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古箏,原名箏(注:只要單個字的樂器基本上都是漢民族本土樂器,如琴、笛、簫、瑟、壎等,兩個字的屬外來樂器居多,如琵琶、箜篌等),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流行於秦地(今陝西),歷來又稱“秦箏”,產生可能早於戰國時期。
關於箏的起源有兩種說法是比較廣泛的,一是分瑟為箏說,“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相傳有姐妹二人,都喜好鼓瑟,因家中只有一瑟,二人爭搶中瑟一分為二,於是瑟分而為箏,筆者認為根據瑟而發展為箏是大有可能的,箏瑟弦數歷史上有相似期,箏瑟形制相近,箏瑟都有琴柱。二是蒙恬造箏說,蒙恬是秦始皇時期著名的武將,從時間上來說晚於箏產生的年代,不太可考。
箏的結構由箏首、箏尾、面板、底板、側板、雁柱、琴絃構成,其中箏首包含調音盒、前嶽山、弦釘、弦枕、穿線孔;箏尾包括後嶽山、穿弦孔;底板有2-3個出音孔;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即1、2、3、5、6,無4、7兩音,4、7需左手按弦變化而得)排列定弦。參考文後附圖。
箏的弦數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最早的箏只有五根弦,然後經歷了一個九根弦的過渡期,到戰國末期增加到十二根,歷經800多年到隋代增加到十三根,盛唐十二和十三絃古箏並存,至宋主要流行十三絃箏了,元明出現過十
四、十五絃箏,但十三絃是主流,十六絃箏出現在清朝末期。歷史上十二和十三絃箏的使用最為廣泛,十三絃箏在詩詞中也經常見到,比如“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目前最常用的箏形制為s21-163,s代表s形嶽山(後嶽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釐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除了21弦古箏,目前還有18弦鋼絲箏在使用,主要用於潮州箏曲的演奏。至於25弦、50弦及其他弦數的新式古箏不在本文敘述內。
s21-163這種形制的古箏是我們常用的古箏樣式,稱為傳統古箏,這種古箏的製作大部分保留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方式,共鳴箱用白松木打框架,面底板由泡桐木製作,側板用硬木(雜木、紅木)、箏首位的裝飾區域貼一層硬木、箏碼用硬木製作,所謂的檀木、楠木、紅木古箏,指的都是面底板以外的材料,面底板必須用疏鬆的木質做,利於共鳴和傳音。
箏的有效音區在前後嶽山之間的區域,箏碼(雁柱)將有效音區又分為兩個小的區域,箏碼和前嶽山之間就是箏的演奏曲,箏曲的旋律全部在這個區域完成;而箏碼和後嶽山之間的區域主要用於演奏中左手的“揉、吟、按、顫”以增強旋律的韻味,這是箏的一個重要特性叫以韻補聲,右手出聲,左手補韻,使箏曲聽起來更加婉轉柔美。
演奏方法上左右手各有分工,基本指法右手有託、抹、勾、打、大撮、小撮等手法,左手有顫音、上下滑音、4和7的按音等。其中左手的手法更需要多加揣摩和練習。
古箏產生於陝西,在從陝西向其他地區傳播的過程中,和當地的戲曲、說唱和民間**相融合產生了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古箏流派,比如陝西箏派、山東箏派、河南箏派、浙江武林箏、潮州箏派、客家箏派、閩南箏派等,各流派曲風和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2樓:愛睡覺的灰太狼
箏藝術的發展歷史
箏,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綿延伸展,滋潤著一代一代善良人的心田。南北朝樑國的詩人沈約在《詠箏》這首詩中寫道:
“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
弦依高張斷,
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樑,
寧知顏如玉。”
這首名為《詠箏》的詩,是南北朝時樑國(公元502年-557年)的沈約寫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但詩中彈箏人姣好的身影與動人的箏樂聲彷彿還在我們眼前舞動與耳旁迴響。
一、古箏藝術的發展歷程
但在兩千多年前,古箏只是一件比較簡陋的樂器,介入民間自娛性的的活動中。
漢•桓寬的《鹽鐵論》中說道:“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無要妙之音,變羽之轉”。這段話道出了當時古箏演奏的演奏場合和**的水準都是極一般的或者較粗俗的。
漢代——箏逐漸登上大雅之堂
直至東漢末,古箏才逐漸登上大雅之堂,開始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和推崇。
唐代——箏繁榮發展
到唐朝,上至宮樓,下至商船,古箏的聲音已處處皆聞,反映了唐代時古箏的演奏已十分普及與盛行,這個有不少唐詩為證。
唐箏的形制
到唐朝因為用途廣泛,這時已出現了十三絃箏,它與十二絃箏同時被流傳與運用在宮廷與民間的奏樂中。
唐代的箏演奏家
在唐朝,因演奏箏的人數龐大,因此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演奏家,其中有被譽為“開元中第一箏手”的薛瓊瓊;有被詩人盧綸贊為“昭陽宮裡最聰明”的中唐宮廷箏手的姚美人;有善彈哀曲之情的崔七;有八歲即能彈得一手好箏的鄭女;還有李青青、李從周、李周等著名演奏家。
唐代箏藝流派
在廣泛流傳的基礎上,唐代還形成了秦派、西秦派、魏派、楚派等多個流派。
南北朝——箏開始走出國門
從南北朝起,古箏又開始走出了國門。它先後傳入朝鮮、日本、蒙古、越南、緬甸等國。2023年後,隨著廣州福建同胞下南洋,又將古箏藝術帶進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
它與當地的生活與**融合後又成為了具有這個國家特色的民族樂器。如古箏到了蒙古後改稱“雅託噶(jatag)”,其音階排列、演奏都有別於漢族的古箏。到了朝鮮(高麗)後改稱伽倻琴,到了日本後改稱“koto”,它們的結構與演奏也都有別於漢族的古箏。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幾首這幾種箏的曲目。
[-page-]
唐大麴《春鶯囀》
首先我介紹一首唐曲《春鶯囀》。《春鶯囀》選自《仁智要錄》曲集。《仁智要錄》是日本藤原師長在2023年編寫成的,其中有唐朝時代的箏曲兩百多首,有6首屬於唐大麴,《春鶯囀》是其中的一首。
《春鶯囀》的創作過程有一個故事,據說唐高宗一天在夢中聽到了很好聽的**,醒來以後又聽到樹上的黃鶯在啼叫。唐高宗十分高興,就讓樂工白明達按照他的夢境和黃鶯的啼囀聲編寫出一曲**來,白明達就按照他的要求寫出了《春鶯囀》這首樂曲。那麼2023年左右,上海**學院葉棟教授把這首樂曲的曲譜解譯了出來。
這首樂曲的原曲演奏時間長度約有十幾分鍾,是比較長的。我在演奏時把它縮減到3分鐘。下面我為大家演奏一下這首樂曲。
蒙古箏曲《阿都琴阿斯爾》
接下來我向大家介紹蒙古箏曲《阿都琴阿斯爾》。它是演奏家官佈道吉爾演奏的,由何寶泉老師記譜,並將其移植到中國21弦古箏上,“阿都琴阿斯爾”是蒙族語,“阿都琴”代表黃旗的意思,“阿斯爾”是器樂曲的意思,那麼這首箏曲的名字意思就是黃旗的器樂曲。黃旗是蒙族的一個行政單位,又是他們部隊的一個騎兵的單位。
所以《阿都琴阿斯爾》這首樂曲表現了一種騎馬的姿態,一種他們騎兵在行軍時在馬背上的剽悍、愉快的神態。
朝鮮箏曲《海蘭江畔慶豐收》
伽倻琴曲我今天彈一首《海蘭江畔慶豐收》,它是中國延邊自治州的一位叫趙順姬的老師作的曲,金星三老師傳授給我的。我呢就根據伽倻琴的指法把它移植到古箏上來。下面為大家演奏。
日本箏曲《六段》
日本箏曲《六段》是日本**家八橋檢校於300多年前寫的一首有名的箏曲。現在成為日本的一首傳統箏曲。這首箏曲有日本典型的音韻和指法,由日本大月一正先生傳授給我。
我將它移植成我們中國21弦古箏演奏的箏曲。
當代——古箏藝術傳遍世界
2023年後,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國際交往越來越多,古箏藝術更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就上海**學院近幾十年來學習古箏的留學生就有印尼、菲律賓、法國、英國、德國、捷克、俄羅斯、義大利、日本、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盛況。
二、有關古箏的最早文字記錄
關於古箏的文字介紹,最早見於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李斯是楚國人,客居在秦國,並被秦國人拜為客卿(一種官職)。
公元前246年,秦的鄰國韓國,有一個名叫鄭國的人,進入秦國作間諜說動秦國大造灌溉渠,想使秦國勞民傷財,無能力來對付別國。這一事件的意圖後被秦國識破,使秦國覺得客居在秦的別國人都不可靠,決定一律驅逐出境。因此,李斯也屬要被趕走的人的行列。
李斯對秦王此舉深感不夠明智,於是他就在公元前237年寫了一封有名的《諫逐客書》給秦王,其中他列舉了不少事例,包括用**方面的例子來說明秦王下的這個逐客令毫無道理。
[-page-]
在舉**方面的例子之中,李斯提到了“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的詞句。
因這篇文章寫得好,後被司馬遷收進了《史記》中儲存了下來。文章中舉古箏彈奏的描述,這就是關於古箏的最早文字記載。
在《史記》中關於古箏彈奏的文字記錄,使我們看到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箏已是秦國的一件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並展示了當時的古箏,是在村夫們敲擊瓦罐,拍打大腿,與咿哩哇啦唱著俚歌的同時彈奏的實況。至今世界上還沒有有關古箏的文字記錄。
因此我們可以說古箏是產生於中國的民族樂器之一。
古箏是中國本土樂器
關於古箏應是中國本土樂器的另外的個特徵是:
1、古箏的共鳴箱是橫躺著的,它需要平穩的坐著彈奏,這與中國的農耕國的勞動方式與生活方式相適應。
2、中國是最早發明栽桑樹、養蠶與從蠶繭中抽出蠶絲進行織錦製作的國家。古箏琴絃也正是用蠶絲做的材料。
三、古箏形制的變化過程
早期——箏形似築
早期的箏只有五絃。東漢末(公元23年--220年)應邵撰的《風俗通》中說道:“箏,……五絃築身。”
許慎撰的《說文解字》中關於箏的解釋是:鼓弦竹聲,從竹爭聲。根據這些史料後人推斷,早期的箏的形狀和材質與築相似,都是竹樂器,但築為細項,箏不是細項。
因箏是截竹製成的,受竹身的圓徑長度所限,所以早期的箏,只有五根弦,音質也比較粗糙。
東漢末——箏形如瑟
至東漢末(23年---220年)箏的形狀和製作材料有了顯明的變革。(清)朱駿聲(1788--1858)在《說問通訓定聲》中說:“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
秦蒙恬改於十二絃,變形如瑟,易竹於末。”漢應邵在《風俗通義》中說:“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
”(幷州、涼州現在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的一部分地區。)
瑟的體積較大,通體為共鳴箱,一弦一琴碼,由琴碼將弦的振動傳遞到面板,引發面板振動,繼而引發共鳴箱內的空氣振動,把聲音擴大了由音孔發散出來。
古箏效仿了瑟的結構,增加為12根琴絃後,使古箏的音域、音量和音色都有了明顯的擴大和改善,加上它與瑟比較,12根弦的器身相對比較小和輕便,於是較快的得到了流傳和運用。如《古今樂錄》說:“吳聲歌,舊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箏。
”這個記載了古箏演奏已從村間的自娛逐漸進入其他的**形式。
明清——琴絃數量增加
到明清,古箏的琴絃增加為十
四、十五絃。《瑟譜》中寫道:“今宮箏十五絃,而世多用十四弦者。”清末十六絃箏出現。
當代——21弦s型古箏橫空出世
2023年新中國成立後,古箏從民間進入高等學府的專業教學的學科領域。在2023年左右,上海**學院的王巽之先生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繆金林師傅共同試製成功21弦s型古箏,並配置有上海**學院樂器廠戴闖與李良才二位先生髮明的由琴鋼絲、蠶絲 、尼龍為質地的鋼絲尼龍纏弦作為古箏琴絃。該古箏因音域寬、音量大、音色明亮、琴絃相對牢固,加上外觀美麗,因此,很快被箏界認同推廣。
成為當代古箏的基本型制和規格。
簡述現代城市發展的特點,簡述城市的特點
現代城市發展特點如下 1 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會為中心的交通體系,便轉化為以港口城市或省會為中心的新格局。2 港口 腹地 空間模式,已從經濟層面上公升到整個社會人文層面,可謂是理解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關鍵。3 先進生產力首先在沿海沿江開端口地區形成,然後再向自己的腹地推進,與此同時沿邊口岸因...
簡述貴州的地貌特點以及地貌特點對貴州發展的特殊影響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 東 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公尺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 高原 山地 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型別,其中92.5 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
簡述幼兒的有意注意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幼兒注意發展來的主要特徵 源注意bai可以分為無意注 du意和有意注意兩種基 zhi本形式。其主要區別在 dao於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難。幼兒注意發展的特徵是無意注意佔優勢地位,有意注意逐漸發展。一 幼兒的無意注意佔優勢 無意注意就是事先沒有預定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歲前兒童的注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