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知識,關於春節的知識

2022-02-16 18:29:08 字數 5754 閱讀 4632

1樓:一鼎國學

春節冷知識,你了解幾個?看完漲知識了

關於春節的知識

2樓:夜舞殷殤

關於春節的知識如下:

1、春節的**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2、春節歷史的演變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曆法的變動,新年(歲首)在日期上有所調整。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屬陽曆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歷)。後來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3、春節名稱的變革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春節文化內涵傳承中豐富

春節早已不只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進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認為,春節蘊含的慎終追遠等文化內涵應該不斷傳承豐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該與時俱進,過「環境友好型春節」。

5、春節可以節日歡聚共享一段記憶

「每年春節前夕,到了吃殺豬飯的時候,總是累並快樂著,累是因為殺豬確實是個體力活,快樂當然就是因為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兒段豔文告訴記者,殺豬飯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不管白族、漢族還是彝族,吃著同一鍋肉,喝著自釀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3樓:水清木華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

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

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據考,春節在起源上,是上古時代古人根據天象、物候確定四季迴圈演變而來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

」上古以作物成熟為時間標誌,後來曆法知識進步,根據天象與物候來確定四季迴圈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遊神、做年例,也有踩高蹺、跑旱船。

南方沿海一帶嶺南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

擴充套件資料

春節早已不只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進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認為,春節蘊含的慎終追遠等文化內涵應該不斷傳承豐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該與時俱進,過「環境友好型春節」。

布依族:「玉公尺、高粱、大公尺,都可以釀公尺酒;豆腐乳、燻肉、灌香腸,都是年的味道。」布依族姑娘覃青青的年,和美食相伴。

離春節還有半個多月,覃青青就和媽媽開始忙碌,只為一家人能在除夕夜吃到自己親手做的美食。

當新年鐘聲敲響,「搶龍水」成為村民的盛典。家家戶戶派出的代表守候在村中水井旁,只為能最快搶到第一桶井水,「搶來好運」。

「每年大年初十我都是被耍麒麟的**聲吵醒的。」覃青青告訴記者,自己家鄉的布依族過年期間慶祝活動特別多,耍麒麟隊伍會一直沿著村里的主路表演,小朋友們還會丟糠包、盪鞦韆。「年味特別足!」

蒙古族:除夕吃「手把肉」,象徵著閤家團圓。

彝族:在祖靈下鋪撒松針,表達祝福和企盼。

朝鮮族: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唱歌,在歡聲笑語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獨龍族:「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雲南大學教授郭建斌告訴記者,獨龍族的年節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在每年農曆臘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舉行。

「剽牛祭天」是獨龍族慶祝卡雀哇的主要方式。郭建斌介紹,被選中的牛披上毛毯和五彩珠,在祭祀神明之後,兩個獵手持長矛跳舞進場,將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人們則手牽手地向牛揮刀舞弓大吼大叫,直到牛倒下。「通過這樣的儀式,獨龍族人民祈禱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天公神靈的保佑,使幸福降臨人間。

」傣族:傣曆新年潑水節更為公眾熟知。「每年潑水節都會放假,全州上上下下都喜氣洋洋的,氣氛甚至比過年還濃厚。」西雙版納的傣族姑娘李融珏告訴記者。

藏族:在藏曆十二月二十九,人們要驅鬼、製作「卡塞」,在家門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繪出「八瑞相」和「雍仲」等吉祥的圖案。藏曆新年第一天,首先要吃的就是被藏族同胞視為吉祥之物的人參果飯,隨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切瑪」、燉牛肉、喝酥油茶,合唱藏歌迎接新年。

「每年春節前夕,到了吃殺豬飯的時候,總是累並快樂著,累是因為殺豬確實是個體力活,快樂當然就是因為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兒段豔文告訴記者,殺豬飯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不管白族、漢族還是彝族,吃著同一鍋肉,喝著自釀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每年臘月,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殺豬飯,因此也有許多『殺豬客』要做。那段時間,體重肯定是要長的。」段豔文介紹,除了留下一部分醃製成臘肉、香腸,絕大多數肉會被做成各式各樣的菜。

熱情好客的白族人民,在烹飪方面極有天賦,「殺豬飯」就是最好的體現,除了酥肉、粉蒸肉、千張肉等原汁原味的正宗「土八碗」,還有水醃菜炒豬肉、豬血芋頭湯等開胃小菜。

實際上,不僅是大理,「殺豬飯」幾乎是整個雲南農村地區各民族共同的過年記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殺豬飯」早已不再是過年的專利,看看昆明城區滿街的「宣威殺豬菜館」,讓人品嚐美食之餘,也可以感受到厚重的生活氣息。

4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5樓:老李

在傳統風俗上,春節以正月初

一、初二、初三為正年,而節日活動,則從臘月二十三日起,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期間的民間傳統活動有:二十三,炕鍋貼;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殺年豬;二十七,宰灶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榨黃酒;三十(兒),捏鼻(兒)(包餃子);初一(兒),拱脊(兒)(磕頭拜年)。

春節的由來及傳說

正月初一,現稱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據古書記載,唐虞時叫「載」,是永珍更新的意思;夏代叫「歲」,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來了;商代叫「祀」,表示四時已盡,該是編入史冊的時候了;直到周代才開始叫做「年」。「年」的原意是指穀物成熟。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出現「年」字,它是由「禾」和「千」兩個字組合的;意思是表示穀物累累,收成良好。古書上將五穀成熟,豐收之年,稱為「有年」;大豐收年,稱為「大有年」,以後便把穀物的一熟算作一年。

關於「年」的起源,流傳比較廣泛的是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相傳古時,有一種獸叫「年」,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稀少了,便出來傷害人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

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怕紅色、火光和巨聲。於是大家約定,等「年」快要出山侵擾時,家家門上都塗上紅色,準備了火把、燈籠、竹節,等「年」竄到村口時,就立即將燈籠、火把點著,把竹節扔進火裡**,並齊聲吶喊。「年」害怕得掉頭躲進山里。

從此「年」再也不敢出來危害村民和牲畜了,但人們總忘不了往年防禦「年」的日子,故以後每到冬天,人們照樣塗紅和燃燒竹節,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

春節的**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

6樓:匿名使用者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模擬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2、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3、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4、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5、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關於春節的知識,關於春節的知識問答

春節冷知識,你了解幾個?看完漲知識了 關於春節的知識 關於春節的知識如下 1 春節的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 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2 春節歷史的演變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

關於春節的句子,關於春節的句子

詩歌 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賣痴呆詞 唐 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除夜 唐 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元日 宋 ...

關於春節來歷,關於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的來歷是這樣的,春節期間我們一起吃飯聊天,春節假期結束後開始進行新的一年的學習和工作。民俗故事 春節的來歷 關於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祈年祭祀 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