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超愛悅
他們的共同點不太清楚啊,不同點嘛
項羽是中**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也就是他很能打,天下無敵,所以他很自負,凡事不用想直接打就可以,所以他幾乎無敗績,但是他很不會用人,把有才能的人都送給劉邦了。項羽其人,可以說他不會做領導,但其性格卻又做不了下屬,他根本就不是管理型人才,至於軍事,不見其有什麼軍事理論和指揮才能,打是很能打,以致後人學不了他什麼,破釜沉舟吧還是敢打的表現,與韓信的背水之戰有本質區別。
竇建德的失敗很遺憾,遺憾的是他的對手是李淵父子。竇建德待人寬厚,且能納諫,可以說文治武功都很可以,個人認為竇建德是歷史上少有的雄主,只可以是個失敗者,他人品性格什麼並無失敗的伏筆。隋末群雄並起,竇建德、王世充、李淵父子,還有瓦崗軍,後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敗,瓦崗軍瓦解,一部分投靠了王世充,一部分投靠了李淵父子,好像投靠李淵父子的人才能力強些。
而動亂未起李淵父子的名聲早已在外,加上隋煬帝無道,他們更容易收攏人才,更得民心;相比之下,竇建德就顯得草根多了,由小做大,然後有地盤了再慢慢收攏民心,難多了,這就像當初劉邦與項羽的實力對比,然而李淵父子卻是項羽所不能比的。可以說竇建德輸在了起跑線上。
陳友諒與蔣介石到很相似,值得品味,他們應好好學學劉邦。
陳友諒,先投靠徐壽輝的紅巾軍,蔣介石先投靠孫中山的國民黨
陳友諒雖不懂兵法,卻善權謀,初為刀筆吏書記,後公升任元帥。後利用起義軍將領間的矛盾,先後殺害倪文俊、趙普勝、徐壽輝,掌握了天完政權,後自立漢帝,建立大漢政權,以驅逐韃虜、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一方面繼續反元鬥爭,占領了江西、安徽和湖北襄陽等地;一方面把重點放在與朱元璋爭奪南中國地區上。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而蔣介石呢,取了宋美齡,巴結孫中山,利用國民黨內部矛盾排擠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最終取得領導權,得到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美英的支援,一面抗日一面剿共
爭天下時,因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也就是說陳友諒始終未能解決其政權內部存在的矛盾,不得人心,同時也不得民心。 而蔣介石也是,他通過武力統治了國民黨,可是他時刻防備著身邊人,張學良和楊虎城,李宗仁和白崇禧,馮玉祥,閻錫山,傅作義等等,這些地方勢力派都不是真心跟隨他,戰場上效死命只有黃埔嫡系,但不夠用啊。
蔣介石不得人心,這一點確實是他自己沒做好,讓黨鑽了空子,正常,他要的很明確執行也沒錯,就是當時民智有些開了,黨很好的利用了**,蔣介石在**上輸的很徹底,要是在元末應該能好點。
陳友諒自身有腐敗,蔣介石還好,國民黨腐敗並不是蔣介石不治理而是治理不了,蔣經國上海打虎失敗就是例子,誰也動不了。
至於用人上,陳友諒的確差了點,蔣介石也好,《亮劍》中常乃超說過:「**的計畫是由天才制定的,卻由蠢材來執行!」對了一半,就拿孟良崮戰役來說,所有的都沒錯,錯就錯在執行力上,可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有些人無論能不能用都得用,就拿死馬當活馬醫。
對於雜牌軍蔣介石用其剿匪的目的沒錯,只是太明顯,所以說,蔣介石雖然善於權謀但是手段還是不夠多,他有的只有恨只有毒,遠遠不夠啊。
反觀劉邦,對於韓信、彭越等這些實力派,在有困難的時候為對付項羽,可以不計較所有只要你幫我打項羽就行,要什麼都行,很會拉攏。等項羽滅了再回過頭來收拾他們,絕對是高手,能屈能伸,太可怕了,這樣的人治國好手,做人太爛,他只適合做領導,是個職業皇帝。
2樓:鐵甲鋼拳
實力佔優勢的情況下被比自己弱的對手翻盤。項羽,陳友諒,蔣介石不善用人,竇建德則是戰術素養低,士兵水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