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恭儉讓,禮義仁智信什麼意思

2021-03-07 23:07:07 字數 3820 閱讀 8872

1樓:為誰為誰為

」溫良恭儉讓「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即什麼也不爭,什麼也不搶,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

即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先秦·孔子《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仁義禮智信「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2樓:舞璇瀅

1、溫良恭儉讓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這是孔子《論語》裡的話,應該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講的都是中國儒家的傳統美德。

2、「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

3、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即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

4、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後還有「忠孝勇恭廉」,即忠心、孝悌、勇敢、謙恭、廉潔,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擴充套件資料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就是人們常說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後還有「忠孝勇恭廉」,即忠心、孝悌、勇敢、謙恭、廉潔,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即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

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信與知對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從他人言而信,進而守禮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無義。

溫,指對人的態度溫和。在生活中對人的態度,常常是了解乙個人品格的標誌。我們的語言中讚揚「溫」這種品德的成語有很多,如「和顏悅色」、「和藹可親」、 「溫文爾雅」、「溫和善良」等。

良,古代指善良、美好、高尚、仁義等。今天所說的「良」應該演變為存在於內心的衡量是非善惡的標誌。 「良」指的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衡量它們的標準,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質的東西。

恭,古代指容貌的端莊,對別人的謙和以及做事認真不苟等。孔子主張對人要端莊誠懇,表裡一致,那種以花言巧語,裝出偽善面孔的虛偽態度是「可恥」的,正所謂「在貌為恭,在心為敬。

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勤勞純樸的中國人民不僅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而且以勤儉持家譽滿世界民族之林。縱觀歷史,大凡有識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華糜」,而「以儉素為美」。

讓, 「讓」字含有退讓、謙讓、辭讓的意思,註釋還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話:「厚人自薄謂之讓。」可見,「讓」字裡面包含著講文明,講禮貌,講團結,講道德,克己為人,顧全大局的豐富內容。

忠,忠誠、忠良、忠真。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等等壯舉,無不構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壯麗畫面。這忠,無論其針對的物件為誰,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孝,孝敬、孝道、孝心、孝行。一提這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這一點,無論就其動物的自然屬性還是人們的社會屬性,本人認為其分歧度相對最小。

廉,公正、廉明。廉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潔身自好、不苟且不貪腐,早已成為人們嚮往的理想。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汝廉乎?

恥,恥辱、羞恥。知恥者慎行,知違者不羈。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知恥,繼而改之,焉能為君子矣。恭近於禮遠恥辱,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至矣。故知廉恥,完其生。

勇,勇敢、堅強、剛毅、勇猛。勇,有能力的意思,因而則生敢想、敢幹、敢說、敢為並開拓、創新、承擔、堅持諸項,其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特色就十分突出,應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3樓:愛是地獄

【詞目】 溫良恭儉讓

【發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釋義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態度溫和;聯合式

【近義詞 】溫良儉讓、溫良恭儉

【示例】 物有本來,事有終始,以溫良恭儉讓之德,五者乃聖德光輝。---明·無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孔子每到乙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子貢回答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也是與別人聽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ps: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會中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五常:仁義禮智信

4樓:匿名使用者

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即什麼也不爭,什麼也不搶,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孔子《論語》裡的話, 應該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講的都是中國儒家的傳統美德.

對聯(忠孝道德禮儀廉恥)的下聯和橫批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忠孝道德 禮義廉恥

下聯:溫良恭儉 仁智信誠

橫批:慈善謙恭

上下聯中把傳統的道德觀念「溫良恭儉讓,禮義仁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等都包含進去了。橫批瑞添「慈善謙恭」。

7樓:四大皆空不用修

上聯:忠孝道德禮儀廉恥

下聯:仁義誠信恭儉溫良

橫批:孔孟之道

8樓:柯玉

下聯:仁義誠信恭儉溫良

橫批:孔孟之道

9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忠孝道德禮儀廉恥

下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橫批:德音孔昭 或 德藝雙馨

10樓:蘭苓仲倫

君子準則溫良恭儉

橫批:做人禮儀

個人觀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下聯:天經地維永樂長存