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向上攀爬的
釋義: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做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1、原文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釋義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做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3、出處
出自老子《道德經》。
2樓:小橙子
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釋義: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3樓:姬覓晴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意思是: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該句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認為「天道」的特點在於減少有餘而補給不足,而「人道」則反之。
譯文: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德。
4樓:力達檀依珊
是老子在《道德經》裡的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註釋】
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
5樓:濯罡局騰逸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意思:大自然的規律,遵循的是減少多餘的去補給不夠的。人的處世原則卻不是這樣,而是減少已經不夠的去奉獻給有餘的。
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
6樓:圓圓o圈
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從這一章的語言,我們可以明顯的又從人性的角度、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乙個比較。天之道、人之道;天之道是怎麼樣呢?天之道就是利而不害,說通俗一點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而人之道損不足以補有餘,這說明人心它是個非常乖戾的事物。
這個乖戾的事物,意思是說它偏偏不按自然的這種規律去辦,它非要按自己的心情和慾望去辦。所以它越是有的時候,它越是奢望;越奢望,那麼它越是有為,越是有為,它的心機就越是發達,越發達,它越是擾亂自己的存在,同時也擾亂了天道的這種運作。
當然這個天道的運作,你再怎麼擾亂,它還是要幫助你的,因為你的所有的存在它已經給你匡定了,這個匡定的意思就是說你擾亂不了它,但是你擾亂的結果,最後就是你擾亂了自己。
所以說天之道猶張弓乎?無非就是說要我們學會乙個方法,那就是說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像我們昨天談到日本的山岸主義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大家共同生活在乙個環境裡面的時候,本身就是把有餘的部分拿過來補充不足的一面,然後獲得這種平衡,這種平衡實際上就是因為精神上的合一才叫平衡,精神上的合一實際上是最富足的這一面。
但是作為我們現代人他不是這樣去衡量,往往是衡量來,衡量去,衡量的是金錢,就是以金錢去衡量人的現狀,衡量人的未來,總認為金錢才是最靠得住的。這就使得我們人類,特別是我們現代的中國人這種狀態離道就越來越遠了。
解釋加上分析和聯絡現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7樓:仰雁懷綾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第七十七章的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擴充套件資料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在文章中的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提出兩種道——即「天之道」和「人之道」,或自然秩序和人世秩序,是有價值上的鮮明態度的,這就是褒天之道而貶人之道。在他看來,「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老子稱讚天之道,顯然在於天的損有餘而補不足,使自然界趨向平衡,而損不足而奉有餘的人之道,則使社會貧富懸殊,發生嚴重的不平衡也是不平等現象,那這個嚴重傾斜的社會一定是危險的,甚至岌岌可危。
老子批評的這種「人之道」,是一種偶然的或暫時的情況嗎?顯然不是,我們知道,《新約·馬太福音》就講過乙個故事,一位國王給三個僕人同樣的金錢去賺取城池,他**行賞的辦法,卻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個故事後來演繹為「馬太效應」。而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今天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即使乙個社會中的人都從經濟發展中獲得了好處,但富者與貧者的所獲也極不成比例。老子所說的這種「人之道」,固然也是一種道,也呈現為一種秩序,但是由於這種道和秩序嚴重偏離了自然大道,不可能是一種美好的、完成的狀態,它必定包含著內在的矛盾,並在它的推動下向著未來尋求解決之道。
老子所說的「天之道」,我們可以從山體滑坡、水往低處流的現象來了解。由於地心引力,即使地球由於板塊碰撞形成造山運動,在大地上出現高山和峽谷,但高山不可能無限地增高,山體滑坡和流水也會不斷地湧向峽谷;當然,即使如此,地球表層也不可能變成乙個無差異的平面,而是維持著總體上的動態平衡。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損不足以奉有餘--出處--譯文
人民網-張曙光:論秩序與社會歷史秩序-第16、17和18段
8樓:樹墨徹夙姬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很深,但是不難理解,讀過《
易經》之後會更好的接受。《道德經》的參照也是《易經》,而《易經》是純客觀講述理性和規律的書。《道德經》中的自然就是《易經》中所說的象。
易經是講陰陽的,自然中或者世界的現象中乙個座標的正負兩個形體就是陰陽,對於非生命來說對應的就是生命。其實這裡的人,指的是生命更合適。餘和不足也是一對,要知道什麼是餘和不足要知道什麼是虛和實,形體是餘,形體要變演而尚未變演的為虛或者不足,所以生命是用虛來補實的,非生命是用餘來補不足的。
這是一種迴圈,背後是與易經相同的世界執行的規律,還有乙個陰陽對,類似與靈魂的聚與散這裡就不說了
9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
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德。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的
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選段: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11樓:蘇冰堰
你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主要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人類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指自然規律會把萬物進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
濃的氣味會擴散到淡的地方,於是淡的地方的氣味就變濃。
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是指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借助權威,借助貴人,借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
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
該句是老子在《道德經》裡的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講的是: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是這樣,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
12樓:乄小兔幾
該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意思是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
具體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參考譯文如下: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
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
這句話完整為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出自老子 道德經 譯文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
心有餘而力不足意思相近的成語,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哪些?
力不從心 成語解釋 拼音 l b c ng x n 釋義 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出處 後漢書 西域傳 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例句 按我的政治思想水平 鬥爭閱歷和知識能力,擔當編選 同志詩詞的工作確是 張茜 詩詞選集 序言 有心無力 力不從心 鞭長莫及 與 心有餘而力...
「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近義詞是什麼
心有餘而 來力不足 的近義詞是源 1 愛莫能助 i m n ng zh 愛 愛惜 莫 不。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2 無能為力 w n ng w i l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 解決某個問題。3 無可奈何 w k nai h 奈何 如何,怎麼辦。指感到沒有辦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