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佛陀永相隨
把中庸之道恰當地用於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身心、人與社會的關係,即是和諧思想。
人與人,人與身心,人與社會的關係上有何和諧思想
2樓:真商木倉
現代社會要求我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應遵守以下的社會公德:(1)應具備儀表整潔、舉止端莊、語言文明等文明舉止;(2)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3)工作、開會、赴約要守時;拜訪別人要事先通知;遵守契約,言而有信;(4)遵守公共秩序;(5)維護社會公共財產和設施;(6)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3樓:柒月黑瞳
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辯與實踐,奠定了以儒家仁學理論「天下歸仁」為核心、「和而不同」為原則的和諧文化精神,其主要內容為: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
一、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
對於「仁」的理解,歷代的思想家在根本上都贊同這樣乙個內涵:「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與標準,是人天賦的內在本質的不可改易和不容偏離的原則性規定。根據「仁」的要求,人要修身養性,從而實現個人的道德完善和境界提公升,並以此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
所以,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首先,身心和諧的重要性體現在治國平天下中的基礎性作用。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學》也強調:「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其次,身心和諧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主體的內在要求方面。
傳統的和諧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認為是主體本性要求主體修身養性從而達到和諧:對上,有孟子把君主的身心和諧即「仁」與國家的興衰緊密聯絡,「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對下,有荀子主張國君的「仁」教化「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正」。
通過孟子和荀子的論述,主體的身心和諧有了內在的正當性。
二、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
修身以成仁是天下歸仁的基礎,由己及人、實現群體和諧則是天下歸仁的關鍵。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很大程度上就有群體和諧的意味,即個體在修身的前提條件下通過感染帶動他人修身實現群體和諧。至於如何「由己及人」,孔夫子的「安人」思想給我們提供了乙個途徑,即曾參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積極作為,將好的東西推薦給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是消極的不作為,不要將自己厭棄的東西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之道,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是對「仁」在群體層面上的闡述,在傳統文化層次上,「仁」既是家庭等級倫理的需要,也是政治和社會倫理要求。首先,傳統文化宣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直接目的是「齊家」,因此,由己及人必須先在個體家庭中實踐,即維護等級尊卑家庭的群體和諧。其次,在家庭和諧的基礎上,「仁」開始由「家」向「國」過渡,在孟子的竭力推廣下,「仁政」理念進人了統治階級的生活,仁政「安人」、保國、平天下。
再次,「仁」作為社會倫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普遍友愛的意義,即所愛之人從家人開始向外普及,最終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傳統文化長期追求思維的整體性和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這也決定了身心和諧和群體和諧的目的是建立乙個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的社會。
三、「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哲人天人觀的永恆主題。儘管他們對「天人合一」的理解有著明顯的差異,如老子的匝天論」,荀子的「制天論」,《易經》主張天人調諧論等,但總體上說來,「天人合一」論強調人與自然的一致性,強調規律與行為的和諧性,認為人要以實現天道為己任,體現宇宙大化之流行,強調天道與人道、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絡與和諧統一。
古人對於「天」的頂禮膜拜源於對強大自然的恐懼和敬畏,人們在逐漸揭開「天」的面具後,仍然堅持了對「天」的多樣化理解,這主要是沿著「自然」之天與「倫理」之天兩條線路發展,前者以道家為代表,後者以儒家為代表。此後,「天」既是宇宙萬物的生命起源,也是人倫道德的價值本源。在倫理之天與人相通、引領人的行為向「人」發展的同時,自然之天也與人相融,強調自然對人的重要性和人對自然的尊重,這樣「天人合一」把對自然的倫理尊重與對人的人文倫理關懷聯絡起來,在倫理上實現和完成了人道與天道的徹底貫通。
傳統文化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麼
4樓:驀然回首處
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原因:
1.傳統文化的價值
(1)特定意義
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乙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乙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家具有參與感。
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
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鍊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繫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
儘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欲",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中國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
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
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係,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
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2)思想信仰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儘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
「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以及燦爛的傳統文化,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稱道。這不僅對於樹立中國的自信心,也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當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日益侵蝕著人們的心靈,當人們面臨「後工業化」、「後現代」的心靈荒原,當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再也找不到價值信仰。
中國傳統文化「內傾」性品質,以及「內聖外王」原則,給了多少人以心靈慰藉。當人們不再相信正義、善良,不再相信博愛和同情;當人們專注於愛情的****中,當人們只幹著「損人利己」、「惟利是圖」時,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純粹性,給了多少人以行事準則,不再讓他們在現代社會中找不到自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許多外國人所仰慕和傾倒,故宮、長城總會贏得外國人讚嘆。
這種真正屬於中國的東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義。英國著名歷史學者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允許他自由選擇時間和國度的話,他說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公元1世紀的中國人。
可見,中國古代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萊塢,頻頻從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取材,拍攝電影,這都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性。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資源的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其提供了準則。
2.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1)仁者的關懷: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對於以宗教為主導的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儘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
「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2)道德的教化:構建文明的必然途徑
除了對個體意義上的人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對群體,倫理意義上的人的道德規範與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規範體系,概括起來就是忠孝仁義。這種品德規範對於個體來說,內化為個人人格的修養,外化為在人倫關係中實踐道德上的義務:
尊老、愛幼、忠君等等。
這一點也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爭議頗大的一點:過去我們在批判傳統文化時,總習慣於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等作為首要批判物件,然後不計其餘地把整個傳統文化打入冷宮。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不難發現這一整套道德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促進了而非阻礙了當時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
只是對於當代社會來說,我們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現的不合理成分,去偽存真,弘揚一種現代社會正常動作所需的道德規範。而這種注重對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國」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今天構建精神文明所繼承和發揚的。
(3)和諧: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大精華所在,便是和諧的思想。「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方面關係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和諧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強調不偏不倚,及而不過,強調一種中和之美,協調之美。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在中國傳統哲學看來,人的品性與天地合一,四肢對四季,五臟對五行,中國傳統文化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種合諧的境界,更是一種詩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對於當代中國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諧,不僅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更具有強烈的美學意義,哲學的況味,它所能涵蓋的不僅僅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人與環境關係的範疇,而且上公升到了人生信仰的範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公升,彌補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意義。
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哲
人類社會是進步的,力求與自然和諧相處,但這不等同於恢復原始生態,若是這樣的話人類社會文明便不會創新發展,會給社會生活帶來極大影響,自然是錯的。考研 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學這兩個專業哪個更容易考。推薦下211的院校 我有個同學考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據他說全是書上的內容,並不是特別困難 如果你想達到這兩個目...
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什麼竹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
象徵意義 竹是中國美德的物質載體,是君子的象徵,為無數仁人志士喜愛,古今文人墨客對竹充滿了讚美,留下了大量的詠竹詩和竹畫。中國人最早的竹情節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之後,竹從一種文化意義演變到了一種民俗的意象,例如 竹報平安 常用來祝福平安吉祥。國畫中的竹常以水墨表現竹的形象與氣韻,墨竹畫在寫意花鳥畫中...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許多獨具
c試題分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 中西合璧 是傳統的旗袍改進,袖短等特點說明中西合璧特徵,有西服的特點,但有四個口袋等,具有中西合璧特徵,傳統的建築,裡弄住宅具有傳統建築特點,但從建築風格來看,又具有西方建築特點,具有中西合璧性質。故c項正確。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