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遺憾中的人
中國明代哲學家 的基本觀點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發展了陸九淵的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王守仁所說的「心」,指最高的本體,如說「心即道,道即天」;也指個人的道德意識,如說「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這比陸九淵所說的個人本心意義廣泛。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思想把心學唯心論發展到極端,為他的知行合一學說奠定了宇宙觀基礎,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樓:
佛教說的「心外無物」就是指不存在真實的器情世界。
所有的能被感知的世界,都是心造的,也就是佛教說的「一切唯心造」。
這是釋迦牟尼佛三時說法,於方廣諸經中一再提到的觀點。
這個初聽起來有點像「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因為,既然外境、外物具由心造的話,那麼,那個能造的「心」(狹義的說這個心單指「阿賴耶識」)就應該是真實的,這不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我論」論嗎?其實不然,佛教的意思是:有為法里凡夫的分別心是顯現器情世界的原因,而駐於無住涅槃境界的佛和大菩薩,是沒有我所和我執的,只有隨眾生願力顯現的願力身(報身和化身),而沒有凡夫那樣我執習氣嚴重的業報身,所以,《金剛經》說:
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所以,釋迦牟尼佛是告訴眾生,所有你覺得真實的世界,其實都是被業力染著的阿賴耶識隨緣顯現的外境。
3樓:匿名使用者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4樓:大慈悲心
心外沒有任何東西、無人我之分
5樓:
心外無物的觀點,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發揮,也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論證。通過此論證,可以得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的結論,為心學接下來所提出的道德學說作準備。
程朱的性,負載的是理,那麼陸王的心,負載的是什麼?是良知。
心學家以良知作為人性本善的證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汙染作為後天之惡的**,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作為覆心的具體方式。
象山認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後天的不善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物慾對於本心的汙染,這種說法和道學一系的觀點一樣。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
名利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物慾。
佛道一切皆流,無物永駐是什麼意思
萬物諸性本空豈能有恆長不變的理。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能見之物皆無實體 2.四大皆空 地 水 火 風是構成宇宙的四大原素,都是空無所有3.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牲地獄皆心所為心 宇宙萬物及所有自然現像都是心理作用 4.芸芸眾生,皆能成佛 清淨的心就是佛性 所以一切萬物都在流逝,沒有永遠存在的...
長亭外是什麼意思,《送別》長亭外是什麼意思
亭在古代詩歌中是送別的意象。到了唐代,從現存的文學作品可知這一時期的亭不僅具有驛館 宴遊等功能,而且具有私宅景觀的功能。在唐代文學家的筆下,亭不僅是用來文學創作的場所,它也是文學家人格魅力的呈現。在文人的眼中,裴虯的 怡亭銘 把文人對亭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 勢壓西塞,氣涵東溟。風雲自生,日...
心渃相依什麼意思,心若相依什麼意思
心若相依 的意思是,兩顆心好像緊緊地貼在一起一樣。若解釋為好像 版彷彿,不是如果。常見的語句有權 心若相依,白首不離 兩顆心緊緊地靠在一起,就算頭髮白了,也不分離。心若相依,命若相惜 兩顆心好像緊緊地貼在一起,將對方看做自己的性命般倍加珍惜。心若相依什麼意思 心若相依 的意思是,兩顆心好像緊緊地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