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颱風百科名片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
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
目錄[隱藏]
【颱風綜述】
【颱風形成】
【颱風源地】
【颱風分級】
【颱風路徑】
【異常路徑】
【防患事項】
【颱風編號】
【颱風命名】
【除名颱風】
【颱風災害】
【氣旋風暴】
【颱風利弊】
【颱風防抗】
【結構能量】
【名詞由來】
【登陸定義】
【警報標準】
【預警圖示】
【同名電影】
【同名飛機】【颱風綜述】
【颱風形成】
【颱風源地】
【颱風分級】
【颱風路徑】
【異常路徑】
【防患事項】
【颱風編號】
【詞語】 颱風[1] 【拼音】 táifēng 【英文】 [typhoon;hurricane;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 【法文】 [typhoon] 【釋義】 (1) 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 約瑟夫·康拉德**中描述的颱風。 (2) 指熱帶、**帶海區發生的熱帶氣旋。
颱風雲圖(3) [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風度。 個別演員颱風不正。 英語 typhoon這個詞(意思是颶風)是根據颱風音譯而來。
[編輯本段]【颱風綜述】
(1) 指亞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旋風。例:約瑟夫.
康拉德**中描述的“颱風”。 (2) 特指熱帶海洋發生的強烈熱帶氣旋。 颱風(或颶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
只是隨著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颱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在東亞、東南亞一帶稱為“颱風”;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在南半球則稱“氣旋”。
颱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在氣象圖上,颱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
颱風中心為低壓中心,以氣流的垂直運動為主,風平浪靜,天氣晴朗;颱風眼附近為漩渦風雨區,風大雨大.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颱風,是超強颱風泰培(英語:typhoon tip,臺灣譯名:
狄普),日本2023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泰培與美國地圖的大小比較。 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
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儲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 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2023年),並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
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颱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 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2023年載入英語。 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編輯本段]【颱風形成】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如此迴圈,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
在條件合適的廣闊海面上,迴圈的影響範圍將不斷擴大,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 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摩擦,由於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旋轉),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 以下為人教版高一地理書第一冊的描述::
在海洋麵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近洋麵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麵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
這樣近洋麵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結構颱風結構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
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編輯本段]【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分佈在西北太平洋廣闊的洋低緯洋麵上。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c加強發展為颱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在東西方向上,熱帶擾動發展成颱風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
(1)中國南海海區; (2)菲律賓群島以東、琉球群島、**等附近海面(最重要的颱風發源地); (3)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面; (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
[編輯本段]【颱風分級】
在熱帶洋麵上生成發展的低氣壓系統稱為熱帶氣旋。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並進行分類: 一、颱風級別 超強颱風(superty):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大於51.0米/秒,也即颱風16級或以上。 強颱風(sty):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颱風(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
4米/秒,也即12-13級。 強熱帶風暴(s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
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 熱帶風暴(ts):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熱帶低壓(td):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
1米/秒,也即風力為6-7級。 二、 熱帶擾動級別(由於熱帶擾動是熱帶風暴的前身,為了對其研究和追蹤,有一套獨特的分級方式): poor表示差;fair表示一般;good表示好。
以反映熱帶擾動的結構好壞程度,以及發展成熱帶氣旋的前景。一旦可能將加強成熱帶低壓。此時jtwc亦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tcfa),這時的擾動可能是fair或good級別。
但是,並非所有系統在獲升格為熱帶低壓前都會發出tcfa,尤在當前東亞命名機構為jma的情況下,若jma相當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慣常發報時間釋出tcfa,也也可能直接升為熱帶低壓(雖然這樣的情況並不多)。
[編輯本段]【颱風路徑】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颱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颱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
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檯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臺風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颱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
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颱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進型颱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這種路線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波及泰、柬、緬等國。
甚至進入孟加拉灣。 ②登陸型: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臺灣島登陸,然後穿過臺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陸,並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
這類颱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③拋物線型:颱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
最終大多變性為溫帶氣旋。 颱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氣旋半徑一般為500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颱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颱風眼三部分組成。
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颱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颱風眼位於颱風中心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颱風眼區的風速、氣壓均為最低,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隨著颱風的加強,颱風眼會逐漸縮小、變圓。
而弱颱風、以及發展初期的颱風,在衛星雲圖上常無颱風眼(但是有時會出現低空颱風眼)。
[編輯本段]【異常路徑】
西北太平洋常見幾種異常路徑: 根據異常颱風路徑對我國的影響,通常將異常路徑分為八種型式: (1) 黃海臺風西折:
其主要特點是颱風沿125e附近北上到黃海時突然西折,襲擊遼魯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徑是在這一帶向東北方向轉向的。 (2) 南海臺風北翹:這類颱風主要特點是到南海北部急轉,沿經線方向北上,正面襲擊廣東省。
正常路徑是在南海北部繼續西移,登陸我國廣東西部、海南島或越南。 (3) 倒拋物線路徑:倒拋物線與拋物線路徑相反,它將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動,有少數在我國華東登陸。
正常路徑是向西北方向移動或成拋物線向東北方向轉向, (4) 迴旋路徑(又稱作“藤原現象”):當兩個颱風距離足夠接近時,在太平洋上常見到互相作逆時針方向迴旋,並存在互相吸引的趨勢。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曾對此做過實驗,並指出其間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徑:當颱風在前進過程中,同時出現左右來回擺動,表現成一條蛇形路徑。預報時,每一次擺動,都可能引起預報結論的混亂,或隨實況不斷地改變預報結論。
(6) 順時針打**颱風打轉是其移向急變的一種方式,打轉以後往往選擇一條新的路徑移動,使原來的預報失敗。順時針打轉一般發生在基本流場很弱的環境裡。
(7) 逆時針打**有一部分逆時針打**生在幾種基本氣流並相互作用的環境裡,這和順時針打轉基本氣流很微弱的環境不同。 (8) 高緯正面登陸:
這類颱風生成以後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動,登陸朝鮮和我國遼寧、山東一帶。這類路徑很穩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個經度上,這種路徑比正面登陸我國華東的路徑要偏北10-15個緯度。
[編輯本段]【防患事項】
提示一 千萬別下海游泳 颱風來時海灘助潮湧,大浪極其凶猛,在海灘游泳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千萬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受傷後不要盲目自救 請撥打120 颱風中外傷、骨折、觸電等急救事故最多。外傷主要是頭部外傷,被颳倒的樹木、電線杆或高空墜落物如花盆、瓦片等擊傷。
電擊傷主要是被颳倒的電線擊中,或踩到掩在樹木下的電線。不要打赤腳,穿雨靴最好,防雨同時起到絕緣作用,預防觸電。走路時觀察仔細再走,以免踩到電線。
通過小巷時,也要留心,因為圍牆、電線杆倒塌的事故很容易發生。高大建築物下注意躲避高空墜物。發生急救事故,先打120,不要擅自搬動傷員或自己找車急救。
搬動不當,對骨折患者會造成神經損傷,嚴重時會發生癱瘓。 提示三 請儘可能遠離建築工地 居民經過建築工地時最好稍微保持點距離,因為有的工地圍牆經過雨水滲透,可能會鬆動;還有一些圍欄,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樓上沒有及時收集的材料,譬如鋼管、榔頭等,說不定會被風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為如果風大,塔吊臂有可能會折斷。還有些地方正在進行建築立面整治,人們在經過腳手架時,最好繞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四 一定要出行建議乘坐火車 在航空、鐵路、公路三種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颱風影響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議不要自己開車,可以選擇坐火車。 提示五 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請檢查家中門窗陽臺 颱風來臨前應將陽臺、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切勿隨意外出,家長關照自己孩子,居民使用者應把門窗捆緊栓牢,特別應對鋁合金門窗採取防護,確保安全。
市民出行時請注意遠離迎風門窗,不要在大樹下躲雨或停留。
關於颱風韋帕的週記,颱風韋帕的介紹
溫州市氣象災害預警訊號公告。溫氣預2007年第56號。溫州市氣象台09月19日10時20分變更颱風紅色預警訊號為颱風橙色預警訊號 本台於09月19日10時20分將颱風紅色預警訊號變更為颱風橙色預警訊號。受強熱帶風暴 韋帕 影響,預計今天我市陰有暴雨到大暴雨,區域性特大暴雨。沿海海面今天南到西南風10...
颱風怎麼形成,颱風怎麼形成的
您好!颱風的形成 颱風的成因,是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公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公升,如此迴圈,終必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 風 由於海面之廣闊,氣流迴圈不斷加大直徑乃至數有公里。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磨擦,由於越接近赤道磨擦...
颱風怎麼畫,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畫颱風需要注意颱風有一箇中心點,然後從這個中心點不斷地向外延伸和擴散,形成一個螺旋的結構。為了突出颱風,一般要藉助別的東西來形成比對,例如,在臺風的四周可畫一些表示風向的線條,飄散的樹枝,各種零碎的物品等等。還有一種畫法是先畫出颱風的輪廓,再將輪廓勾勒成曲線,突出颱風的破壞力,畢竟流暢的線條會讓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