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的景物中取幾個意象,嘗試寫一首小詩,抒發對校園的摯愛之

2021-03-21 10:42:06 字數 5244 閱讀 1614

1樓:

回憶上個星期的軍訓,真叫人嚇得四肢顫抖,那可真稱得上是正宗的魔鬼訓練了。 坐上大巴車,心中欣喜若狂,哇,馬上就要見到解放軍叔叔了,和他們一起唱軍歌、訓練……真是高興得很。 到了國防教育中心已是九點多了,下午才進入正常訓練。

第一次穿迷彩服,還真是有點不習慣,這皮帶怎麼扣,褲腳怎麼扎,連這穿衣服都難住了我。剛換好衣服,哨子就吹響了,趕緊排隊集合。這太陽是怎麼了,剛剛還是風和日麗,這麼一會兒的時間,就變得這麼火辣辣的,無疑是給我們的軍訓增加了難度。

第一天練站軍姿,兩手五指併攏,中指緊貼褲縫,雙腳分開60°,腳跟靠到,身體前傾。別小瞧這麼乙個小小的動作,做起來可真累,再加上太陽的炎熱,真有點吃不消,有些體力不好的同學竟然中暑了。在家在學校,我都沒有雙手夾緊的習慣,可在那裡,隨時隨刻,都要雙手夾緊。

第一天,真累…… 這一天很辛苦,不斷地有人倒下,但我還算堅強吧!硬是挺了下來,真是幸運。這時,我撓了一下癢,正好被教官看見了,差點被教官拎出去罰站,在**我可都沒有這麼規規矩矩地站過,真是不習慣,汗水不停地從我額角流下來,想想明天的集訓,我的腿都軟了。

需要一首有關開學的小詩

2樓:藍色真我風

虞美人高陽當空人何去?以前誰又曉。

晨起清風撫露菊,假期知足盡在玩樂中。

超女帥男應還在,可惜觀眾改。

問君今朝計畫有?恰似一夜火車覺中留

不應該叫小詩,應該叫小詞.呵呵

下面這首詩,也是抒發鄉愁,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3樓:

余光中的鄉愁,表達的是各年齡段對鄉愁的理解不同,抒發的是作者對祖國的思念。渴望祖國統一的夙願。徐慕容的鄉愁是對故鄉的思念,對逝去年華的回首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4樓:半夏耀眼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

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後(青年)——夫妻分離、後來(中年)——母子死別、 現在(老年)——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並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詩情層層推進昇華,最後將鄉愁上公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第2首席慕蓉在有關「鄉情,鄉思,鄉愁」的詩歌也不少,而且這類詩歌她寫得更是情難自抑,猶如懸崖瀑布,奔騰飛躍,很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無論身在何處,每每走進這類詩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對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謂一瀉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勢。

一首《鄉愁》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心頭繞: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節)

僅此兩句,已經使我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心動的感覺。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第二節)

最初對這兩句詩歌的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為何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後來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後方有更清晰的認識,也進一步認識到「模糊」是因為別離時間太久,又因為種種原因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了解詩人的境況,對解讀這樣的詩句很有幫助。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第三節)

詩歌最後小節將「鄉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思鄉之情」不會因為人的老去而漸失,而是永遠鮮活。

5樓:匿名使用者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乙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乙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乙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

「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1]》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

「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這首詩,把「祖國大陸」與「台灣」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賞析:1、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裡'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台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前三個小節為最後乙個小節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遊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感受:一、濃重的文化尋根情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余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落葉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並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國母親分隔兩地是由於國家政策關係,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後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

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雲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裡,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矮矮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遊子,港澳台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裡。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乙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2]的影響。《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美。

《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統一的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愁》的**美,主要表現在採用《詩經》中的復沓手法,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裡)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余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台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台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彷彿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

」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寫一首小詩,寫一首生活中的小詩?

秋日的夢 我靜靜的注視著你,如看秋日的落葉一樣,帶給我的不僅有欣喜,還有一絲淡淡的哀傷。也許是你昔日那靜美的身影,引起我對你無數次的回眸。讓我深陷其中,無法保持原有的清醒。但我堅信,那只是一場夢,一場令人難以忘懷的夢。我只能用幻想勾勒美好的畫面,而不能一味的陶醉其中。你是我秋日夢裡那熟悉的身影,但我...

寫一首帶有「境」字的古詩,任選一首描寫景物的古詩,根據古詩意境,發揮想象,寫乙個景物描寫的片段。(不少於200個字)

1.何意欲歸來山,道高由源境勝。花空覺性了,月盡知心證。永夜出禪吟,清猿自相應。皎然 送清涼上人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 3.人間與世遠,鳥語知境靜。歐陽修 4.上層臺回首,萬境入詩豪。張炎 5.幽境深誰知,老身閒獨步。白居易 6.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白居易 7.月好共傳唯此夜,境閒...

從幾個符號裡選寫一首現代詩,從幾個符號裡選乙個寫一首現代詩?

那一年,紅紅豔豔的花,開遍了,整個山野,你在花叢中笑。那一年,綠綠蔥蔥的樹,遮住了,兩旁街道,我在林蔭裡看。如今啊,花早凋零,山己荒蕪,呵,你身在何方?如今啊,樹也枯萎,街以殘留,哎,我獨居故里!如今啊 完美的句號 我被淤泥掩蓋,沉悶 壓抑 一片黑暗,找不到出口 看不到希望,難道我要在地獄中消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