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文言文中的八種句型

2021-03-14 20:06:12 字數 5681 閱讀 9719

1樓:匿名使用者

l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l 遂於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促織》)

l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l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赤壁之戰》)

l 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信陵君竊符救趙》)

l 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l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l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孫子吳起列傳》)

l 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阪。(《赤壁之戰》)

l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l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遊褒禪山記》)

l 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進行觀察,往往有得。(《遊褒禪山記》)

l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l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王從孫叔敖於沈尹筮。(《察傳》)

l 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與陳伯之書》)

l 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精,雕琉璃於翠楣,飾琥珀於虹棟。(《柳毅傳》)

l 青,去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l (地動儀)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l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

l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教戰守策》)

6、省略句

1)主語省略

l 自述或對話時,主語往往省略。

例:「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孔子問):「赤,爾何如?」(公西赤)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

l 前句中已出現主語,後面句中的主語就可省略。

例: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

l 前幾句中不出現主語,直至後面才出現主語。

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2)謂語省略

例:①一鼓作氣,再(擊鼓)而衰,三(擊鼓)竭。(《曹劌論戰》)

②人有亡鐵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鐵也;(視其)顏色,竊鐵也;(視其)言語,竊鐵也;(視其)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鐵也。(《列子·說符》)

3)賓語省略

l 動詞賓語的省略

例:屠懼,投(之)以骨。(《狼》)

l 介詞賓語的省略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4)介詞省略(以省略「於」最為常見)

例:(趙王)遂與秦王會(於)澠池。(《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7、 被動句

1)「……於……」式。例如:

l 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訓儉示康》)

l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l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孟子》)

2)「……見……」式。例如:

l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l 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不降。(《漢書·燕刺王傳》)

l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l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3)「……見……於……」式。例如:

l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l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為……」式。例如:

l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l 炮台悉為逆據。(《三元里抗英》)

l 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海瑞傳》)

l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5)「……為……所……」式。例如:

l 為鄉里所患。(《周處》)

l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l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本紀》)

l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8、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將某些虛詞結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種固定的表達方式,這種習慣使用的句式稱之為固定句式。常見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l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l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l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l 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l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l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之謂也、其……之謂也(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例如:

l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l 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3)「孰與、……與……孰……」意思是「和……相比,誰……」例如:

l 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訥諫》)

l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2樓:匿名使用者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麼、怎麼樣、怎麼辦」例如:

l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失街亭〉)

l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對……怎麼辦、對……怎麼樣」例如:

l 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與妻書》)

l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l 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

6)「得無……乎(耶)、無乃……乎」意思是「該不會、莫非、恐怕(只怕)……吧」例如:

l 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

l 成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l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淆之戰》)

l 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勾踐棲會稽》)

7)「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例如:

l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l 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

8)「何為、何……為、何以……為」可譯為「用(要)……幹什麼?」例如:

l 客何為者?(《鴻門宴》)

l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

l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阮玉焚車》)

9)「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l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l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10)「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l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l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11)「尚……況……、且……況……」意思是「尚且……何況……」例如:

l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樓:匿名使用者

l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l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l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l 宋何罪之有?(《公輸》)

l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l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齊桓晉文之事》)

l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l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l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l 唯命是聽。

l 唯命是從。

l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

l 不私於物,唯善是與。(《十漸十不克疏》)

l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l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

l 雞鳴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注: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l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l 然則何以慎?(《察傳》)

l 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l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l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蘇武傳》)

l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l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莊暴見孟子》)

l 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l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l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l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5)、方位詞賓語前置

l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l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鴻門宴》)

l 瞬南面而立,堯帥領諸侯北面而朝之。

3、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l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l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l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l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l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l 使野無閒田,民無剩力,疆土之新闢者,移種民以居之。(《治平篇》)

l 其市井小人昔與敬亭爾汝者,從道旁私語……(《柳敬亭傳》)

l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治平篇》)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l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l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l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前赤壁賦》)

l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伶官傳序》)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l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l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l 吏二縛一人詣王。(《晏子使楚》)

4、謂語前置

1) 感嘆句謂語前置

l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l 「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原君》)

l 死矣盆成括!(《孟子·盡心下》)

l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l 善哉論事!(宋玉《風賦》)

l 異哉言乎!(範縝《神滅論》)

2) 疑問句賓語前置

l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

l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l 子邪,言伐莒(jǚ)者?(《呂氏春秋·重言》)

5、介詞結構

——在古漢語中將介詞結構放在謂語之後的現象,一般由「與、以、為、自、於、」等為標誌。

l (將軍)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l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怎樣區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義?

而 1 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複句的各種關係。a 表示並列,又。侶魚蝦而友麋鹿 b 表示修飾,可不譯。順流而東 c 表示承接,就。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d 表示假設,如果。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e 表示轉折,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f 表示因果,因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2 助詞,表示語...

雖,文言文中的意思,雖在文言文中的4種意思

雖 su 連 1 形聲。從蟲,唯聲。古讀 hu 本義 蟲,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 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戰國策 燕策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孟子 梁惠王上 2 又如 雖故 雖然 他雖身負重傷,但堅決不下火線 3 即使 也 縱使 even if 雖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

語文文言文中的修飾,順承,並列都是怎麼區分的請詳細

這個是不容易混的 比如用而說吧 恂恂而起 就是修飾 怎麼起來 惴惴不安地 起來 和衣而眠 穿著衣服睡蟹六跪而二螯 就是並列 兩個鉗子 六個腿 就是並列關係摔門而去 這個就有點麻煩了 強調動作 先摔 然後離開 就是順承 順承是動作的順承是兩個動作 摔了門離開的就是修飾 文言文中表修飾,表並列,表順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