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名的幾個疑問

2021-03-12 15:15:35 字數 5692 閱讀 8379

1樓:

1河南、河北的省名,是出自黃河為界;山東、山西是以太行山而分東西;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界分南北;而知道廣東、廣西的界分標誌之「廣」在**的人,恐怕不是很多的。有專家曾經在廣東封開縣和廣西梧州考察的時候,從《水經注》知道這裡正是桂江與賀江「入鬱」(西江)的地方,即西漢時的「廣信」,是當時統轄嶺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所在地,是依據漢武帝在西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統一嶺南時所下的聖旨:「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中取出「廣信」二字命名;後來以此為界,廣信之東為廣東,廣信之西為廣西,這即「廣」之由來。

「廣」字雖出自聖旨,但實是指桂江與賀江入匯西江之地域,故其內涵是兩江交匯的意思,這也是中國早有水文化意識的乙個體現和佐證。

2我們知道,有很多英文地名是以 new 這個單詞開頭的。常見的有 new york, new england, new jersey, new caledonia, new britain, new south wales, new delhi, new plymouth, new zealand 等等。翻譯這一類地名,一般有兩種方法。

一、完全音譯;

二、意音混譯。

完全音譯顧名思義就是完全按照原文的發音來翻譯。音譯是翻譯各種專用名詞的最簡單最基本也是最保險的方法,因此,用完全音譯法來翻譯帶new詞的地名,符合規範,無可挑剔。比如赫赫有名的紐約,便是按此種方法譯出的。

紐,為new的音;約,為york的音。紐約,是new york的完全音譯。同樣的,紐西蘭的譯法也 屬此法。

new,音譯為"紐";zealand,音譯為"西蘭"。完全音譯new zealand 便可寫成"紐西蘭"。

但是現在大多數帶new詞的地名,卻是用第二種方法--意音混譯--譯出的。所謂意音混譯也就是說又照意思,又按發音翻譯。在翻譯"新"字地名時,冠首的new,用意譯,譯成"新" ;後面的部分用音譯,按其原文發音譯。

如∶new delhi,譯成"新德里";new england,譯成"新英格蘭";new jersey ,紐澤西;new caledonia,新加利多尼亞;new south wales,新南威爾斯,(這個名詞中,south 也是意譯); new orleans,新沃良;new britain,新不列顛;new ireland,新愛爾蘭;new plymouth,新潑力墨士;new zealand, 紐西蘭。這種譯法之所以比較盛行,大概是因為原文名字中的new確確實實有"新"的意思。如,new delhi,是為了與舊的德里相區別而得名"新"德里。

其它,如new england ,new jersey, new caledonia等等,凡上文列出的一切 帶new詞的地名,均是為了與其相對應的舊地相區分之故,而被冠以"新"字。

意音混譯"新"字地名,並不是中國人的獨創,其它許多語言的譯者均使用此法。比如說法譯"紐西蘭",為 "nouvelle-z lande"。nouvelle即為"新"。

應該說,這是一種及其合理的譯法,既保留了原文的發音,更反映並尊重歷史。然而,不可走極端,不能說這是唯一正確的譯法。語言既為人所接受的譯名,千萬不可以採用所謂某種正確的標準衡量它,甚至強行加以修改。

試想,new york如果改用完全音譯法翻譯成"新約克"的話,豈不是天下大亂?誰知道那是哪呢『?至於new zealand的兩種譯名--"紐西蘭"與"紐西蘭"只要中文讀者明白兩者均指同一地,兩種譯名完全可以並存,譯者可以根據需要各取所愛。

自以為用"紐西蘭"或"紐西蘭"還有其它含義,實在是與翻譯研究不相干。

2樓:

1.太行山

2.黃河

3.洞庭湖

4.廣信(現廣東封開)

5.青海沒有海,其名得於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6.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條路得名,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其境內有嘉陵江、岷江、涪江和沱江四條長江支流,但四條河得名的說法學界內支援的並不多。

7.這是習俗和特殊情境的問題,怎樣翻譯方便,不容易混淆是主要決定因素,不要太過咬文嚼字。(滿清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簽定的條約裡,英國人要求凡是英國本地有的地名在共和联邦加new的用新,非共和联邦國家的直接音譯,所以其他地名也有其他的歷史原因,不要太過學術化,這是一種文化現象)

3樓:匿名使用者

給你個全的吧

1.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

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

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2023年**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

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

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

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公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臺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為**得名的開始;清設**辦事大臣;**初**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

**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闢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闢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闢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2.new hampshire(新罕布夏):**於英國的罕布希爾郡「hampshire」。

new jersey(紐澤西):**於海峽的澤西島,「the channel isle of jersey」。

new mexico(新墨西哥):**於墨西哥,「the country of mexico」。

new york(紐約):紀念英國的約克公爵,「in honor of the english duke of york」。

這是翻譯的不同而已。比如碧鹹姆,廣東香港那邊就翻譯成碧鹹,如此而已。

關於自考的系列疑問,關於自考的幾個疑問

自考報名流程 自考分為社會自考 全日制自考助學,還有就是個別地區的專本套讀以及自考專接本。全日制自考助學,還有就是個別地區的專本套讀以及自考專接本的報名 報考 考試都由負責自考招生的學校負責,所有工作都由學校組織。全日制自考是自考形式的一種,自考是一種國家考試,個人自學,社會助學三者相結合的一種考試...

牆面裝修的幾個疑問,關於 牆面裝修 的幾個疑問

1 肯定是先找平在刮膩子,因為先找平可以讓找平層更好的和底層砂漿層粘接,刮膩子找平不能太厚,太厚會影響牆面強度。次序是 砂漿找平層 粗平 刮膩子 精平 2 一般是膩子刮二遍,面漆是二遍。3 一般的部分底漆和麵漆,好的油漆分,我建議你 第一遍用大桶的,第二遍用小桶的,這樣會經濟適用,效果也很好。立邦漆...

dnf有關於天空套合成的幾個疑問

1.是對應部位才能合,頭只能和頭合成。高階只能對高階。2.幾率人品好的 1000rmb能搞定,這是有錢人幹的,永久的幾率會高點 tx說的 反正也是個圈錢活動,現在只出第2套 不好看,要合也要等第四套出來。3.永久的只會合出永久的,但注意,一件永久和一件時限的不能合成的。4.合成失敗?應該說合成沒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