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首先要修心。修身主要指的是言辭、姿態、儀態等要合乎道德規範。修身就是用一種社會的規範和道德使自己和社會其它角色能夠和諧相。
心正是在和心不正的對比中表現出來的。《大學》列出了四種心不正的狀態。所謂「不正」就是不能保持一種客觀的、中立的、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是帶有成見偏見,帶有過分情緒化的自我情感,當然就不能保證中正之心。
四種不正分別是:
一,「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忿懥」就是憤怒甚至勃然大怒。人在極其憤怒的情況下是不清醒的,有人可能會說「憤怒出詩人」。
的確,憤怒是可以出詩人。但魯迅認為,當詩人真正寫詩的時候,他一定要等那種憤怒憂憤的心情平靜下來,等心靈的憤懣衝撞平息之後,才可以客觀中正地去寫作,而不是說在憤怒的時候去激情澎湃地寫詩。那樣可能會出浪漫主義詩人,比如像李白。
但是,像杜甫的詩——《三吏》《三別》卻不是憤怒時寫出的。這就需要通過內心陶養把這種憤怒加以過濾,變成一種中正之氣,一種深情冷眼的歷史眼光,才能夠去更有深度地看待歷史,故而杜詩有「詩史」之稱。在忿懥憤怒的情況下,要去把握事情的真相,「則不得其正也」。
二,「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人有所恐懼的時候,心也偏了。當乙個人畏手畏腳、畏前畏後的時候,他要去做光明磊落的事情是很難的。因為,恐懼尤其是巨大的恐懼會使人喪失基本的判斷力。
三,「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如果人有特殊的愛好、偏好,那麼在對待事情的時候也不能保持中正之心,也不能夠去正確客觀有效地去看世界萬物。過分地沉醉在某一種喜愛之中,也可能麻痺了自己的神經,掩蓋了自己深邃的眼光。
四,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從表面看,這話會讓人感到奇怪,因為孟子就強調「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且儒家的文化精神在有些學者看來就是一種「憂患意識」。《大學》居然說,「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的確會給人誤解。
其實,這個地方的「憂患」是患得患失的意思,不敢去大膽地創新而經常瞻前顧後、憂心忡忡,總是放不下放不開。這裡的「憂患」就是與孔子所說的「君子坦蕩蕩」相對的「小人常戚戚」的「戚戚」,就是一種斤斤計較、左顧右盼的心靈不釋然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人當然不能做到心正。
《大學》認為,「忿懥」、「恐懼」、「好樂」、「憂患」是阻礙心正的四種不良態度。因此,摒棄魯莽武斷和畏手畏腳,不再玩物喪志和患得患失,潛心陶養自己的品格,這樣才能正其心修其身。心正最重要的東西是不貪,不在恐懼、憂患、富貴、快樂中使己心拋離了中正之線。
在《大學》看來,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深深地影響著心靈發揮其正常的認識功能。因此,所謂正心就是要去掉偏僻、狹隘的私心雜念,摒棄外界干擾和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心始終保持一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狀態。
其次,《大學》除了警告心不正,還提出如何去心不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君子「心不在焉」,心不在功名利祿,不在人際關係,不在拉幫結派等小利上,而是在人格塑成、道德修為、道義擔當上。這樣的人才有公心,才算正心。因此,孔子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廣交朋友而不拉小圈子,而小人卻拉小圈子,而沒有公心。在這個意義上,心正才能身正,反之也只有身正才能心正。
再次,「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根本就在於正其心。只有心正才身正,反過來,也只有身正才心正,它們是互為表裡的。也就是說,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不再津津樂道於外在利祿的引誘,而始終處於一種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美好理想而「心不在焉」的精神狀態。
同時,我們可以知道,人被境轉就是凡夫俗子。人被境轉是說,人隨環境而轉,被環境逼迫而不斷改變自己,這就是一種凡夫俗子的處事方式,因為他的心在不斷地變化。相反,境隨人變、境被人轉,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只有高風亮節、德高望重的君子才可以恪守自我,轉變環境。他不僅通過自己的正心去改變了周邊的環境和他人,而且使得整個氛圍變得祥和,充滿了朝氣、正氣和生氣,並富於人格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才可以扭轉局勢。
總的來說,《大學》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修養品德首先在於端正思想。
2樓:匿名使用者
1.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①懥②,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③,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大學》中的修身原文與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讓百姓仁愛敦睦、明理向善,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有堅定的志向;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4樓:幸運的
最後一句應該沒有吧。
身在其中是什麼意思,身在其中方知其味什麼意思
身在其中的意思 就是自己身處某一種境地之中。例 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希望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加油 身在其中方知其味 什麼意思 身在其中方知其味 愛過方知情重,醉過方知酒濃。解釋 享用一種東西,才會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味道。示例 我們兩個人相愛了,才會知道愛情是什麼。我們誕生於這個世界,只有用心感悟才會...
《論語》中有關修身養性的句子,《論語》中關於修身養性學會做人的句子
學而篇第一 裡孔子曾說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思是說 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道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幾千年前他就用如此精煉的語言闡述了我一直隱而不能發的人生感悟。論語 中關於修身養性 學會做人的句子 ...
如何正確理解廉潔修身是大學生的歷史責任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生力軍,這個群體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廉潔與未來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全面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凸顯期,政治 經濟 文化 外交等領域都顯現出不少變化與矛盾。在全社會思想觀念多元 多樣 多變的情況下,加強大學生廉潔修身文化建設,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