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各國君主稱王順序及王名,戰國七雄各國君主稱王順序及第乙個王名

2021-06-18 08:13:21 字數 5103 閱讀 8820

1樓:九韻樂器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稱王的順序是:楚、齊魏(兩國徐州相王)、秦、韓燕(於同年稱王)、趙(前306年)。第乙個王為楚武王。

1、楚國:

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2、雖然魏惠王在西元前369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西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

3、西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

4、西元前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南韓、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

擴充套件資料

五國相王

戰國時期魏、趙、韓、燕、中山五國君主相互稱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繼魏、齊之後自稱王。同年,魏惠王為拉攏南韓而尊韓威侯為王,即韓宣惠王。

魏惠王、韓宣惠王帶了太子入朝於趙,和趙交好關係。齊國對趙不滿,派田朌率軍攻趙,獲勝。見到齊國勢力強盛,魏惠王屈節請求和齊威王和會。

前324年魏惠王、韓宣惠王和齊威王會於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齊威王會於甄。

為對付秦的連橫策略,出任魏將的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其目的是貫徹合縱的策略,試圖以此聯合五國的力量與秦、齊、楚等大國對抗。

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君主開始稱王。大國對「五國相王」取敵視態度,齊國曾以中山國小為藉口,欲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君廢除王號,但沒有成功。

徐州相王以後,齊國對魏國停止了進攻,但西邊的秦國卻並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魏國則是阻擋它進一步向東發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視魏為"腹心疾",因而不停地攻魏。

秦惠文王五年(西元前333年),任用魏國人公孫衍為大良造。魏國為了與秦結好,把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獻給秦,秦把它改名為寧秦。

次年,公孫衍在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將軍龍賈被俘,消滅魏軍8萬。秦惠文王九年,秦軍渡過黃河,攻占了魏國的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山西聞喜縣西)等地。

秦惠王十年以張儀為相,是年張儀同公子華攻占魏蒲陽。

接著張儀又勸說秦惠王將蒲陽與焦、曲沃歸還給魏國,並讓秦公子繇為"質"到魏國,以與魏修好。張儀與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長線釣大魚。不久張儀就往魏國勸說魏惠王對秦"不可以無禮"。

於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

魏上郡轄15 縣,地在今陝北洛川、延安一帶。少梁即今陝西韓城縣,為河西重鎮。秦國奪得魏河西、上郡700 裡地,並攻占河東魏國一些地區,這就使秦、魏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魏國所依憑的河山之險也大部喪失。

秦國對魏國戰爭的節節勝利,聲威大增,於是秦惠王在魏、齊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西元前324 年)改元稱王。

在齊、秦夾縫中的魏國,以自身的力量顯然不能抗擊秦國的進攻。

為了抵抗秦國(也為了防備齊國),魏國必須爭取南韓。

魏惠王後元十年(西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韓地,在今河南滎陽北)尊韓君威侯為王,韓威侯於是更名為韓宣王。

十月"鄭(韓)宣王朝梁",韓王前往魏朝見惠王。

同年,趙武靈王即位,魏惠王帶著太子嗣,韓宣王也帶著太子倉到趙國,在信宮朝見新王,目的是結三晉之好。

趙國原本與齊國相好,但是在趙肅侯二十三年(西元前327年)齊伐燕國,三晉聯合救燕,趙將韓舉與齊軍戰於桑丘,趙將戰死,故魏、韓往朝武靈王,以破壞齊、趙的聯合關係。

2樓:匿名使用者

楚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稱王,並一直沿用到亡國,第乙個王是楚武王齊威王魏惠王

韓宣惠王

秦惠文王

趙武靈王 燕王噲

戰國七雄七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姓什麼?

3樓:各種怪

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

1、齊國,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姜姓。

2、楚國,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

3、楚國,姬姓。

4、南韓,韓姓。

5、趙國,趙姓。

6、魏國,畢公,姬姓。

7、秦國,嬴姓。

4樓:君子陶陶

齊: 原本姓姜 戰國時姓 田 ,所謂田氏代齊

秦:贏燕:姬

趙:趙魏:魏

韓:韓羋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後裔(例如屈原、白公勝、子蘭等等)皆以羋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當了楚王以後,才能以熊為氏。當然,楚王在以熊為氏的同時,還在以羋為姓。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七雄的成都:

臨淄齊國是周代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門。

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並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歷史,直到被秦國所滅。

郢郢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楚國的首都,在湖北省西部,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北面三公里左右紀南城。楚國在建國初期定都丹陽(古丹陽位於河南淅川境內)。後來為了和一些小國家爭奪漢中,遷都郢,後又東遷。

從西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應該位於紀南城)到西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帶兵攻進郢都、楚國遷都於陳,郢總共作了411年楚國都城。

薊城西元前2023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宗室召公奭於燕國,都薊城(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是為北京建都之始。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

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新鄭南韓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邯鄲邯鄲是戰國時趙國的國都,《後漢書·光武紀》注:「邯,山名。鄲,盡也。

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歷史。

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衛,後歸晉。自西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於邯鄲,至秦滅趙,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

大樑大樑城,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前365年,魏惠王遷都於此並築城。為區別於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臨汝縣),命名為「大樑」。

又因城北的人工溝渠浚水(或浚儀渠),稱浚儀。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領兵攻打魏國。秦軍引河溝水灌大樑城,三月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國滅亡。秦國在此地置浚儀縣。

城池遺址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公尺多,具體範圍尚未查明。據考證應與現存的開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咸陽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巨集的帝都。

5樓:愛夏的你呀

1、秦國:贏姓、始祖伯益。

嬴是乙個古老的姓,始於堯、舜時期。秦朝的祖先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伯益得姓後,擔任了重要官職,成了舜的重臣。

2、楚國:羋姓、始祖、鬻熊。

羋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姓氏出生地楚國丹陽,相傳是火神祝融的後代,所以其楚國的圖騰是乙隻火鳥。

3、田齊:陳姓、田氏、始祖田完。

齊國是姜太公的後代,先為姜姓,後為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於西周初年,當時周武王為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姜太公)于齊(今湖南)。

4、趙國:贏姓、趙氏、始祖造父。

武王伐紂,諸姬並起。與殷商屬於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於紂王而被周王室所厭棄。

惡來戰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惡來之弟季勝擔任蜚廉族的宗主。季勝曾孫造父善御戎,相傳造父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為氏。

5、燕國:姬姓、始祖召公奭。

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而且姬姓是周王朝開國君主武王姬發的姓氏。

6、魏國:姬姓、魏氏、始祖畢公高。

魏姓,晉國六卿之一,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

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

7、南韓:姬姓、韓氏、始祖韓武子萬。

韓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

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

6樓:相其英仍辛

齊:周朝建立時,姜尚(姜太公)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其子孫繼承王位。

楚: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

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乙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乙個強國。

燕: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所以燕國國君是周文王後代。

韓、趙、魏: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皇室宗親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

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南韓,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

這時的戰國韓、趙、魏三國國君仍然是周王室後代。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

秦:秦以贏為國姓,據《史記*秦本紀》記載,贏姓始祖是大禹治水助手伯益。其後代第乙個秦國國君只是乙個附庸他國的子爵(諸侯等級為公、侯、伯、子、男,如宋國為公爵,此時已被齊國所滅,齊國、晉國為侯爵,韓、魏、趙三家分晉),後因秦襄公(不是公爵之意,「公」

當時是對諸侯的尊稱)護送周幽王之子平王姬宜臼到洛陽建立新王廷而立功,因此公升為伯爵,列位諸侯。

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

這是前期的

戰國七雄是哪七雄?戰國七雄指哪七雄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 魏國 南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 齊國 楚國 燕國 南韓 趙國 魏...

戰國七雄都有哪些國家,國君都是誰

秦國 秦孝公 前382 338 楚國 楚威王 前340 329 齊國 齊威王 前356 320 南韓 韓昭侯 前362 333 趙國 趙武靈王 前325 295 魏國 魏惠王 前369 319 燕國 燕昭王 前311 279 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兩百多年,有很多國君 戰國七雄七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姓什麼...

戰國七雄是什麼 戰國七雄是哪幾個

戰國七雄不是人名。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 5個 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 戰國七雄 齊 孟嘗君 楚 春申君 趙 平原君 魏 信陵君 燕 韓 秦。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