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v天天向上吧
是杜甫的組詩《前出塞》的第六首
前出塞其六 唐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註釋:1.挽弓:拉弓。
2.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3。長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6.列國:各國。
7.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10.豈:難道。
【譯文】:
用弓就要用堅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首領。
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2樓:另氣一氣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誰的詩句﹖
3樓:孔秋芹迮癸
擒賊先擒王釋義
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關鍵。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事例~,把主使人拿住,學生自然就老實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誰的詩句
4樓:匿名使用者
本詞出自杜甫《前出塞》一共九首,以其六最為著名,其原詩為: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5樓:老北京土豆
杜甫的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6樓:鳳迪水施詩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這兩句是說作戰要先除敵之首惡。馬易射,馬倒,人不降則斃,王擒,敵不敗則潰——射人就要先射他的馬,擒賊就要先擒他的王。似謠似諺,頗富韻致,饒有理趣。
兩個「先」字,開人胸臆,提出了對敵要有方略,智勇並用。這兩句也用來比喻做事情要抓住關鍵,處理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
7樓:v天天向上吧
是杜甫的組詩《前出塞》的第六首
前出塞其六 唐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註釋:1.挽弓:拉弓。
2.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3。長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6.列國:各國。
7.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10.豈:難道。
【譯文】:
用弓就要用堅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首領。
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的作者是誰
8樓:九經略唐羅
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唐杜甫
《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明梁辰魚
《浣紗記·顯聖》:「用箭須用長,挽弓須挽強;射人先射馬,擒賊定擒王。」
吳晗《燈下集·古代的戰爭》:「戰將本人並未打敗,只因馬力乏了,或者馬受傷了,進退不得,被敵方殺傷,吃了敗仗。『射人先射馬』就是這個道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全詩是什麼 詩名
9樓:金牛咲
出自唐代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全詩為: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譯文: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寶十一載(752年),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10樓:無拘無束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出自杜甫的《前出塞》一共九首,以其六最為著名,其原詩為: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本詩作者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11樓:易客
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和打蛇打七寸乙個道理,意思就是要解決問題就要抓住其要點,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樓:手機使用者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語出杜甫《前出塞》組詩之六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就是用弓箭射人的時候,先射那個人騎的馬。捉賊的時候,先把那群賊的王逮住。。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包含什麼哲學道理
14樓:岸裡何以顧
射人先射馬,哲學上稱為「圖難於其易」。從目的和手段上來說,採用簡便的手段(馬比人目標大,容易射擊)來達到相似的目的(人落馬,也就在劫難逃)。
擒賊先擒王,哲學上叫做「關鍵的少數」。一般的事物都具有決定性因素和關鍵部位,抓住要害處理問題,其餘的便會迎刃而解。在集團內,王為首,全力以赴抓住首領,其他的便會散夥,或自投羅網。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那首詩的
前出塞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好像是杜甫的 前出塞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全詩是什麼詩名 前出塞九首 其六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杜甫 712 77...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出自於誰的筆下
前出塞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註釋 挽弓 拉開 開弓。擒 捉 拿。譯文 用弓就要用強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頭。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的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成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在哲學上什麼意思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所蘊含的哲理是做事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或過程的多種矛盾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種矛盾居於支配的地位,起著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作用,這種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則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規定著次要矛盾的解決,主要矛盾解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