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代用鷸蚌相爭的故事勸趙惠王有什麼作用

2021-03-12 06:32:33 字數 4434 閱讀 3160

1樓:匿名使用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表示弱小者不能相互照應,反而內

互相爭鬥,最終容兩敗俱傷,反而使共同的敵人得利。

從這個故事的前後背景看,蘇代是要通過這個寓言告訴趙惠王,燕趙兩國共同的敵人是秦國,如果趙國征伐燕國,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而秦國很有可能趁虛而入,進攻趙國,因此趙國不應當攻擊燕國,而應當聯合燕國,共同抗擊秦國。

2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記載辯士蘇代借用寓言故事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回了趙國攻打燕國。「鷸蚌相爭,漁答翁得利」這一成語即從此演化而來。它告訴人們:

在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

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區域性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3樓:嘟嘟噠噠

且伐燕,蘇代為燕bai謂du惠王曰:「今者臣來,過zhi易水,蚌方出曝,而dao

鷸啄其肉回,蚌合而莫過甘其喙答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

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蘇代用「鷸蚌相爭」的故事勸說趙惠王有什麼作用

4樓:sunny桉藍

這是一種委婉的隱諫,引用故事來說明事理,更加有說服力,針對性,使身為王侯的趙惠王更加容易信服接受.如果直接勸諫,就容易適得其反,觸怒趙惠王,引起他的逆反心理.

作品原文: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

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作品譯文:

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乙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乙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乾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會餓死你。

』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乙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

」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5樓:張潤浦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6樓:匿名使用者

用委婉的方式,告訴趙惠王:兩軍交戰只會導致兩敗俱傷,只會讓強大的秦國得逞。

使趙惠王打消戰爭的念頭

7樓:路華傑

告訴他 無論雙方誰獲勝 最不是的受益者

蘇代為什麼不直接勸趙惠王而講鷸蚌相爭的故事

8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委婉的隱諫,引用故事來說明事理,更加有說服力,針對性,使身為王侯的趙惠王更加容易信服接受。如果直接勸諫,就容易適得其反,觸怒趙惠王,引起他的逆反心理。

9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進諫技巧,讓受諫者自己領會,這比愣頭青式的直諫,效果好多了。如 觸龍說趙太后。

在文言文《鷸蚌相爭》中,蘇代是用什麼方法說服惠王的?文中蘇代講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10樓:匿名使用者

趙且伐燕,bai蘇代為燕

謂惠王曰:「今du者臣來,過易zhi

水。蚌方出曝,而鷸啄dao其肉,蚌內閤而箝其喙。鷸曰:

『今日容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戰國策》)

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乙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乙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乾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會餓死你。

』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乙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

」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用比喻的方法說服了惠王

說明如果雙方互不相讓,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方得利。

11樓:為你沏杯苦咖啡

用比喻的方法。比喻雙方互不相讓,因而讓第三方得利。

12樓:碧海藍天

蘇代用(鷸蚌相爭)的故事勸說惠王罷兵。

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

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13樓:匿名使用者

方法是模擬。

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14樓:天上星星的夢

蘇代是來通過引用鷸蚌相爭的故事源

,模擬現bai在燕,趙兩du國的形勢,來遊說zhi趙惠王不要攻dao打燕國。

這個故事說明:同志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蘇代此行的目的就是勸說惠王攻打燕國?

15樓:小寒大航

錯誤來的,這句話是錯的。源

蘇代用「鷸蚌相爭」的故事勸說趙惠王警惕秦國,不要攻打燕國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鷸蚌相爭》文中蘇代有怎樣特點?

16樓:匿名使用者

蘇代不是直陳趙國攻打燕國的是非對錯,而是巧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不僅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說的是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這個故事說明看不到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製造有利的機會,給爭執雙方帶來滅頂之災。選文中講的是當趙國將要攻打燕國時,著名說客蘇代為了燕國的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勸諫趙惠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甕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趙國攻打燕國可能給燕趙兩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希望趙惠王審時度勢,縱觀戰國風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對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趙惠王,蘇代不是直陳趙國攻打燕國的是非對錯,而是巧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不僅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讀了這個故事明白了什麼道理

17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鷸蚌相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鷸和蚌都想置對方於死地,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大家應該互相謙讓,互相禮讓,退一步海闊天空。

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

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

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區域性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18樓:匿名使用者

明白了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和鷸蚌相爭有關的成語,與鷸蚌相爭有關的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隔岸觀火 坐山觀虎鬥 兩虎相爭 渾水摸魚 趁火打劫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人向隅,滿座不樂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一夫出死,萬乘不輕 鷸蚌相爭 漁人得利。螳螂撲蟬...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你好,什麼故事,沒有看到你寫的故事喔,所以我不知道這個故事能告訴我們什麼。你可以完善問題,然後我盡量給你解答 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鷸蚌相爭告訴我們 1.處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況,否則,只顧與對手爭強好勝,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2.同志之間 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

由「鷸蚌相爭」演變而來的成語還有那些

雞鶩相爭 蠻觸相爭 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兩虎相爭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持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鷸蚌相鬥 鷸蚌相危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鷸蚌相爭出自 戰國策 燕策二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這則故事後來演化為成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演變而來的成語 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