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帥氣的小宇宙
虛心涵泳和切己體察出自朱子讀書法,具體的理解如下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136:
虛心涵泳
虛心涵泳包含有讀書的客觀性原則。讀書方法具體包括兩方面的涵義。所謂「虛心」,是指讀書時要虛懷若谷,精心思慮,仔細體會書中的意思,不要先入為主,牽強附會。
讀書中發現了疑問,「眾說分紜」,也應虛心靜慮,切勿匆忙決定取捨。所謂「涵泳」,是指讀書時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他說: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切己體察
切己體察包含有讀書的結合實際原則。朱熹強調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而必須見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他說:
「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對只向書本上求義理,而不「體之於身」的讀書方法,認為這樣即使是「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也無益於學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為宋**學家朱熹的學生匯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共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2樓:匿名使用者
虛心,好理解,即不存成見,虛懷若谷。
涵泳二字最不易識,我直到四十上
內下才慢慢體驗容出。
所謂涵者,好比春雨潤花,清渠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勃興。
泳者,則好比魚之游水,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於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樂。左太衝有『濯足萬里遊』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也是說人性樂於水。
善讀書,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稻如花如魚如濯足,則大致能理解了。
切己體察,就是說將自身置進去來體驗觀察。
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簡單翻譯
3樓:魚兒入紅塵
soak the cut had humbly observe ******.
求曾國藩的 "字諭紀澤兒" 的白話文翻譯
4樓:
是曾國藩和曾紀澤討論讀書心得,如何讀書提到了讀書要「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中間一大段是在闡述「涵泳」(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這個最好還是自己拿著古漢字字典一點一點讀吧
5樓:匿名使用者
虛心1,好理解,即不i存成見1,虛懷若谷。 涵泳二l字最不s易識,我直到四十f上b下h才g慢慢體驗出。 所謂涵者,好比1春雨潤花,清渠溉稻。
雨之z潤花,過小w則難透,過大x則離披,適中5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h溉稻,過小t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7則涵養而勃興。 泳者,則好比0魚之z游水0,人u之a濯足。
程子l謂魚躍於l淵,活潑潑地,莊子p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4之g快樂。左太j衝有『濯足萬z裡游』之f句,蘇子x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也t是說人n性樂於m水7。 善讀書4,須視書6如水8,而視此心5如稻如花如魚如濯足,則大q致能理解了r。
切3己r體察,就是說將自身置進去來體驗觀察。 好比8《孟子k·離婁》首章『上k無f道揆,下w無z法守』,年輕時讀這兩句話無o甚心8得。近年來在地方8辦1事,乃a知在上y之u人f必遵循於x道,在下i之c人p必遵守於y法。
若每個d人z都以0道揆自許,從7心7而不j從1法,則下u將凌上t了x。
2011-10-25 13:28:35
什麼是為學之道,貴專貴有恆?
6樓:易書科技
學乎其上,得乎其中,學乎其中,得乎其下。古人之治學業就是今天人們所常講的學習方法。
凡有所成者,無一是三心二意、輕言放棄之輩。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做人,專注與恆心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曾國藩學問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與其善於總結治學方法,持之以恆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有的史書中這樣記載曾國藩的最後時光:
同治十一年正月,曾氏已如風中殘燭。二十三日這天,他「病肝風,右足麻木,良久乃愈」。二十六日,出城迎候前河道總督蘇廷魁,途中在車上「背誦《四書》,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而口噤不能出聲」。
他自知油盡燈枯,將不久於人世,便抓緊生命的最後時光做自己最喜愛的事--讀書。那十幾天中他每天都讀修身養性的《二程全書》,希望在身心修養上畫乙個圓滿的句號。
二月初二,曾又發病,「因告二子,喪事宜遵古禮,勿用僧與道」。是夜仍讀《二程全書》。
二月初三,早飯後清理檔案,閱《理學宗傳》,晚飯後閱書中《張子》一捲。《理學宗傳》是曾氏所讀的最後一部書,次日即逝世。
就憑最後這一點,我們就足以明了曾有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了。「堅持」
二字筆畫不多,說起來也不難,但能切實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不專注的喜愛不能稱之為喜愛,半途而廢的志向也不能稱之為志向。
曾氏治學,強調有志、有識、有恆。他認為只要是讀書人,首先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的人就不甘於人後而發憤圖強;有見識的人就會學到很多的知識,不會自以為是的像乙隻井底之蛙;有恆心的人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關於具體的讀書方法,曾國藩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家書中這樣說道: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傳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鎮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至於寫字,真行篆隸,爾頗好之,切不可間斷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餘生平因作字遲鈍,吃虧不少。爾須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書一萬則幾矣。
至於作渚文,亦宜在二三十歲立定規模;過三十後,則長進極難。作四書文,作試帖詩,作律賦,作古今體詩,作古文,作駢體文,數者不可不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後此彌不肯為矣。
」除看、讀、寫、作之外,曾氏又說求業之精在於專,其於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的家書中提及,大意為:求業在於精學,除此之外再無他法,每日專心致志就可以了。諺語裡有句話「藝多不養身」說的就是不專一的壞處。
多面挖井也沒有泉水可以喝,說得就是不專一的後果。各位弟弟都應該努力專一地做學問。如果九弟志在練字,也不用荒廢其它,但每天練字的時候要專注而有神。
不知四弟六弟是否專心,如果志在經義就專守一經經;志在制義就專看一家之言;志在做古文就專看一家的文集,作詩和試帖也是如此,千萬不能多管齊下,這樣只會~無所獲。以後寫信來,各位弟弟要把自己的專業寫明白,並且詳細地談心得,使我一看信就能知道志向見解。凡是專一的人必有心得也必有疑問,弟弟們的心得可以與我分享,疑問我們也可以共同分析。
詳細寫信的內容,就好比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面對面的交流,不也是一件樂事嗎? 而在另外的一封家書中,曾國藩介紹了讀經和讀史的具體方法:強調不但要專一還要有恆心。
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恆」
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旬;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恆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問。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
經以窮理,史以考事,捨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除此之外,曾國藩提出了乙個內在的要求: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他在咸豐八年八月初三《諭紀澤》中言道: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於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爾現讀《離婁》,即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橫,下無法守」,吾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
近年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援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其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凌上矣。「愛人不親」章,往年讀之,亦不甚親切。
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識,餘嘗以意測之,日:
「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勃興。
「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於淵,活潑於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
左太衝有「濯足萬里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於表。爾讀書易於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曾國藩認為讀書應該有心得體會,如果沒有就說明沒有虛心去體會,沒有聯絡自己所思考的問題。這種狀態下做學問,即使只研究一種學問並堅持到底,收效也是微弱的。在讀書之前先要擺正自己的學習心態,同時能把學到的內容與自身聯絡並解說文意,深刻地反省自己,盡力彌補不足之處。
古人之治學業就是今天人們所常講的學習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人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常言道:
學乎其上,得乎其中,學乎其中,得乎其下。曾國藩總結的這一套學習方法,無論是學習態度、學習精神還是具體方法都對今天的我們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