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面當時司馬懿聽到了諸葛亮親自監督發放軍糧時非常開心,說諸葛亮命不久矣!請問下高手

2021-04-30 11:30:18 字數 5980 閱讀 6402

1樓:千年歷史千面遊

諸葛亮連監督發軍糧這等事情都管,那就證明了他管得工作太多,工作量太大。而乙個人的精力有限,過量的工作就會讓身體透支,時間長的話就會影響到壽命。

2樓:曹冠華與許佳麗

第一百零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公尺?」使者說:

「三四公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孔明其能久乎」(《晉書·宣帝紀》)!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

3樓:怒射天狼

事必躬親,勞累過度,還能有多少精力用來謀劃戰爭,再就是手下人辦事不利,不能讓他放心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卻說孔明令高翔佯作運糧,驅駕木牛流馬,往來於上方谷內;夏侯惠等,不時截殺,半

月之間,連勝數陣。司馬懿見蜀兵屢敗,心中歡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數十人。懿喚至帳下

問曰:「孔明今在何處?」眾告曰:「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營安住。今每

日運糧屯於上方谷。」懿備細問了,即將眾人放去;乃喚諸將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

在上方谷安營。汝等於明日,可一齊並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來接應。」眾將領命,各

各準備出戰。司馬師曰:「父親何故反欲攻其後?」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見我兵

攻之,各營必盡來救;我卻取上方谷燒其糧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敗也。」司馬師拜服

5樓:檢討

一百零三回!找了好久啊…

三國演義,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戰時,諸葛亮說了一句駟馬難追,請問那時就有這句話了嗎?駟馬難追是944年

6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裡有駟不及舌

魏書裡有駟馬不追

那個時代是車文化

諸葛亮來一句駟馬難追完全可能

7樓:奶白色的海

三國演義是**!不是正史!!!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有什麼故事

8樓:完美假知己

故事一:

司馬懿和諸葛亮兩軍對峙一百多天,諸葛亮幾次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女人的服飾,司馬懿大怒,上書請求交戰,皇帝派衛尉辛毗手持使節擔任軍師來制約司馬懿。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

「辛佐治持使節到了,敵人肯定不會出戰了。」諸葛亮說:「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出戰的意思,所以堅持請求出戰,是為了向部下示威(激勵士氣)。

將軍在部隊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夠戰勝我,何必要不遠千里去請示呢?」

故事二:

三國時期,蜀軍主帥諸葛亮病死軍中,蜀將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魏軍主帥司馬懿(字仲達)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裡。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

故事三:

話說在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由於東吳此時也從東南進軍魏國的合肥等地,司馬懿經過和諸葛亮的數次交鋒深知他的厲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馬懿堅守不戰。於是兩軍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於蜀軍遠道而來不可久戰。於是諸葛亮想用計策把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然後用事先準備好的易燃物質把司馬懿人馬活燒在上方谷。

待魏延把司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軍準備的易燃物質燃得火光沖天,眼看司馬懿等人將葬身火海,誰料此時不期大雨卻從天而降,將大火撲滅。司馬懿等人也就僥倖的逃脫了。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故事四: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

」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乙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乙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

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

「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

「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

」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9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 故事

1、第一次對決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率軍攻魏,包圍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區的賈嗣、魏平部,並用木牛運輸糧草,以保障其後勤供給。

當時,曹魏的****形勢比較嚴峻,東南方向要防備東吳,西北方向還要防備鮮卑。而恰恰在此時,主持對蜀漢作戰的大司馬曹真生病(歷史上真實的曹真絕不是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無能),於是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從荊州調來,讓其坐鎮長安,統一指揮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禦蜀軍。對於這次軍事行動,魏明帝對司馬懿給與了高度信任,稱「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接受重任後,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鑑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訊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此時,司馬懿在初戰不利的形勢下,立即收兵據險防守,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只得率軍退回。而司馬懿也尾隨諸葛亮到達滷城。此時,老將張郃建議:

「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資治通鑑》)主張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不應該只尾隨而不敢追擊。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並不聽從,還是繼續尾隨諸葛亮,追上蜀軍後,司馬懿還是不與諸葛亮交戰,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繼續據險不戰。司馬懿此舉令眾將極為不滿,甚至說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資治通鑑》)的話。

到了這年五月,司馬懿派張郃攻擊圍祁山的蜀軍,自己則親自率中路軍與諸葛亮正面對峙,在部將的紛紛要求下,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蜀軍正面交戰,不料魏軍大敗,被俘三千人。於是司馬懿隨即退軍保衛大營,繼續堅守不出。至當年六月,蜀軍後勤補給困難的致命問題再度凸顯,全軍糧盡,諸葛亮只得退軍。

司馬懿令張郃追擊,但張郃在木門被諸葛亮設定的伏兵射殺。

縱觀兩人的第一次巔峰對決,司馬懿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利用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的弱點,將其逼退。不過司馬懿雖達到了戰略目的,但在戰術上卻沒有佔到半點便宜。而諸葛亮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還是沒有解決後勤補給這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達到戰略目標,被迫退軍。

2、第二次對決

諸葛亮退軍後,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計諸葛亮在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調運糧草,以備再戰。而司馬懿並不這麼認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

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晉書·宣帝紀》)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的再次伐魏籌備了三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這次北代,諸葛亮準備充分,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並與孫權約定同時舉兵伐魏。

面對吳、蜀兩國同時舉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軍抵禦東吳,一方面繼續以司馬懿主持西線防務,對陣諸葛亮。從曹魏的軍事部署來看,魏明帝顯然更在乎東吳的軍事行動,並要求司馬懿沿用上一次的禦敵方針,「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大軍進至渭河南岸。司馬懿也率軍渡過渭河,背水立營與蜀軍對峙。此時,司馬懿對將領們說:

「亮若出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資治通鑑》)。不出司馬懿預料,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餘丈,南北長有七里左右,東西寬約二里,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衝的深溝,形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紮營並在此處搞起了屯田,顯然意在持久作戰。

那麼,司馬懿為何害怕諸葛亮出武功呢?從地圖上看,武功是曹魏關中地區的交通要道,距離長安很近,諸葛亮若沿著渭河,取道武功,則可直接威脅長安。如果這樣,司馬懿就不得不與蜀軍主力決戰。

這是與司馬懿的戰略初衷相背離的。而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為出武功要經過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狹長的河谷地帶,而司馬懿大軍又近在咫尺,諸葛亮不願意冒這個險。這與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轍。

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不敢冒險,往往已失戰略先機。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時,還派兵進攻北原。北原位於渭河北岸,若蜀軍攻取北原,則將切斷長安與隴西的通道,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對司馬懿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重視這個建議,派郭淮駐防北原。郭淮的營壘還沒有築成,蜀軍已到,「淮逆擊卻之」。

這樣,司馬懿卡住了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後,堅決據險不戰,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這顯然是蜀軍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同年七月,東吳在東線作戰失利,魏軍進一步獲得戰略主動。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西線正相持不解,建議明帝西幸長安。但魏明帝則輕鬆地說:

「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此時,魏、蜀兩軍在五丈原已經相持了一百多天,儘管諸葛亮想盡辦法刺激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終不為所動。逼得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試圖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為平息眾怒,乃上表請戰。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執持符節支援司馬懿堅守不戰的策略。諸葛亮得知此事後,無奈地說:

「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歿於軍中。從而結束了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巔峰對決。

3、死後的對決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整軍後退。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為名撤退,從而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對此,司馬懿說: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並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這其中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三國司馬懿的兒子,三國司馬懿的兒子是誰

共有九個,晉景帝司馬師,張春華生 晉文帝司馬昭,張春華生 汝南文成王司馬亮,伏夫人生 琅邪武王司馬伷,伏夫人生 清惠亭侯司馬京,伏夫人生 平原王司馬幹,張春華生 扶風武王司馬駿,伏夫人生 梁孝王司馬肜,張夫人生 趙王司馬倫,柏夫人生。1 司馬師 字子元,河內溫縣 今河南溫縣西 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有什麼故事

故事一 司馬懿和諸葛亮兩軍對峙一百多天,諸葛亮幾次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女人的服飾,司馬懿大怒,上書請求交戰,皇帝派衛尉辛毗手持使節擔任軍師來制約司馬懿。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 辛佐治持使節到了,敵人肯定不會出戰了。諸葛亮說 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出戰的意思,所以堅持請求出戰,是為了向部下...

三國中諸葛亮對陣司馬懿是哪一集,三國演義電視劇集諸葛亮與司馬懿鬥陣在哪一集

新版三國還是老的三國 有嚇死嗎?嚇死司馬懿諸葛亮不就省心了 嚇倒是嚇了他幾回,老版三國71集空城退敵,74集諸葛妝神,76火熄上方谷,77集秋風五丈原,死諸葛驚走活仲達 都算 三國演義電視劇集諸葛亮與司馬懿鬥陣在哪一集 在鮑國安唐國強主演的老 版三國演義裡這段情節沒有表出來。在高希希執導的新版三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