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贛南採茶戲是贛南土生的劇種,它是在當地民間燈彩和採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的。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
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採茶戲有幾個階段。
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採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
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
」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乙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
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荼戲的雛型了。
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湧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劇本確實找不多。
其他劇種的很多,就是沒有採茶戲的半把剪刀劇本
2樓:匿名使用者
彩茶劇是江西高安的,(半把剪刀)是其中一部戲。
中國各地戲劇名稱是什麼?
江西的戲曲藝術被稱為什麼?
3樓:會飛的小魚
江西戲劇劇種:
贛劇:贛劇發端於明代弋陽腔,流傳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分饒河、廣信兩派。饒河戲流行於饒洲府的鄱陽、樂平、餘干、萬年、德興等地。
廣信班流行於廣信府的上饒、玉山、貴溪、橫峰等地。建國後,一九五零年被正式定名為贛劇。
東河戲:初名贛洲大戲。孕育,形成於貢水流域的贛縣、興國一帶,是江西古老劇種之一。東河戲流行地區有贛縣、興國、南康、大餘等縣,旁及粵東的梅縣、潮洲以及閩西的甯化、歸化等地。
宜黃戲:宜黃戲、舊稱宜黃班。主要流行地區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和福建閩西一帶,建國後,一九五七年定名為宜黃戲。
九江清陽腔:九江清陽腔,為清代安徽清陽腔之遺脈。主要流行地區有湖口、都昌、彭澤、星子、瑞昌等地,當地人稱之為高腔,後改名為九江清陽腔。
籲河戲:籲河戲,地方大劇種,舊名土戲,因為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稱之為孟戲。這種孟戲歷來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
其流行地區為廣昌一帶。一九八一年定名為籲河戲,在廣昌成立了籲河戲劇團。
西河戲:原名彈腔大戲,是贛劇的乙個流派。其流行地區為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縣。
贛江下游分東西兩河流入鄱陽湖,而星子、德安位於西河流域,故外地人稱之為西河班。一九八二年定名為西河戲。
寧河戲:舊時又名寧洲大班,其流行地區為修水、銅鼓、武寧等縣,在贛、鄂、湘三省毗鄰地區很受群眾歡迎。其起源於明代弋陽腔,為江西古老劇種之一。建國後定名為寧河戲。
撫河戲:舊稱撫河大班。主要流行於撫河流域的臨川、金溪、宜黃、崇仁、廣昌等縣,其戲班有時還進南昌演出,歷史約有三百年。建國後,這個已經失傳多年的劇種,才定名為撫河戲。
婺源徽劇:婺源徽班,因其流行地區以婺源為中心,故在清代就名為婺源班。建國後,一般只稱為徽劇,是中國現存的古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吉安戲:地方大戲劇種,因產生於吉安地區,是乙個綜合了高腔、崑曲和亂彈諸腔的古老劇種。其流行地區,除贛中、贛西、贛南等地外,尚達湖南湘東一帶。
到建國前夕,已無班社存在,成為乙個失傳的劇種。
儺戲:古代祭祀劇種,主要流行於萬載縣和萍鄉市,原稱開口儺。一九八五年定名為儺戲。
贛南採茶戲:舊稱燈戲,流行地區有贛洲、贛縣,廣東韶關、曲江等市縣。從清代嘉慶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戲班社,交往頻繁。建國後才正式定名為贛南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南昌採茶戲,起源於茶燈,並經過燈戲、三角班、半班等階段。主要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進賢、永修、奉新等地。
清末宣統年間,南昌採茶戲在撫洲演出達六年之久。抗日戰爭時,在吉安、泰和、贛州一帶有較長時期的演出。建國後,初名為南昌地方戲。
一九五三年改稱為南昌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舊稱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於鉛山、弋陽、貴溪等縣。建國後,定名為贛東北採茶戲,後改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原名茶燈戲,進入半班以後,更名為採茶戲。其主要流行地區為瑞昌、九江、湖口、彭澤、德安等縣。建國後,流行於瑞昌的採茶戲,曾定名為瑞昌採茶戲,後統稱為九江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舊稱茶戲。主要流行地區有武寧、修水、銅鼓、德安、永修、奉新、瑞昌和湖北的陽新、通山等縣。2023年定名為武寧茶戲,後稱武寧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舊名三角班。他的前身是湖北的黃梅戲。主要流行地區為景德鎮、浮梁、都昌、婺源以及安徽的祁門等縣。建國後定名為景德鎮採茶戲。
撫州採茶戲:舊稱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於撫州、臨川、崇仁、宜黃、金溪、進賢、南豐等地的部分農村,建國後,定名為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舊稱三角班、花鼓班。其流行地區有吉安市、吉、永豐、峽江、新幹、泰和萬安等縣,鄰近的撫州、贛州地區也曾流行。建國後,定名為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屬贛中採茶戲系統,這個劇種流行地區有寧都、於都、興國、石城、廣昌等農村鄉鎮,還到過福建的邵武、光澤、建寧等縣演出。建國後,改名為寧都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俗稱高安絲絃戲,由民間燈彩演變而成,是一種在瑞河鑼鼓戲之後的新興採茶劇種。主要流行地區為高安、上高、宜春、宜豐、分宜、新幹等地。
因其發展於高安,建國後,定名為高安地方戲,2023年改明為高安採茶戲。
瑞河採茶戲:舊名三角班,採茶戲、高安鑼鼓戲。其流行地區主要是高安、上高、奉新、宜豐以及南昌、九江、上饒等地,因為高安縣舊為瑞洲府治,地處瑞河流域,2023年改名為瑞河採茶戲。
袁河採茶戲:舊名三角班、鑼鼓戲。起源於宜春北部,流行於宜春、萬載、上高、吉安等地,2023年正式改名為袁河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50年代叫萬載花燈戲,60年代稱萬載採茶戲。2023年正式定名為萬載花燈戲。
它原於民間燈採,吸收贛南採茶戲和高安絲絃戲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加上民歌小曲,逐漸演變而成,流行於萬載農村。
萍鄉採茶戲:又稱萍鄉地方戲,後來改名為萍鄉採茶戲,是在萍鄉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地方戲曲。流行於萍鄉、宜春、銅鼓、寧岡及湖南的瀏陽裡、醴陵等地。
贛西採茶戲:舊稱三角班,流行於永新、蓮花、安福等縣。這一帶地處江西西部,建國後定名為贛西採茶戲。
京劇:進入江西約在清光緒20年左右,至今有100多年歷史,其主要流行地區是南昌、景德鎮、萍鄉、宜春、贛州、吉安、上饒、九江等地市。
越劇:由浙江傳入江西後,主要流行地區有,南昌、九江、景德鎮、萍鄉、贛州、以及上饒地區各縣。
評劇:產生於河北省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一帶農村。2023年左又形成於唐山,俗稱蹦蹦戲或落子戲,簡稱平戲。在江西的主要流行地區有南昌、德安。
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特色是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特色?
莎士比亞戲劇 的最大特點是幻想和真實的巧妙結合。他認為戲劇首先是反映 生活真實的戲劇,創作應與時代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莎士比亞在反映生活的真實時,又受到時代的先進思想的鼓舞和影響。在他的戲劇中,現實主義的描繪往往與浪漫主義的抒情渾然一體,互相交融,有時側重於抒發理想,以大膽的想象創造高遠的意境,表...
電影的戲劇衝突指的是什麼,“戲劇衝突”是指什麼意思
戲劇衝突指的是指劇中人物為了最後獲得成功或達到一定的目的,會在發展過程中被設定很多障礙阻止他的成功,這樣的矛盾就是衝突 戲劇衝突即conflict of dramaturgy,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係和人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它 於拉丁文conflitus,可譯為分歧 爭鬥 衝突等等。同時也是戲劇...
郭沫若的戲劇代表作是,郭沫若的戲劇代表作是
女神 是詩集,裡面有一些神話傳說 歷史故事為題材的詩劇類作品,像 女神之再生 湘累 鳳凰涅盤 等等。早期20年代的劇作集是 三個叛逆的女性 包括 聶嫈 王昭君 卓文君 40年代又創作了 屈原 虎符 等等 總的來說郭沫若的戲劇代表作應該是 屈原 棠棣之花 虎符 高漸離 答案參考了錢理群的 現代文學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