚姻、父母包辦婚姻嚴重存在,並一直保留著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以及搶婚、不落夫家等婚俗。結婚無一定年齡限制,盛行早婚。
彝族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而與漢族等民族雜居的地區,因長期受漢族等民族的影響,漢族等民族的節日,也為彝族人民所歡度。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關這個古老節日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
結果斯熱阿比輸了,回奏天神後,天神惱羞成怒,派遣害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驅蟲,結果驅走了害蟲,戰勝了天神。為了紀念戰勝天神,從此每年到這一天都要舉火把歡慶。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貴州、滇東北某些彝族地區稱為"冬月年",大小涼山稱為"十月年"),也是彝族乙個重大的傳統民族節日。很早以前彝族歷一年為十個月,區此彝族傳統過年日期與漢族不一樣,後因受漢族影響,大部分彝族使用陰曆(夏曆)計年月,每年夏曆正月過春節,而在川、滇、大小涼山及貴州、滇東北的一些彝族聚居區還一直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年節。
此外,還有一些節日如雲南大理地區彝族的"拜本主會",路南,彌勒的"密枝節"及其他地區的"楊梅節"、"跳歌節"、"豐收節"、"湯牛節"等。
歷史上彝族人死後主要行火葬,但至解放前,除川、滇大小涼山地區尚保留著火葬外,其他彝族地區,因受漢族和其他民族影響,自明、清以來也逐漸實行棺木土葬。
川、滇大小涼山彝族老人死後,停屍屋內木板上,頭朝里,腳朝外,家人穿黑白、藍色送終服,並派人四處向親友報喪。停戶數日,請"畢摩"念《指路經》(也有譯為《開路經》、《引路經》),選吉日架柴火化,火化地點一般多在村寨附近的山頭或森林裡。每個家支都有乙個或幾個相對固定的火葬場。
焚屍時將屍體連同停屍木架,一起置於松柴之上,下面點火,以一次燒成灰燼為吉祥,如中途熄滅或架柴為不祥。火化後,有的直接將骨灰加土掩埋,有的將骨灰盛於瓦罐或白布袋,藏於人跡罕見的洞穴裡。喪家要打牛羊豬等祭獻死者,招待客人。
同時至親好友都要攜帶牛、羊、豬等前來祭獻。喪家以多打牲畜為榮,富有者打牛多達幾十頭。
彝族人的習俗
5樓: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國成立後,同族內婚和等級內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為基礎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出現了跨族別婚、跨等級婚、跨國界婚。
2、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把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3、喪葬
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
4、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5、服飾
男子頭纏青佈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
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麵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
青年婦女青佈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製項鍊,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
6、禮儀
彝族是乙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准搶先。
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酒是敬客的見面禮,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
吃飯時,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擴充套件資料
彝族把過年稱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回歸時,谷黃公尺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庫史」是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乙個節日。
在祖靈下面鋪松針,松樹青幽幽,象徵永遠常青,寒冬臘月裡大雪壓青松,青松照樣青;青松堅忍不拔,象徵子孫個個勇敢堅強。青松表粗皮厚,樹心裡有芳香的松脂,象徵著人要象青松樣要有善良心。
漢族男和彝族女結婚的不便,漢族男和彝族女結婚的不便
一般家庭是不會同意的,在彝族哪邊來講 如果哪家女兒嫁給漢族的話 其他親戚朋友會看不起他家的。還是找個自己民族的吧,我就是彝族,其實大多數彝族都樸實,純潔,特別是那些深居彝族涼山的人。你對彝族有一點小小的 恐懼 可能是因為在你心裡覺得他們野蠻,恐怖。如果深愛乙個人又怎麼可能在乎她的身份,地位。沒有什麼...
最近喜歡上了彝族的女孩是四川大涼山人2023年的可
我是涼山的漢族,老家那邊紫外線比較強,所以人的 都比內地的要黑。養一段時間就好了,漢族人跟少數民族結婚生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漂亮,屬於混血兒。古人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雖說,現在有些民族都漢化了,但是個人建議還是不要和沒有太漢化的民族人結婚 我是漢族的,喜歡乙個四川大涼山黑彝人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黑彝人,...
如何認識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規律
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就中國新石器時代而言,區域型別的劃分主要根據考古學文化特徵的比較,並結合自然地理環境的考察來進行。這一研究開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石興邦三大板塊的劃分 長江流域及以南的稻作農業文化區 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文化區 長城以北地區的狩獵採集文化區。之後,有不少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