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別給孩子亂貼標籤
乙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當被貼上標籤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由此推之,當乙個孩子老被家長說成笨孩子,他是不是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呢?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這樣罵他,只是「激將法」,是想他變得好一點而已。這樣的觀點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標籤效應」中,如果貼的標籤不是正面的、積極的,那麼被貼標籤的人也可能由於覺得不公平而產生與所貼標籤內容方向相反的行動,也就是說,「激將法」是可行的。
但是,要負面的、消極的標籤產生正面的效應需兩個條件:
一是被貼標籤者能夠理解所貼標籤是不是客觀、公正的,二是被貼標籤者的獨立性要比較強。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其年齡越小,對家長的說法越易於認同,也就是他並不容易分辨家長說的是不是客觀、公正,同時,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其獨立性是有限的,即使覺得家長不公平,也不容易產生「你說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給你看」的想法。家長不可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因為這樣輕則會毒化親子關係,嚴重的還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極方面發展。
從談課外活動中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引導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俗話反映了一種不良社會現象,但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放在心理學的範疇來分析,卻是有一定道理的。乙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在兒童時期,不但受制於先天的遺傳因素,更脫離不開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
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近幾年,我們學前部培訓過近萬名學齡前兒童,在組織課外活動以及課堂教學中,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特點、變化規律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跟蹤觀察和抽樣調查,發現有一些現象值得研究分析。比如做遊戲,有的孩子十分怯懦,小朋友邀請他也不敢動;有的孩子比較遵守規則,有的則特別頑皮霸道,有時正玩得好好的,卻突然對小朋友動拳腳……不少孩子有一些古怪偏執的行為表現。通過觀察和訪問家長,逐漸弄清了原委:
原來,有些家長經常當著孩子和外人的面,或誇讚他們如何老實聽話,或數落他們不愛吃這個、不願吃那個,或無奈地感嘆「這孩子越來越頑皮,真拿他沒辦法!」等等。講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為變得跟家長的評價越來越相像。
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標籤效應」。
兒童的心理發育、認知能力正處於起步階段,對是非、善惡、美醜等界限的辯識能力較弱,外界的影響(無論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對他們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當乙個孩子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認同感,並進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為。而且,這種評價出現的次數越多,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強,甚至會左右終生。
前面所講的一些孩子的行為表現,就是由於一些家長無意中給孩子貼上了不正確的標籤,使他們的不良心理和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因此,正確運用「標籤效應」對兒童進行科學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引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2樓:晨光科力普省心購
人最可怕的就是輕易給自己定標籤。
乙個內向的人,可能是大家公認的這就是乙個內向的人,他自己也把自己當作這樣的人,從此只要一表現出外向的一面就覺得不應該,不對勁,會覺得不好意思,不敢超越自己規定的框半步。
不要輕易用標籤把自己定義起來,有的人輕易的把自己定義成內向者,不會說話,口才不好,腦子不靈光,有的人則是被定義成口才好,會說話,腦子靈光,在我看來,只要自己不把自己隨便定義成內向就不會成為內向的人,越把自己規定死,就越容易往那個方向發展。
不管是別人公認還是怎樣,都沒關係,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裡面,你也許真的相對於外向者來說偏內向一些,你說話少,你不活潑,你不會熱場,你不太懂得怎麼與人打交道,這一切都是因為你把自己限制在框裡了,你總是覺得那些東西不適合自己,心裡會想:我比較內向,這些我不會,不適合我。說句實話,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學不會的事情,不懂的東西可以慢慢學,在我看來內向外向的說法其實是一種習慣而已,外向者也是多年來習慣那樣,內向者只是多年來不習慣外向。
習慣是靠堅持做養成的,養成習慣其實並不難,試一試就知道了。前提是一定要自己相信自己,不要用乙個詞就把自己套住了,你本來不是那樣的自己一直覺得自己就是那樣的,越想越往裡去,執著於那個不真實的自我,那個極度在乎別人評價的自己身上,有人曾經說過,「成功者總是在不停的做事做事做事,而失敗者總是在不停的評價評價評價。」,說的不要太對,總有一些人老是不自信,老是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經受不住挫折,一遇到點小小困難就各種貶低自己,各種說自己就是不會,其實就是態度問題,不用說太多,就是乙個懶,不思考,又在乎評價,這些都是把自己認定為失敗者的行為,最後如願以償的成為失敗者。
人一定不能把自己歸結為別人口中的人,也不能把自己認定為自己內心最厭惡的狀態,一旦把自己判定成那種人,你就完了,人必須懂得自救,首先是心態上的自救。
心態上擺正,做事認真做,不要抱太多功利心,勝負心,攀比心,因為這些帶著這些心理容易走極端,在極端狀態下的情緒是不容易控制的,所以一旦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心情就會一落千丈,甚至懷疑自己。
科力普省心購,中小企業一站式採購平台。
貼標籤效應的原理
3樓:譚神神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乙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乙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給別人貼標籤?
4樓:李羅伯
01
攀比心態
有些人總覺得,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於是乎就給別人打上標籤,他是某某方面的牛人,我也要做到;他是某某專家,我也要當;他又賺了多少多少錢,我也要賺到,等等。
攀比的心態,促使你給別人打上了標籤,正常的攀比行為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說明你有鬥志,期望自己也能做到,但是過分的攀比心態和行為,就顯得你很無知。
要知道所有的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都是他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時間積累,才達到今天的這個地位。
02
價值定位
正是因為你對他們的價值定位,吸引了你,所以你給他們打上標籤,以備你管理這些人脈資源。
比如,有做時間管理做的好的,你給他打上時間管理標籤;有做寫作的大咖,你給他打上寫作教練的標籤;有教演講的,你給他打上演講的標籤;有做運營的大牛,你給他打上運營的標籤,等等。
反正就是你認為他們能給你帶來什麼價值,所以你就給他們打上了什麼樣的標籤,這其實是一種利己主義者的表現。
03
盲目崇拜
還有一種喜歡給別人打上標籤的原因,就是盲目崇拜對方,盲目到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失去了自我。
比如,追星族,會給不同的明星打上標籤,以滿足自己崇拜的成就感;還有就是盲目的崇拜大咖,總認為只要報了他們的課程,學習後,自己也可以變成他們那麼牛逼,假想著自己就是他們那樣;看著別人學這學那,自己也要跟風的去學習,結果到最後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沒學會,永遠都是半桶水。
殊不知,別人走的路不一定適合你,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你,你學習應該是要去思考,去發現別人的價值點在**,從而不斷實踐,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所以下次,你給別人打標籤的時候,想想,是不是因為以上這些方面。
5樓:天氣澄和風物閒美
也許是天生的吧,所以需要理性克制。比如,給別人貼強勢的標籤。你會把對方的很多言行,都往「強勢」上靠攏。
即使是某些正常範圍內的,不屬於「強勢」和「自我」的事情,你也會將它們套入自己的框架。畢竟,人只會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只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
當你的手裡拿著乙個錘子時,容易看什麼都像釘子。這時我們要告訴自己理性一點,那不是釘子。
十大人類心裡效應是?
木桶效應是什麼?還有哪些效應?
6樓:匿名使用者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乙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乙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乙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
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還有以下九種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 超限效應德西效應南風效應 霍桑效應增減效應蝴蝶效應 貼標籤效應 登門檻效應
7樓:快克私語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8樓:匿名使用者
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stata變數標籤和值標籤的區別
sysuse auto,clearlookfor t 顯示資料中變數名或變數標籤含有字母t的變數 help lookfor 其他用法看幫助 變數標籤和變數值標籤的意義 比如gender的變數標籤為性別,gender的值為1表示男,2表示女,這是變數值標籤了 我替別人做這類的資料分析蠻多的 如何讓st...
關於spss的變數標籤和變數值標籤的區別
比如gender的變數標籤為性別,gender的值為1表示男,2表示女,這是變數值標籤了 我替別人做這類的資料分析蠻多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spss中,變數標籤與值標籤兩者的區別 顧名思義,變數標籤是給變數名新增的標籤,用於表示變數代表的含義,比如你有個變數叫se,你可以給它設定變數...
如何設定a標籤的寬高,如何使a標籤的文字垂直居中
先解釋a標籤的寬高,a標籤屬於行內元素,預設情況下是不支援設定寬高的,僅依靠內容來 撐大自己 這時我們需要用css的display屬性並且值設定為block即可。這麼設定瀏覽器就會將被設定的a標籤識別為塊元素。這時寬高的設定引數就有效了。a標籤的文字垂直居中很簡單,只需要設定css的line 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