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時期有什麼樣的服飾習俗

2021-03-14 13:57:21 字數 5688 閱讀 5322

1樓:teflon高溫刷

男人佩飾:金龜、袍笏、金紫、黃綬、龜袋、金魚、珠囊、玉帶、同心帶、佩環、金裝刀、礪石、算袋

婦女佩飾:花冠、簪釵、玉搔頭、鈿、金步搖、雲篦、額黃、人勝、闔葉、花鬘、玉佩、假髻、玉梳、耳璫、垂珠

婦女髮飾: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坐愁髻、九真髻、側髻、倭墮髻、高髻、低髻、鳳髻、同心髻、椎髻、囚髻、拋家髻、小髻、鬧掃妝髻、花髻、雙鬟

隋唐五代時代的眼飾呈現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

第乙個特點是:從隋文帝開始,官宦服裝制度較多地取法於漢魏舊制,等級之分漸趨細密,而改變了北朝禮服兼用胡制情況。第二個特點是:

唐代服飾深受「胡服」的影響。唐初統治者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傾心「胡俗」。

在服裝款式上,漢民族原有的交領、右袵的寬衣樣式,此時為圓領或折領、窄身小袖的筒式胡服所取代。女著**亦成為唐代女子服裝的時尚,這種時尚乃來自胡人的馬上生活方式。

流行於中唐以後的「時世妝」、「回鶻裝」也是從吐番或回鶻等非漢族地區而傳入中土的。第三個特點是:空前發達的紡織手工業為服飾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達到前人所無法比擬的水平。據《唐六典》記載,當時的紡織物有布、絹、絁、紗、綾、羅、錦、綺、綢、褐等。每一種紡織物又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的紋樣。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唐代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紡織品實物,完全證實了當時織物品種花色之豐富和染織技術之精湛。第四個特點是:隋唐時期是我國和其他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時期。

據史籍記載,和隋唐**來往過的國家,約有300多個,最少時也有70多個。當時的長安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長安城居住的外國使者和商人很多。

這些都為服飾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創造了良好條件。燦爛的隋唐服飾文化傳到世界各地。

直到今天,我國東鄰地區的有些國家,仍把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流傳之廣。而對外來的衣冠服飾,唐朝**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使這個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

2樓:耳傳網路科技

隋朝在北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面。唐朝歷時290年,明顯地表現為三個階段,由興而盛、極盛轉衰、由衰至亡。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中原相繼建立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後晉又引來遼兵南下。後周世宗思求致治,功志未就而逝。環繞中原另有前蜀、吳、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十國先後割據。

除相互吞滅外,最終都歸於北宋政權。

隋唐五代是中國服飾習俗急驟變革和豐富發展的時代,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面貌。

在冠服制度上,隋唐兩代,上承歷代的冠服制度,下啟後世冠服制度之先河,成為影響宋、明各朝服飾制度的準則、隋文帝即位之初,本欲依照古制,將禮服制度作一番改革,但由於南北朝的長朗戰亂,國力不強,加上南北各民族服飾的長期融合,要大規模地改變服制已不可能。因此,隋文帝只對個別衣冠禮器作了調整。直到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即位,才下詔參酌古制,制訂了一套冠服制度。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頒行車輿衣服之令,奠定唐代冠服制度的基礎。以後雖有損益,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所以,隋唐兩代的冠服制度是乙個極為重要的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整個社會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為服飾文化的發展和各種服飾風俗的流行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服飾種類是極為豐富多彩的,而且華麗精巧,有的則極盡奢侈之能。

如隋煬帝時,宮女都專事妝飾,上而珠光映鬢,下而彩錦繞身,服飾華麗過人。唐安樂公主衣著奢侈,曾命人用百鳥羽毛製成「百鳥裙」,價值百萬。從總體上看,隋唐五代的服飾風俗,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即隋至盛唐時期和中唐至五代時期;前乙個時期趨向華貴,後乙個時期趨向新異。

比如女子服裝在隋代有三種流行樣式:窄衣大袖、長裙高履樣式;窄袖衫襦、長裙軟鞋樣式;窄衣大袖、襉裙軟履樣式。到盛唐,這些樣式變化不大,但採用了各種印染、裝飾和刺繡技術,使服裝顯得富麗華美。

而中晚唐以後,女子服裝逐漸興起了漢魏時期的大袖寬衣、長裙絲履樣式。隨著服裝變異,婦女的首飾和面飾也趨向繁雜,除崇尚高髻和繁多的簪釵花鈿外,使用了「梅花妝」、「額黃」、「時世妝」(啼妝)等新奇的面飾。唐末五代時,又產生了女子裹足的裝飾方式。

為了使讀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文化,現列簡表於下:

天子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武弁、弁服黑介幘、平巾、幘、白紗帽、白帢、冕服、常服

百官冠服:武弁、弁服、進賢冠、法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章服、襆頭靴

平民服飾:白袍、襴衫、褐衫、半臂、襖、蓆帽、渾脫、氈帽、壓耳帽、履鞋

后妃服飾:禕衣、鞠衣、細釵襢衣、翟衣、細釵禮、衣、花釵禮衣、半袖裙襦、青服、朱服

婦女服飾:衫、襖、裙、披帛、榼襠、半臂、背子、縵衫、襆頭、鞋、靴、屐、膝褲、冪蘺、帷帽、胡服、貂帽、寶襪

男人佩飾:金龜、袍笏、金紫、黃綬、龜袋、金魚、珠囊、玉帶、同心帶、佩環、金裝刀、礪石、算袋

婦女佩飾:花冠、簪釵、玉搔頭、鈿、金步搖、雲篦、額黃、人勝、闔葉、花鬘、玉佩、假髻、玉梳、耳璫、垂珠

婦女髮飾: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坐愁髻、九真髻、側髻、倭墮髻、高髻、低髻、鳳髻、同心髻、椎髻、囚髻、拋家髻、小髻、鬧掃妝髻、花髻、雙鬟

隋唐五代時代的眼飾呈現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

第乙個特點是:從隋文帝開始,官宦服裝制度較多地取法於漢魏舊制,等級之分漸趨細密,而改變了北朝禮服兼用胡制情況。第二個特點是:

唐代服飾深受「胡服」的影響。唐初統治者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傾心「胡俗」。

在服裝款式上,漢民族原有的交領、右袵的寬衣樣式,此時為圓領或折領、窄身小袖的筒式胡服所取代。女著**亦成為唐代女子服裝的時尚,這種時尚乃來自胡人的馬上生活方式。

流行於中唐以後的「時世妝」、「回鶻裝」也是從吐番或回鶻等非漢族地區而傳入中土的。第三個特點是:空前發達的紡織手工業為服飾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達到前人所無法比擬的水平。據《唐六典》記載,當時的紡織物有布、絹、絁、紗、綾、羅、錦、綺、綢、褐等。每一種紡織物又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的紋樣。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唐代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紡織品實物,完全證實了當時織物品種花色之豐富和染織技術之精湛。第四個特點是:隋唐時期是我國和其他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時期。

據史籍記載,和隋唐**來往過的國家,約有300多個,最少時也有70多個。當時的長安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長安城居住的外國使者和商人很多。

這些都為服飾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創造了良好條件。燦爛的隋唐服飾文化傳到世界各地。

直到今天,我國東鄰地區的有些國家,仍把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流傳之廣。而對外來的衣冠服飾,唐朝**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使這個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

3樓:丁娃食品

五代是乙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人們的審美觀趨於樸實和理性,逐漸將大唐的恢巨集絢麗淡為疏朗簡雅的風尚。封建帝制統治下的社會,若國家富足安寧,統治者政治開明,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的審美自然開放、多樣、多變、例如整個唐代社會喜愛張揚和炫耀,其絲綢配色注重色彩的強烈對比,織物色彩熱烈奔放。

一切社會動盪**,統治者治國無方,朝廷腐朽沒落,例如晚唐至五代時期,百姓人人自危,人們的審美便不再大氣奔放,轉而內斂保守。

《韓熙載夜宴圖》,該作品真實地再現了五代十國時期人們的服裝款式、面料質地以及當時流行風尚。宴會主人韓熙載休息時頭戴名叫「韓君輕格」的高頂四方烏紗帽,身穿對襟白色長衫,衣領敞開,袒胸露腹,腳上穿著白布襪子與圓頭蒲鞋。欣賞歌舞時,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領長袍,男賓們大多穿著與唐代官服式樣基本相同的標準官服,圓領襴衫,頭戴黑色短翅襆頭,腰束革帶,足蹬黑皮靴。

身份比較高的穿紅袍,其他人都穿綠袍,侍女們還穿著唐代流行的女子**,就是男式缺胯圓領長袍。

五代女服

晚唐,五代雖然盛世末期,卻不再崇尚奢侈華麗,轉而變得現實和崇尚功能,襦裙腰身的下移,相比高束胸腰線,便於穿著與行動,男子襆頭變得硬挺,更加的理性。

晚唐和五代以後的著裝不再以繁多而美,反而更加追求樸實簡潔。五代女子襦裙變窄,帔帛變變狹長,體現了這一時期審美的特點。

晚唐、五代服飾不再追求濃重和艷麗,轉而追求一種淡雅。這主要體現在五代女子服飾色彩以及髮式裝飾的變化上。

女子的服飾與唐代婦女圓潤豐碩的造型截然不同,她們的服裝整體顯得修長細巧,上身為貼身、窄袖的交領短衫或直領短衫,下身穿寬鬆的長裙,裙裾拖在身後有幾尺長,長裙的上端一直系到胸部,胸前還束有繡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絲帶束緊,長出來的絲帶像兩條飄帶一樣垂於身前。這一時期的婦女仍然流行披繡花帔帛,只是帔帛長且窄的多,顯得富於變化而飄逸靈動。

五代服飾與唐代服飾不同的是,「帔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依據人物比例,推知這是帔帛的長度大約在三至四公尺之間」隋唐時期帔帛的長度約為2公尺,而到了五代增至三四公尺。絛帶較唐代也變得細長,約長到膝下方30釐公尺。

另外,女性襦裙腰線的位置降低,襦裙系束的位置比唐代降低,是其服裝的顯著變化。

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帔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公尺以上,用時將它披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

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南唐的女裙也自有特點。韓熙載任中書侍郎時,日夜宴飲,回到家中憑藉記憶繪成《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五代時期姬伎歌女夜宴的場面。我們從中可以感受當時女性的服飾特點,他們的髮式具有唐宋之間的轉變形式,其裙束得比唐代的低一些,裙帶較長,帔帛比唐代的窄長。

《韓熙載夜宴圖》中,女子襦裙已經落到腰間,帔帛越發窄長,人物形象上也多帶秀潤嫵媚之氣。對比唐代的《搗練圖》,可以看到當時女子裙腰位置上至胸部以上,從背後圖觀察甚至接近腋下位置。

有些奇怪的事物反而發展為時尚,而趣味也隨之變化。例如婦女纏足,可能源起於五代,五代時,南唐皇帝李後主有個宮女用帛纏足,足形彎如月牙兒形。她在六尺高的金蓮花上輕盈起舞,受到了李後主的寵愛。

此後,纏足之風愈加強烈,殘害中國婦女達千年之久。「金蓮」便成了婦女小腳的代名詞。但大多從事沉重體力勞動的婦女常常是不裹足的。

五代男服

幾十年的割據預示著國家的統一,政權的頻繁使服飾文化底蘊更為厚實。五代自後樑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歷經50餘載,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也有不同,即襆頭巾子變化明顯。

幕府燕閒錄中說到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鮮,或翹上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於前。偽孟蜀始以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丈餘,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

」唐宋二代襆頭樣式不同,中間經歷了五代時期的轉型樣式。後唐李存勖即位後,尚方進御巾裹,有聖逍遙、安樂巾、珠龍便巾、清涼、寶山、交龍、太守、六合、舍人、二儀等數十種。南唐韓熙載在江南造青紗帽,人稱「韓君輕格」。

這種巾式,與唐宋都不相同,比宋代東坡巾要高,頂為尖形。

五代男性首服特點見下圖,《中國古代服飾》總結:「五代十國時間較短,服飾大體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變化。」《韓熙載夜宴圖》中男子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著襆頭襴袍,襴袍的顏色,一律用綠,似於當時制度有關。

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絃,有彈性,也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

襆頭是唐代男女之中盛行的冠帽形制,也是五代較普遍的冠帽形制。由起初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漸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最早的襆頭其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腳於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做裝飾,這就是襆頭的初期形態。

後來發展成為軟裹唐巾,形制為後垂兩個巾角,自然飄動,也有稱「軟腳襆頭」。後來兩腳漸漸縮短,將兩腳反曲朝上插入腦後結內,多見於中唐。自中唐之後,兩腳形制卻不同,或圓或闊,如同硬翅,微微上翹,中間有絲絃,具有一定的彈性。

被稱為硬腳襆頭。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唐末,襆頭已經超出了巾帕的範圍,成了固定的帽子。

五代時襆頭巾子變化明顯,翹腳襆頭廣泛流行,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

「隋唐五代十國」是什麼意思,「隋唐五代十國」是什麼意思? 要求簡短,明了,解釋清楚

這個意思就是隋唐五代十國大概時間段是從公元581年一直到公元960年,大概就是貫穿了幾百年的時間,這個也是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乙個重要時期,這一段時期是向科舉制度起源的時期,還有三省六部也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總之是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隋是隋朝,隋文帝楊堅建立的隋朝。唐朝是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朝。五...

五代十國時期有哪些國家?他們的領土是如今的哪些地區

後梁 907 923 後唐 923 936 後晉 936 946 後漢 947 950 後周 950 960 吳國 892 937 南唐 937 975 前蜀 891 925 後蜀 925 965 閩國 893 945 楚國 896 951 南漢 905 971 南平 907 963 吳越 893 ...

冬至,潮汕有什麼樣的習俗?你們那裡呢?

冬至,潮汕有很多習俗,例如吃冬至丸,上山拜祭祖先,吃團圓飯等等。我們那裡也屬於廣東,位於韶關。對於冬至有一些習俗,但是並沒有那麼重視,在冬至這一天我們這邊出嫁了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的,在這一天我們要吃湯圓。3 吃團圓飯拜祭完祖先自然就是吃團圓飯了,對於潮汕地區來說,冬至是他們的團圓日。這一天在外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