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聲暗示什麼,在古代鷓鴣鳥象徵什麼

2021-04-01 03:00:24 字數 4195 閱讀 5518

1樓:9點說史

鷓鴣聲暗示著離愁別緒。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裡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如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譯文: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裡傳來鷓鴣的鳴叫聲。詩中的鷓鴣都是襯托處境艱難或心情惆悵的。

擴充套件資料

鷓鴣鳥的生活習性

1、鷓鴣喜溫暖,怕寒冷,怕炎熱,喜光照,喜乾燥,怕潮濕,厭陰暗。適宜氣溫在20~24℃,相對濕度60 %。

2、鷓鴣喜歡群居,膽小,易受驚。遇到響聲或異物的出現,立即出現不安,跳躍飛動,反應靈敏。有較強的飛翔能力,飛翔快,但持續時間短。

3、鷓鴣生長快。尤其是12週齡前生長較快,剛出殼的雛鷓鴣,體重為14~16克,10週齡時,公鴣體重達500克,相當於初生重的33~38倍。

4、鷓鴣食性廣,是雜食性鳥類。不論雜草、籽實、水果、樹葉、昆蟲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飼料,均能採食,且覓食能力強,活動範圍較廣。

5、鷓鴣好鬥。由於鷓鴣馴化時間短,仍有野性。雌鷓鴣性稍溫馴,雄鷓鴣性好鬥。性成熟後的雄鷓鴣,在繁殖季節,常因爭奪母鷓鴣而發生激烈的啄鬥,直到頭破血流。

2樓:默¤木

鷓鴣鳥——離愁別緒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裡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等,詩中的鷓鴣都是襯托處境艱難或心情惆悵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鷓鴣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被看作是悲慘的象徵,鷓鴣叫是不吉利的,聽到不吉利的鷓鴣叫聲是有原因的,而「行不得也哥哥」這是作一種悲慘的象徵,

一般的文學作品中,鷓鴣聲聲表達的是什麼意象?

4樓:匿名使用者

鷓鴣——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思念,聲音淒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一曰離別。佳人執郎之手,淚眼相看,泣聲如咽:哥哥,哥哥,你別走(行不得也,哥哥)。

藉以常喻惜惜別情。唐朝張籍《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

送人發,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借鷓鴣之意象抒悵惘之離愁。二曰悲情。

因其聲悽切,常寓艱難之處境,惆悵之心情。清代尤侗《聞鷓鴣》有曰:「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徵人首盡低。

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鷓鴣聲裡,陌上行人前路無測,悽苦之絕境可見一斑。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三曰愛情。因喜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意象如同「燕子」「鴛鴦」。

唐代劉禹錫有《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借鷓鴣之和鳴,襯「歡不見」之落寞。諸如溫庭筠、李洵之《菩薩蠻》詞中鷓鴣皆有此意象,「雙雙金鷓鴣」、「雙雙飛鷓鴣」等,不足而論。四曰相思。

情愛所致,離別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雲和,郎從何處歸?」閨中女子,思念遠方情郎之愁緒.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韻。

5樓:匿名使用者

鷓鴣的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作者正思家之濃,然而卻不能歸,恰逢聽到這叫聲,似叫住作者漂泊的腳步,怎知作者也是身不由己,思鄉之情濃,愁情由此顯而易見。

在古代鷓鴣鳥象徵什麼

6樓:蘇錦萱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裡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7樓:離我遠點

古代鷓鴣鳥象徵思鄉之情。

鷓鴣是一種鳥,主要分布於我國南部各省。據說鷓鴣的叫聲嘶啞,但也有認為其叫聲婉轉悠揚,不管怎樣,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哥哥,哥哥,你別走)」,它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故在古代詩詞創作中經常被用來作為一種烘托離愁別緒與思鄉懷人之情的意象。

古代交通不發達,那些出行的遊子,客居他鄉,不知自己的歸期,不知自己的未來,他們思鄉戀親,於是,他們把濃濃的長長的情思寄託給了林中飛翔的這只小鳥——鷓鴣。在夕陽古道中,在衰柳長堤下,斷腸人聽到了斷腸聲:行不得也哥哥。

它們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荊棘,有險灘,有狂風,有暴雨,有無邊無際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鷓鴣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它已經是古人靈魂的一種寫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種寄託。

鷓鴣的意象是什麼?

8樓:婷迷土兵

鷓鴣的叫聲聽起來像是「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達離別的傷感惆悵或是對故鄉的思念。

如:南行直入鷓鴣群,萬歲橋邊一送君。李益

楚客天南行漸遠,山山樹里鷓鴣啼。張籍

楚岫接鄉思,茫茫歸路迷。更堪斑竹驛,初聽鷓鴣啼。司空圖石城花暖鷓鴣飛,徵客春帆秋不歸。許渾

客思莫牽蝴蝶夢,鄉心自憶鷓鴣聲。齊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陸遊

鷓鴣 ,在古典詩詞裡有什麼特殊的文化含義或象徵

9樓:匿名使用者

鷓鴣的形象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它的叫聲像「行不的哥哥」,充滿離愁別緒,引發思念,聲音淒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鷓鴣——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思念,聲音淒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在古典詩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義和象徵:

一為離別。佳人執郎之手,淚眼相看,泣聲如咽:哥哥,哥哥,你別走(行不得也,哥哥)。

藉以常喻惜惜別情。唐朝張籍《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

送人發,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借鷓鴣之意象抒悵惘之離愁。

二為悲情。因其聲悽切,常寓艱難之處境,惆悵之心情。清代尤侗《聞鷓鴣》有曰:

「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徵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鷓鴣聲裡,陌上行人前路無測,悽苦之絕境可見一斑。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三為愛情。因喜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意象如同「燕子」「鴛鴦」。

唐代劉禹錫有《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 鴣鳴。

」借鷓鴣之和鳴,襯「歡不見」之落寞。諸如溫庭筠、李洵之《菩薩蠻》詞中鷓鴣皆有此意象,「雙雙金鷓鴣」、「雙雙飛鷓鴣」等,不足而論。

四為相思。情愛所致,離別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和,郎從何處歸?」閨中女子,思念遠方情郎之愁緒.

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韻。

10樓:love月下燈光

一般都是遊子的感懷,離鄉的情愫,行者的離殤!

因為鷓鴣的叫聲擬音為:「行不得也哥哥」,你說旅人離鄉本就感懷,再聽到這樣的叫聲情懷更甚!

辛棄疾這首蠻喜歡!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鷓鴣【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象徵含義:鷓鴣,似雞而小,叫聲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聲抒寫離愁別緒。這首詠物詩重在表現鷓鴣啼聲哀怨悽切,藉以抒寫遊子的鄉愁旅思。

11樓:小劍你妹

鷓鴣在詩歌中的象徵含義。

鷓鴣【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象徵含義:鷓鴣,似雞而小,叫聲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聲抒寫離愁別緒。這首詠物詩重在表現鷓鴣啼聲哀怨悽切,藉以抒寫遊子的鄉愁旅思。

12樓:麻麻麻麻

鷓鴣的叫聲嘶啞,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所以,鷓鴣也就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徵

鷓鴣是什麼鳥?詩詞中代表什麼

鷓鴣是產於我國南方的一種珍禽,形似母雞,頭如鵪鶉,背腹部有黑白兩色相雜,腳黃色。其鳴極似 行不得也哥哥 成為騷人墨客所歌詠的物件。鷓鴣 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思念,聲音淒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鷓鴣屬禽,與杜鵑,鴛鴦,燕子,鴻雁等齊名,皆為詩詞之所寵愛。多...

鷓鴣是一種什麼樣的鳥 古詩裡常提到,有何象徵意義

英文名 chukar 鷓鴣,又名石雞,紅腿小竹雞,俗名 赤姑,花雞 懷南,越雉 鷓鴣 鷓鴣鳥,中國鷓鴣,在我國多分布於見於雲南西部及南部 貴州西南部 廣西 海南 廣東 福建 江西 浙江及安徽。為常見候鳥。鷓鴣鳥 棲於低地至海拔1600公尺的乾燥林地 草地及次生灌叢。喜群居生活。鷓鴣既是一種非常美麗的...

鹿在清朝是什麼地位的象徵,鹿在古代象徵什麼 在古代,鹿代表什麼

一 鹿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長壽的象徵,還代表政權和帝位。尤其是白鹿,人們稱之為 仙鹿 或 天祿 視之為祥瑞神奇的瑞獸。二 鹿是大自然中常見的動物,它的形體奇特,四肢細長,身上有漂亮的花點,牡鹿還長著枝角,形象十分可愛。鹿 祿 漢書 蒯通傳 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張晏注 鹿喻帝位。即鹿作 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