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

2021-03-23 02:50:12 字數 5313 閱讀 6995

1樓:huntway航為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誰見 一作:時見)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2樓:落星忘憂

這首詩寫於宋元豐五年2023年。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發洩於詞中,因而激怒新黨,**入獄,歷時百餘日。

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暫居定慧院。這段經歷,總不免使他產生孤寂之感。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著一「掛」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與地的景色連線起來,顯示出無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並為引出全詞的審美意象——孤鴻雁,埋下了伏筆。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這般夜色之中,彷彿有個幽人獨來獨往,如同孤鴻之影。

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比。作者在這裡以幽人來比況孤鴻,暗示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孤鴻縹緲不定,剛一棲身,又遭驚擾。「卻回頭」,極逼真地描摹出倍受驚擾的神態。

「有」什麼「恨」,蘇軾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筆法給讀者留下思維空間,增強了本詞的誘發力和神秘色彩。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心懷幽怨和不滿,寧願寄宿於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棲於寒枝之上。「揀盡」和「不肯」兩詞,明確地表明了孤鴻不願隨俗同汙,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質。

「寂寞」和「冷」,則說明孤鴻甘於忍耐寂寞和苦痛。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徵等藝術手法,抓住「孤鴻」這一特定的審美意象來狀物抒情,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

3樓:孫小燦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彷彿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並頻頻回頭,卻總是無人理解它內心的無限幽恨。

它不斷於寒冷的樹枝間逡巡,然而不肯棲息於任何一棵樹上,最後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4樓:鑑湖越台名士鄉

表現自身孤傲高潔,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汙之情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5樓:魯能是冠軍

卜運算元北宋•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註釋】

[定惠院]在湖北黃岡縣東南。[漏]古代盛水滴漏計時之器。漏斷,漏壺水滴盡了,指時已深夜。[幽人]幽居之從,蘇軾自謂。[飄渺]即縹渺,陷約、記遠的樣子。[省]明白。

【譯文】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裡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願受苦。

【簡要評析】

本詞寫於州定惠院寓居時,是作者剛從烏台詩案解脫出來,隻身到黃州時所寫。開頭兩句寫夜深,用「缺」、「疏」「斷」幾個字寫出幽獨淒清的心境。接著「誰見」兩句,說只有比人獨自往來,「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鴻」是對「幽人」的襯托,是賓。

下片把兩者合在一起,「孤鴻」也就是寫作者自己。有一說是蘇軾被貶惠州,惠州有溫氏女,年十六,頗有色,見了蘇軾,一往情深,時常在蘇軾的窗外徘徊,聽蘇軾吟詠。不久蘇軾再貶儋耳(今海南儋縣),渡海南行,及三年後蘇軾遇郝回互惠州,女已卒,葬於沙州。

蘇軾十分傷感,因作此詞,後來即被衍成一則愛情故事。但近人多認為是好事者附會之辭,不足為信。抒寫從政失意而寂寞孤獨的情愫。

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鴻,下片以孤鴻暗比幽人。驚魂甫定,顧影自憐,不肯棲寨支上的孤鴻形象,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人而似鴻,鴻而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這是本詞藝術形象的特點。而托鴻以見人,自標清高,寄意深遠,風格清奇冷雋,似非吃煙火食人間語。

最後兩句寫寧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結貴的品格。此詞詠物而不滯於物,主體與客體渾然一體,寄託遙深,品格高遠。

6樓:守之難乎

看似燕驚,確實人情,好乙個擬人,確不留一點痕跡,怎樣一種意境才能留得如此佳句,堪嘆絕筆!

7樓:huntway航為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誰見 一作:時見)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8樓:匿名使用者

hello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裡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願受苦。

9樓:time丶暮光薄涼

他不肯同汙合流或落入世俗,應表示理解為佳。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寫於宋元豐五年

11樓:huntway航為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誰見 一作:時見)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2樓:小江流兒

鑑賞:蘇軾曾在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險些被殺,這便是有名的烏台詩案,黃州是烏台詩案後蘇軾的貶所。這首詞是抒寫蘇軾貶居黃州後幽獨寂寞,憂生驚懼的作品,大約作於神宗元豐三(1080)至是元豐五年(1082)期間(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清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首先營造了乙個幽獨孤悽的環境,殘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斷盡,一系列寒冷淒清的意象,構成了一副蕭疏,淒冷的寒秋夜景,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景語即情語」,這一冷調色的描寫,其實是詞人內心孤獨寂寞的反映。寥寥數筆,人物內心的情感已隱約可見,「誰見」兩句,用乙個問句將孤獨寂寞的心明確的表達了出來。

又由於古詩詞獨特的歧義句,使這句話表達了更豐富的意義:

一.詞人自嘆,誰見我寒夜難眠呢?恐怕只有「飄緲孤鴻」了;

二.寒夜深秋當夜獨自往來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驚起的孤鴻一樣。

在此,幽人與孤鴻互相映襯,雖非同類,但其心相同。實際上幽人即孤鴻,孤鴻即幽人,這是一種互喻的關係,上,下闋所寫孤鴻語語相關,詞意高妙。再加上反問句的運用,使詞的情感得到加強。

下闋承前而專寫孤鴻。描寫了被驚起後的孤鴻不斷回頭和揀盡寒枝不肯棲身的一系列動作。孤鴻的活動正是詞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蘇軾因烏台詩案幾乎瀕臨死地,曾在獄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時出獄,而驚懼猶存;異鄉漂泊,奇志難伸,只另人黯然神傷,百感交集.「有恨無人省」是詞人對孤鴻的理解,更是孤鴻的回頭牽動了自己內心的諸多隱痛憂思。「揀盡寒枝」是對孤鴻的行動的描寫,更是對自己光輝峻潔人格的寫照,並暗示出當時的淒涼處境。

蘇軾為人正直有操守,為官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故新舊兩黨雖均將之排斥為異己,蘇軾卻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立場。這正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孤鴻:即使無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

曹操《短歌行》雲「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蘇軾此詞化用曹操此意,雖然有烏鵲的淒涼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對逆境的自我選擇,從而凸顯人物內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詞人從自憐自嘆中昇華為另一種人格境界。

本詞明寫孤鴻,而暗喻自己,鴻人合一,這首詞的境界,確如山谷道人-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

作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生動傳神。

另一種說法是蘇軾寫下本詞為的是一女子,據《宋十名家詞.東坡詞》載:

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

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踰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為姻。

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

13樓:

"寂寞沙洲"看著熟悉嗎?呵呵,那"寂寞沙洲冷"呢.

搞不清楚古文的沒關係,看現代的歌詞好啦:

寂寞沙洲冷

作詞:陳信榮 作曲:周傳雄 編曲:周傳雄

自你走後心憔悴 白色油桐風中紛飛

落花似人有情 這個季節

河畔的風放肆拚命的吹 無端撥弄離人的眼淚

那樣濃烈的愛再也無法給 傷感一夜一夜

當記憶的線纏繞過往支離破碎 是慌亂佔據了心扉有花兒伴著蝴蝶 孤雁可以雙飛 夜深人靜獨徘徊當幸福戀人寄來紅色分享喜悅 閉上雙眼難過頭也不敢回仍然撿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後悔 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還用我解釋嗎?呵呵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

14樓:匿名使用者

卜運算元北宋•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註釋】

[定惠院]在湖北黃岡縣東南。[漏]古代盛水滴漏計時之器。漏斷,漏壺水滴盡了,指時已深夜。[幽人]幽居之從,蘇軾自謂。[飄渺]即縹渺,陷約、記遠的樣子。[省]明白。

【譯文】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裡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願受苦。

【簡要評析】

本詞寫於州定惠院寓居時,是作者剛從烏台詩案解脫出來,隻身到黃州時所寫。開頭兩句寫夜深,用「缺」、「疏」「斷」幾個字寫出幽獨淒清的心境。接著「誰見」兩句,說只有比人獨自往來,「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鴻」是對「幽人」的襯托,是賓。

下片把兩者合在一起,「孤鴻」也就是寫作者自己。有一說是蘇軾被貶惠州,惠州有溫氏女,年十六,頗有色,見了蘇軾,一往情深,時常在蘇軾的窗外徘徊,聽蘇軾吟詠。不久蘇軾再貶儋耳(今海南儋縣),渡海南行,及三年後蘇軾遇郝回互惠州,女已卒,葬於沙州。

蘇軾十分傷感,因作此詞,後來即被衍成一則愛情故事。但近人多認為是好事者附會之辭,不足為信。抒寫從政失意而寂寞孤獨的情愫。

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鴻,下片以孤鴻暗比幽人。驚魂甫定,顧影自憐,不肯棲寨支上的孤鴻形象,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人而似鴻,鴻而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這是本詞藝術形象的特點。而托鴻以見人,自標清高,寄意深遠,風格清奇冷雋,似非吃煙火食人間語。

最後兩句寫寧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結貴的品格。此詞詠物而不滯於物,主體與客體渾然一體,寄託遙深,品格高遠。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能告訴我這句話什麼意思嗎

缺了一邊的月兒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樹上,而此時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1.漏斷 指深夜。漏為古代以水滴計時的器具。漏斷即漏壺裡的水滴完之意。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全詩的含義 白話翻譯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